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和寶寶鬧翻了

寶寶的小小心思裡, “鬧翻了”可不是一件小事情!當寶寶和小夥伴“鬧翻了”, 媽媽該怎樣看待, 正確的做法又有哪些?
孩子們在一起, 隨時都可能發生糾紛, 甚至“鬧掰了”, 並聲稱“再也不跟你好了!”儘管過不了多長時間他們就忘記了剛才的不愉快, 但在當時, 無論是占了上風還是下風, 寶寶在感情上都很受打擊、心裡不舒服, 實際上是兩敗俱傷。 假如你的寶寶正和其他孩子“舌戰”或激烈的衝突, 你會做出怎樣的反應?

寶寶“鬧翻了”不全是壞事
寶寶們在“鬧翻了”的過程中肯定要爭吵, 通常有三種情況:自己主動吵架;別人迫使自己吵架;報復性反駁。

Advertisiment
無論哪種爭吵, 對寶寶都是一種磨煉, 他們會從中明白:每個人都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理解他人情感, 富於同情心、愛心, 要善於自我克制、懂得謙讓、遵守遊戲規則……這對培養寶寶的社交能力大有好處。
同時, 爭吵也是一種語言競爭, 寶寶必須選擇流暢、簡練、有說服力的語言駁斥對方;此時大腦思維活躍, 這有益於孩子逐步學會分析、綜合、演繹、歸納等最基本的思維方法, 提高思維的敏捷性和邏輯性, 刺激語言的發展和大腦的發育。 當然, 父母的引導不可少, 比如提醒孩子使用優美健康的語言, 注意表達的準確性與流暢性;暗示寶寶想辦法消除隔閡、相互諒解, 言歸於好。

應對招數ABC
A試試協商和分享
從幼稚園回家的路上,

Advertisiment
笑笑告訴媽媽:“圓圓壞、圓圓壞……”原來, 在下午的自由活動時間, 笑笑玩兒《小熊維尼拼圖》時, 圓圓扔下自己的汽車, 伸手就來搶笑笑手裡的拼圖, 笑笑不給。 圓圓憑藉自己“人高馬大、力大無比”, 將笑笑推開, 自己坐在地板上玩了起來。 由於用力過猛, 笑笑被摔在地上, 大哭不止……
● 可以這樣做
孩子受了委屈, 媽媽自然心疼。 然而, 類似的事情不但不可避免, 日後還可能頻頻發生。 所以, 在對笑笑表示同情外, 更應該告訴她: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說別人“壞”同樣於事無補, 而且這樣說話也很不友好。 啟發寶寶想一想, 有什麼方法, 既保證自己能玩, 又能皆大歡喜?比如, 問問孩子:“拼圖只是一個人玩的玩具嗎?”讓她自己悟出:有些玩具,
Advertisiment
可以兩個甚至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 如果自己和小朋友都想玩兒, 不妨彼此商量:“咱們一塊玩吧, 一個人玩多沒意思呀!”這樣大家的願望都能得到滿足, 自己也不受傷害, 並能從中學會協商和分享。

B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輝輝和多多在草地上踢球, 兩位媽媽則在一旁聊天。 突然, 輝輝跑到媽媽跟前, 委屈地說:“多多踢了我一腳!”多多也跑過來:“是他先踩我的, 他踩了還不承認, 看, 他把我的新旅遊鞋都踩髒了!”
● 可以這樣做
寶寶雖小, 卻已有了一點的道德準則和是非觀念, 這正是啟發他們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的關鍵。 孩子之所以發生爭吵, 是因為起初都認為自己有理。 面對來告狀的孩子, 媽媽們該如何應對?最好先聽聽孩子們說說事情的經過,

Advertisiment
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發現他們之間發生矛盾的原因, 再深入分析一下。 比如, 問問多多:“輝輝為什麼會踩你的腳?他是存心要把你的新鞋弄髒嗎?踢人是友好的表現嗎?我們可以因為自己受了點委屈, 就對別人做不好的事情嗎?”再問問輝輝:“不管出於什麼原因, 踩了人家的腳以後, 你都應該怎樣做呢?”然後, 引導孩子想一想:“對這件事, 你們倆有什麼好主意嗎?你們覺得自己該怎樣做?”以便孩子明白, 即便不是故意的傷害到他人, 也必須道歉、認錯;而對於被傷害的孩子, 不能以血還血、以牙還牙, 要學會寬容和諒解。 這時, 輝輝媽不妨悄悄給孩子一塊濕紙巾, 讓他主動給多多把鞋擦乾淨。
Advertisiment
最終將小事化了, 二人和好如初。

P&P提示
媽媽要多調動孩子的思維, 讓他們感到自己有權利也有責任去思考、解決自己的問題;避免孩子養成一遇到不愉快就本能地請爸爸媽媽或老師當幫手的習慣。

C在傾聽中化解矛盾
軒軒和表妹莎莎分別搭積木。 突然,軒軒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噢,我搭出高樓了,我搭出高樓了!”他只顧著興奮,胳膊肘正巧碰在表妹的臉上。 頓時,莎莎大哭:“你怎麼打人呀?”軒軒說:“我沒有打你!”莎莎邊哭邊說:“你打了,你打了!”軒軒急了:“我就沒打!你再說,我真打你了!”說著,軒軒舉起了手。 莎莎哭得更凶了……
● 可以這樣做
如果父母出面, 以哥哥要讓著妹妹為由, 訓斥軒軒、安慰莎莎, 爭吵和哭鬧也許能夠被很快制止。 但是軒軒多半會心裡不服氣,莎莎則會誤以為哭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這對兩個孩子的性格成長都沒有好處。所以,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不妨讓孩子們坐在一起,由他們各自說說自己的理由、到底為什麼爭吵,在一方說的時候,另一方不要插嘴。然後,啟發軒軒說:“對不起,我是無意中碰疼你的,我真的不是打你,也不想弄疼你。好了,不哭了,我幫你擦擦眼淚吧。”再引導莎莎說:“我相信你,剛才是我冤枉你了,對不起。”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讓孩子能夠彼此慢慢地靜下心來,傾聽對方的想法、反思自己的言行,同時讓孩子明白,“傾聽”是有禮貌、對對方尊重的一種表現。以後再碰到類似的事情,先聽對方解釋清楚或自己爭取向對方解釋的機會,和平處理好糾紛。
專家點評
1. 孩子的感受常和我們不同
大半情況下,“危機”在孩子那裡不如大人嚴重,常常很快就陰雨轉晴。大人們作為成年人,危機意識、不安全感很容易投射給孩子,特此提請注意。
2. 恰當的自保
教會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比如“我不喜歡你這樣”、“不許打人”;當孩子一貫受到某個孩子侵犯,“義憤填膺”時反擊也是健康的;適時避開,當遇到騷擾或者侵犯時,不妨走開,不必爭執和計較。
3. 保護孩子自主意識
不要急著說出自己的看法,先問問孩子怎麼辦,保護孩子自己對問題處理的自主性,當孩子遇到格外的困惑時,再說出我們的想法。

但是軒軒多半會心裡不服氣,莎莎則會誤以為哭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這對兩個孩子的性格成長都沒有好處。所以,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不妨讓孩子們坐在一起,由他們各自說說自己的理由、到底為什麼爭吵,在一方說的時候,另一方不要插嘴。然後,啟發軒軒說:“對不起,我是無意中碰疼你的,我真的不是打你,也不想弄疼你。好了,不哭了,我幫你擦擦眼淚吧。”再引導莎莎說:“我相信你,剛才是我冤枉你了,對不起。”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讓孩子能夠彼此慢慢地靜下心來,傾聽對方的想法、反思自己的言行,同時讓孩子明白,“傾聽”是有禮貌、對對方尊重的一種表現。以後再碰到類似的事情,先聽對方解釋清楚或自己爭取向對方解釋的機會,和平處理好糾紛。
專家點評
1. 孩子的感受常和我們不同
大半情況下,“危機”在孩子那裡不如大人嚴重,常常很快就陰雨轉晴。大人們作為成年人,危機意識、不安全感很容易投射給孩子,特此提請注意。
2. 恰當的自保
教會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比如“我不喜歡你這樣”、“不許打人”;當孩子一貫受到某個孩子侵犯,“義憤填膺”時反擊也是健康的;適時避開,當遇到騷擾或者侵犯時,不妨走開,不必爭執和計較。
3. 保護孩子自主意識
不要急著說出自己的看法,先問問孩子怎麼辦,保護孩子自己對問題處理的自主性,當孩子遇到格外的困惑時,再說出我們的想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