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媽媽熱點>正文

寶寶咬人、小氣等八種行為是否要制止?

寶寶不知道為什麼喜歡咬人?還有小傢伙沒事喜歡撕紙玩、還有喜歡扔東西......怎麼辦?應該如何做呢?下面一起來瞭解下寶寶在生活中有以下八大行為時, 父母到底應不應該阻止?

Advertisiment

行為一:咬人

解析:當寶寶1歲後, 出現咬人行為要制止!

寶寶4月齡左右, 即將出牙時, 會因牙齦腫脹等不適而啃咬玩具或最親近的人, 此時他還不明白咬人是對還是錯, 即便父母瞪著他說“不許咬”, 也是沒有用的。 正確的做法是給寶寶一些蔬果片、餅乾, 或者是磨牙棒和牙膠, 提供他更多的咀嚼機會。 這樣寶寶緩解了出牙的不適, 也就不會咬人了。

而等寶寶1歲左右時, 有時也會出現一興奮就咬人的行為, 不但咬身邊的大人和一起玩耍的寶寶, 也會咬自己。 這其實是他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只是用錯了地方。 父母這時應該及時制止, 明確而嚴肅地告訴他這是“不允許”的行為。

Advertisiment
這個年齡的寶寶已經可以理解大人的意思了。

需要注意的是, 父母需要搞清楚寶寶咬人的原因, 是發脾氣, 還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有的放矢, “對症下藥”, 才能引導寶寶正確對待“咬人”這件事。

行為二:撕紙

解析:不用制止, 讓寶寶在撕紙中獲得快樂!

當寶寶六七個月大,

Advertisiment
發現通過手的動作能改變紙的形狀並發出聲響時, 會感到快樂, 好奇心得到滿足, 所以會對撕紙“情有獨鍾”。 這是一種基於好奇心理的探索行為, 也是寶寶主動自發學習的表現。 父母不應阻止, 相反, 還應鼓勵這種行為。

因為撕紙對寶寶來說, 不僅能鍛煉手眼協調能力, 還能鍛煉小肌肉, 發展手部精細動作, 開發智力。 父母可以引導寶寶把紙撕成小塊乃至紙屑, 還可以慢慢地教寶寶撕出形狀和輪廓。 這樣, 撕紙就變成了充滿樂趣的活動!

值得提醒的是, 父母不要把有價值的資料文本或者是帳單鈔票等給寶寶撕, 同時也要注意寶寶使用的撕紙是否衛生, 以防病菌傳染。

Advertisiment

行為三:扔東西

解析:可進行適當的認知教育, 不建議嚴厲制止!

當寶寶9月齡左右時, 會對“扔東西”的遊戲十分熱衷。 凡是能抓到的物品, 都會被寶寶有意識地丟出去, 還樂得“咯咯”笑。 媽媽們有沒有發現, 不管是積木、皮球還是鞋子, 每樣東西掉在地上都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寶寶也在觀察和探索呢!所以父母不要擔心這是不是寶寶攻擊行為的開始,

Advertisiment
也不用著急阻止寶寶扔東西的行為。

在扔東西的過程中, 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得到鍛煉, 對各種不同的物體也有了全新的認知。 父母可以和寶寶一起玩“扔扔撿撿”的遊戲, 同時順勢引導培養寶寶東西扔出去還要收回來的好習慣, 讓他知道自己扔的東西要自己撿回來。

當然, 父母還可以做一些必要的認知教育, 比如告訴寶寶什麼東西可以扔, 什麼東西不可以扔, 同時也要選擇耐摔的物品給寶寶玩哦!

行為四:玩弄生☆禁☆殖☆禁☆器

解析:需制止,但不要大聲斥責,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轉移寶寶興趣。

當男寶寶10月齡後,常常會喜歡用手抓自己的“小雞雞”,有時還拉得很用力,很讓人煩惱!其實,男寶寶玩生☆禁☆殖☆禁☆器是一種常見的探索行為,對他來說,“小雞雞”和肚臍、手指、腳趾一樣都是身體的一個部位而已,但觸摸生☆禁☆殖☆禁☆器會有快樂的感覺,也就會不自覺地經常玩弄了。其實女寶寶也會出現類似的行為,比如磨蹭或者是撫摸。而父母往往過分緊張,認為這是一種很羞人的壞習慣或者是性行為。

其實,父母首先應該轉移寶寶的注意力,給予有趣的玩具或者安排豐富的活動,讓寶寶的雙手忙起來,而無暇顧及自己的“小雞雞”;其次,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會對性產生好奇心,父母可以用簡單易懂的語句,解答寶寶的性提問。

要注意的是,父母應當經常檢查寶寶的生☆禁☆殖☆禁☆器是否衛生,有沒有異樣,以便消除寶寶生理上的不良刺激,也能更好地保護寶寶的生☆禁☆殖☆禁☆器。

行為五:不好好吃飯,玩食物

解析:不要嚴厲斥責,恰當引導,讓他自己動手吃飯。

很多寶寶剛開始添加輔食時,吃飯都很乖,但到了1歲後卻常把碗裡的飯菜抓起來捏捏揉揉,搞得一塌糊塗,常讓媽媽感到頭痛。

其實,寶寶到了1歲左右時,會對自己動手吃飯產生興趣,進餐時,會忍不住去抓盤裡的食物,這是寶寶探索認知的一種方式,也是愉悅的體驗。被允許用手熟悉這些食物,對養成寶寶不挑食的好習慣是大有裨益的。當寶寶成功地捏起一小團米飯放進嘴裡時,他會充滿成就感哦!這和被喂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父母應該同意寶寶用手抓食物吃。

如果怕寶寶弄髒衣服,可以給寶寶戴上圍兜,即便他吃得“一塌糊塗”,父母也不要指責,以加強寶寶對吃的興趣。

行為六:藏東西

解析:不用制止,注意收拾好家中的貴重物品!

當寶寶1歲半左右時,會愛上“藏東西”的遊戲,自己的玩具、媽媽的手機、爸爸的鑰匙……都被藏了起來。寶寶在藏匿物品和尋找的過程中,記憶力得到了鍛煉;當找到所藏的東西時,能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增強寶寶的自信心。所以,父母應該信任並鼓勵寶寶藏東西的行為,不要用“不可以”來打擊他。

父母不妨陪寶寶一起玩“藏東西、找東西”的遊戲,這樣做不但能促進親子關係,還可以摸清寶寶藏匿物品的規律,萬一有重要的東西被藏起來了,也能很快從寶寶的“秘密基地”裡尋找到。

當然,父母也要注意把貴重的或者對寶寶來說危險的小物品有意識地收好,以免寶寶看到後產生興趣而隨意觸摸、藏匿,引起麻煩。

如果怕寶寶弄髒衣服,可以給寶寶戴上圍兜,即便他吃得“一塌糊塗”,父母也不要指責,以加強寶寶對吃的興趣。

行為七:爬高

解析:不要制止,但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

學步後,隨著腿部力量的增強,寶寶會比學爬時更喜歡爬高。這種體能上的鍛煉,有利於寶寶額葉和小腦的發育,還有助於增強寶寶對空間感的認知。所以,這時父母千萬不能一味地說“No”,以免打擊寶寶的自信心,挫傷積極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寶寶在玩“攀爬”遊戲時,媽媽與寶寶的距離要保持在一臂之內,且要營造一個安全的活動場所,以免引發危險,如不要在窗戶和陽臺上擱置可以墊腳的物品、桌腿和桌角要用軟墊包好、所有尖銳或易碎的“危險品”都要收起來、給地面鋪上厚厚的遊戲墊……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滿足寶寶攀爬探索的欲望!

行為四:玩弄生☆禁☆殖☆禁☆器

解析:需制止,但不要大聲斥責,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轉移寶寶興趣。

當男寶寶10月齡後,常常會喜歡用手抓自己的“小雞雞”,有時還拉得很用力,很讓人煩惱!其實,男寶寶玩生☆禁☆殖☆禁☆器是一種常見的探索行為,對他來說,“小雞雞”和肚臍、手指、腳趾一樣都是身體的一個部位而已,但觸摸生☆禁☆殖☆禁☆器會有快樂的感覺,也就會不自覺地經常玩弄了。其實女寶寶也會出現類似的行為,比如磨蹭或者是撫摸。而父母往往過分緊張,認為這是一種很羞人的壞習慣或者是性行為。

其實,父母首先應該轉移寶寶的注意力,給予有趣的玩具或者安排豐富的活動,讓寶寶的雙手忙起來,而無暇顧及自己的“小雞雞”;其次,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會對性產生好奇心,父母可以用簡單易懂的語句,解答寶寶的性提問。

要注意的是,父母應當經常檢查寶寶的生☆禁☆殖☆禁☆器是否衛生,有沒有異樣,以便消除寶寶生理上的不良刺激,也能更好地保護寶寶的生☆禁☆殖☆禁☆器。

行為五:不好好吃飯,玩食物

解析:不要嚴厲斥責,恰當引導,讓他自己動手吃飯。

很多寶寶剛開始添加輔食時,吃飯都很乖,但到了1歲後卻常把碗裡的飯菜抓起來捏捏揉揉,搞得一塌糊塗,常讓媽媽感到頭痛。

其實,寶寶到了1歲左右時,會對自己動手吃飯產生興趣,進餐時,會忍不住去抓盤裡的食物,這是寶寶探索認知的一種方式,也是愉悅的體驗。被允許用手熟悉這些食物,對養成寶寶不挑食的好習慣是大有裨益的。當寶寶成功地捏起一小團米飯放進嘴裡時,他會充滿成就感哦!這和被喂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父母應該同意寶寶用手抓食物吃。

如果怕寶寶弄髒衣服,可以給寶寶戴上圍兜,即便他吃得“一塌糊塗”,父母也不要指責,以加強寶寶對吃的興趣。

行為六:藏東西

解析:不用制止,注意收拾好家中的貴重物品!

當寶寶1歲半左右時,會愛上“藏東西”的遊戲,自己的玩具、媽媽的手機、爸爸的鑰匙……都被藏了起來。寶寶在藏匿物品和尋找的過程中,記憶力得到了鍛煉;當找到所藏的東西時,能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增強寶寶的自信心。所以,父母應該信任並鼓勵寶寶藏東西的行為,不要用“不可以”來打擊他。

父母不妨陪寶寶一起玩“藏東西、找東西”的遊戲,這樣做不但能促進親子關係,還可以摸清寶寶藏匿物品的規律,萬一有重要的東西被藏起來了,也能很快從寶寶的“秘密基地”裡尋找到。

當然,父母也要注意把貴重的或者對寶寶來說危險的小物品有意識地收好,以免寶寶看到後產生興趣而隨意觸摸、藏匿,引起麻煩。

如果怕寶寶弄髒衣服,可以給寶寶戴上圍兜,即便他吃得“一塌糊塗”,父母也不要指責,以加強寶寶對吃的興趣。

行為七:爬高

解析:不要制止,但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

學步後,隨著腿部力量的增強,寶寶會比學爬時更喜歡爬高。這種體能上的鍛煉,有利於寶寶額葉和小腦的發育,還有助於增強寶寶對空間感的認知。所以,這時父母千萬不能一味地說“No”,以免打擊寶寶的自信心,挫傷積極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寶寶在玩“攀爬”遊戲時,媽媽與寶寶的距離要保持在一臂之內,且要營造一個安全的活動場所,以免引發危險,如不要在窗戶和陽臺上擱置可以墊腳的物品、桌腿和桌角要用軟墊包好、所有尖銳或易碎的“危險品”都要收起來、給地面鋪上厚厚的遊戲墊……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滿足寶寶攀爬探索的欲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