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愛咬人怎麼辦?

寶寶攻擊行為是指孩子經常發怒並產生攻擊行為。 發怒針對的對象不定, 有時是父母, 有時是玩伴, 甚至是動物;發怒表現形式可以為打、咬、抓、踢等。

其實一歲左右的寶寶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很正常, 應該辨證的看待這些行為:

一方面, 這種行為只是孩子發育到這個年齡的標誌, 每個孩子都會經過這個時期, 爸爸媽媽不必過於擔心。

另一方面, 雖然這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過程, 但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做正確的指導, 孩子很可能會養成打人的壞習慣。

寶寶為什麼會咬人

生理性原因

1. 長牙發癢而引起的咬人行為。

Advertisiment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處於生理發育的高峰期, 這種快速增長的生理因素, 有時會帶來生理上的不適感, 如關節痛、肌肉酸等。 長牙時期會因為牙齦粘膜受到刺激而發生牙癢癢的現象, 於是有不少孩子由於牙癢而咬人, 他們有很強的咬東西的欲望而無法得到滿足。

對策:給寶寶一個可以滿足咬的需要的替代品。

如毛巾之類的軟物。 還可以採用讓孩子吃磨幹棒、五香豆、蘭花豆和青蘋果等方式, 來緩解孩子們的這一特殊時期的特殊需要。 同時應多給予一些纖維較豐富的新鮮蔬菜及水果, 如白菜、菠菜、蘋果、雪梨等, 將這些蔬果切碎成絲或細粒狀, 也是讓孩子有更多的咀嚼機會。

2. 語言貧乏所致。

Advertisiment

2歲的寶寶在學會走路之後, 隨著他們活動能力的增強, 活動範圍的擴大, 交往的需要快速的發展起來。 但是, 由於言語貧乏, 又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 所以他們常常用推、拉、咬等非常手段來引起同伴的注意, 以此實現交往和表達意願的目的。

對策:應讓寶寶學會使用語言。

當你的寶寶因為心理不滿而咬人時, 要讓你的寶寶明白, 當他生氣和不安時, 有比咬人更好的表達方式。 他可以說, "我不要。 "如果, 他不能把自己的意見表達清楚的話, 可以向你求助。 比如寶寶有時候咬人, 其實是因為他很喜歡對方, 想要和他做朋友而不知道如何表達, 這時家長就要告訴他:"我很喜歡你, 我們做朋友好嗎?"並且可以和寶寶一起進行演示, 這樣寶寶就學會了用語言和別人交流,

Advertisiment
而不是用嘴和牙齒去和別人交流。

心理性原因

1. 咬人是一種發洩。

2歲的寶寶往往表現出強烈的自我中心, 當他的心理感到不滿時, 就要通過咬人來發洩出來。 比如, 有時父母外出, 沒有帶寶寶一起出去, 他就有一種不滿的情緒要發洩。 於是, 當父母回家之後, 他會用咬人來向爸爸媽媽宣洩。

對策:讓寶寶多玩安靜的遊戲, 或者盡可能保證孩子睡眠的充分。

研究證明:強度刺激是引起咬人的最常見的因素之一, 一個擁有安靜的睡眠, 並且睡眠充足的寶寶一般較少用牙齒咬人。 讓寶寶玩安靜的遊戲, 保證他充足的睡眠可以平靜寶寶的情緒, 當他們心理有不滿時, 也不至於極端地採取咬人行為。

Advertisiment
而且當寶寶出現不滿情緒時, 也可以用安靜的遊戲進行轉移, 讓他們可以儘快忘記剛才的不快。

2.出於好奇的模仿。

有時候寶寶咬人是一種社會性模仿。 寶寶的好奇心總是特別強烈, 當他們看到其他小朋友咬人時, 會覺得是件很新奇的事, 於是自己也會嘗試著去咬人。 由於這階段的寶寶模仿能力特別強, 就會導致群體中的咬人事件頻繁發生。

對策:

明確地告訴寶寶, 咬是不好的行為。 寶寶缺乏一定的是非觀念, 而由著自己的好奇心隨意模仿, 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的説明, 明確告訴你的寶寶:咬人是一種很不好的行為, 爸爸媽媽, 老師和同伴都不喜歡, 還會傷害到別人, 不是一個好寶寶的行為, 應該對寶寶反復強調這種思想。

Advertisiment
當看到寶寶有咬人的傾向時, 就要用話語或眼神嚴厲地制止, 讓他明白, 爸爸媽媽不希望他這樣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