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偶用暴力 家長宜“閉眼”

如果發現小孩子欺負小動物或小朋友, 父母應該怎麼辦呢?經常看暴力電影的兒童會比較更有暴力傾向嗎?孩子的暴力傾向如何消除?

朱然科醫生介紹, 孩子欺負小動物、小朋友, 或甚至打家人這些暴力行為都統稱為攻擊性行為, 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分為三種。 身體攻擊, 1歲以內的小朋友就會有身體攻擊的表現;語言攻擊, 例如罵人;關係攻擊, 多發生於年齡較大的孩子, 例如女孩子在學校聯合起來孤立某小孩。

判斷標準:是否成行為模式

“不是所有的攻擊性行為都是不好的。 ”朱然科強調, 就跟火一樣,

Advertisiment
不要急於給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定性好或壞。 孩子通過攻擊行為發現你、我的區別, 在攻擊中瞭解疼痛, 瞭解傷害和被傷害, 所以父母不要一發現孩子有攻擊行為就覺得不好。

事實上, 如果孩子的暴力和攻擊只是偶發事件, 父母選擇忽略, 睜隻眼閉隻眼是更有效的方法。 孩子一暴力, 父母就介入干預或說教反而會在孩子的心理上強化這一行為, 越提越容易再犯。 當孩子的攻擊行為有慣性, 成為一種行為模式時, 父母才應該干預。

這時, 特別是有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家庭, 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和老人要統一教育理念, 如果某一家庭成員特別縱容孩子就會成為“短板”, 孩子受到教育或懲罰後會投奔這個最縱容他的“軟柿子”讓之前的教育功虧一簣。

Advertisiment

原因:安全依戀未滿足

通常攻擊成為行為模式的孩子, 是由於內心安全感沒有得到滿足, 父母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依戀。 “父母愛孩子不等於就有好的依戀關係。 ”依戀類型可分為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三種。 形成反抗型依戀的兒童在成長中表現出容易衝動, 情緒穩定性差、易怒, 容易發展出攻擊行為等不良行為。 “小孩子從來沒問題, 從來都是家長有問題。 ”朱然科認為, 家長不妨多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有必要時求助專業醫生。

經常看暴力遊戲和電影也可能讓兒童有暴力傾向。 在美國,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實驗。 將一群兒童分為兩組。 一組經常給他們看有暴力成分的電影,

Advertisiment
另一組則看普通的電影。 如此維持了半年之久, 結果發現, 經常看暴力電影的兒童, 明顯有暴力傾向。 後來, 心理學家又花了差不多半年來消除暴力電影對兒童的影響。 從中可以看出, 經常看暴力影片, 兒童會不自覺地模仿其中的內容, 而通過積極的影響, 暴力傾向可以消除。

糾正方法:社交忽略

怎麼糾正孩子的攻擊行為呢?可以用二選一的方法, 並配合社交忽略性的懲罰。 朱然科介紹, 父母要先跟孩子講清楚, 自己喜歡怎樣的孩子, 引導孩子往父母喜歡的方向努力。 如果孩子還有攻擊行為, 就給他二選一的選擇。 例如3歲的浩浩總是騎單車撞姐姐, 父母告訴浩浩, 要麼跟姐姐好好玩, 再撞姐姐就去罰站。 如果浩浩做到了跟姐姐和平共處就要表揚他,

Advertisiment
如果沒做到就應罰站。 懲罰的目的是社交忽略孩子, 讓他與其他人隔離, 認識自己的錯誤。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