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人來瘋”怎麼辦

磊磊的媽媽說, 寶寶平時在家裡還好, 但是一出門就特別瘋, 在外面撒開了到處跑, 有親戚朋友到家裡做客, 他就上竄下跳的, 媽媽覺得很沒面子。 一次, 幼稚園舉辦家長開放活動, 其他小朋友都根據老師的要求活動, 只見磊磊異常興奮, 一會兒做鬼臉, 一會兒哈哈大笑, 搞得老師束手無策, 媽媽非常難堪。 媽媽急了也會生氣打孩子, 但效果只是暫時的, 以後還會再犯。 寶寶為什麼會“人來瘋”呢?家長應該怎樣矯正寶寶的這種不良行為習慣呢?

寶寶“人來瘋”的主要原因

◆“人來瘋”現象在3―10歲期間最普遍。

3―10歲期間,

Advertisiment
孩子的大腦皮層神經活動尚未達到平衡, 興奮過程強於抑制過程, 他們很難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一些天性好動、愛表現自我的寶寶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 或獲取成人的稱讚, 一旦有機會, 就極力誇張自己的言談舉止。 聰明的寶寶發現家長礙于面子, 對自己放鬆要求, 就更加大膽地表現自己;有時即使家長批評孩子, 寶寶也不理會, 甚至用更加激烈的態度與家長對抗。 人來瘋的寶寶給家長帶來不少煩惱, 需要家長採取科學的態度與方法加強管教。

◆“人來瘋”還與寶寶的性格個性有關。

人的活動特點受人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的影響, 每個寶寶出生以後, 就已經帶著先天形成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 強、不平衡、不靈活的神經類型的人,

Advertisiment
容易急躁、衝動, 意志力薄弱。 這種先天的遺傳學基礎, 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通過調教而立即見效的, 家長對孩子不能過於急躁, 要持之以恆地採取一套專門針對孩子“人來瘋”的早教策略, 逐步改善寶寶的性情。

◆不良教養方式是影響“人來瘋”的重要因素。

“人來瘋”固然與寶寶的年齡特點與個性特點有關, 但是教養方式對寶寶“人來瘋”的形成與矯正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過度溺愛孩子, 會助長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習慣。 因為全家人都圍著孩子轉, 孩子成為全家人關注的中心, 一旦客人來了或者到客人家裡玩, 孩子發現成人交談得熱火朝天, 卻不理會自己, 他會產生不平衡的心理, 於是孩子有意採取高分貝的聲音、大幅度的動作來提醒大人關注自己的存在。

Advertisiment
有的家庭則相反, 平時對孩子過度嚴厲, 抑制了活潑的天性, 或者平時出門很少, 孩子生活環境單調, 一旦來了客人, 孩子感到新鮮, 而且一般情況下, 客人都會主動與孩子逗樂、誇獎孩子, 這時家長又變得比平時寬容, 這些變化都會被孩子敏銳地察覺出來, 於是有的孩子縱情釋放自己的天性, 同時又把握不好尺度, 於是出現了“人來瘋”。

巧治寶寶“人來瘋”的策略

“人來瘋”不但顯得孩子行為習慣不良, 讓家長覺得沒面子, 而且還會影響寶寶正常的生活、遊戲和學習, 有的孩子因為過度興奮而不好好吃飯睡覺、出現衝突、損壞玩具或者傷著自己, 甚至上火、生病。 經常“人來瘋”還會影響孩子神經系統的健康發育,

Advertisiment
導致興奮功能總是強於抑制功能。 長此以往, 容易形成衝動、暴躁、難於自控的不良個性。 因此, 家長要主動想辦法防範或者矯治孩子“人來瘋”現象。

◆滿足孩子的新鮮感, 多帶孩子接觸外界環境

孩子對外界環境有新鮮感, 是健康的心理需求, 有助於寶寶發展心智, 家長應給予滿足, 所以家長要經常帶孩子出去看看、轉轉, 不要總是把寶寶關在家裡, 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年輕父母不要把寶寶交給老人或者保姆就不管了, 自己平時應多帶孩子與人交往, 以減少看見陌生人時的新鮮感。

◆培養寶寶掌握待客做客的基本行為規則

生活中經常會出現迎來送往, 家長不能僅僅告訴孩子不能做什麼,

Advertisiment
還要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可以怎麼做, 指導寶寶掌握待客做客的基本行為規則。 如果是家裡來客人了, 事先要與寶寶談話, 告訴寶寶客人是誰, 鼓勵寶寶與人大膽地打招呼、問好, 還可以與寶寶交流對話:“寶貝, 一會兒客人來了, 你要請他們到哪裡坐?”“你要不要給客人唱支歌、跳個舞?”“如果客人正在說話, 寶寶能不能隨便插話?”“如果大人在說話, 寶寶能不能自己玩呢?你打算自己玩什麼呢?”客人來的時候, 可以把孩子介紹給客人, 或者鼓勵寶寶自我介紹, 讓寶寶覺得自己沒有受到冷落。 如果是出門做客, 要指導寶寶文明禮貌, 不要不能亂跑、亂喊、亂摸, 知道徵求大人意見等等。 如果孩子表現好, 要及時地肯定和鼓勵;否則, 不要簡單批評了事,還強調正確的行為方式。

◆對孩子有言在先、約法三章

一般情況下,當家長發現孩子人來瘋的時候,孩子已經不是一次兩次如此,而是有了一定的規律,所以家長要有防患於未然的教育意識。帶領孩子出門之前,或者家裡即將來人,要與孩子商量行為規則,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讓孩子有選擇性地控制的言行。同時注意一次不要提過多的要求,抓住孩子的主要問題,重點提出兩三要求即可,家長說完之後再讓寶寶重複一遍,確保孩子牢記在心。

◆避免孩子被成人過度引逗和關注

出於人之常情,只要家長帶著孩子,成人會主動引逗孩子,不少孩子的“人來瘋”是成人引逗造成的;但是家長又不便拒絕他人。出現這種情況,建議另外一名家長帶領孩子主動回避一下,帶孩子做其他遊戲,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另外,家長還要給寶寶安排自己玩的遊戲,引導寶寶學會尊重家長,不頻繁干擾大人談話。例如有的寶寶在家總是有家長陪著才玩,那麼家裡來人之後,家長都投入了“接待工作”,孩子卻說“我不要一個人玩”、“媽媽陪我看電視”、“爸爸幫我搭積木”,這時拒絕孩子,孩子就會鬧。因此,平時家長就要注意鍛煉孩子學會自己玩,會自己玩的小朋友更懂事、更聰明。

◆尊重並阻止正在“人來瘋”的寶寶

即使家長對孩子有言在先、約法三章,也不能指望孩子就能自覺遵守、不越雷池,是孩子就有行為反復、“屢教不改”的特點,因此家長教育孩子要有耐心。當孩子現場違反規則與要求的時候,不要當著眾人的面批評孩子,而是把孩子拉到旁邊,與他說悄悄話,給寶寶做“好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意識;也不要用嚇唬或者嚴厲懲罰的方式對待孩子。家長可以採取緊緊擁抱孩子的方式,阻止孩子“人來瘋”。在限制孩子的活動之前,要先提醒寶寶約束自己的行為,否則就不能自由活動了。如果孩子不聽勸,家長就緊抱孩子不許動,限制的時間原則上一歲一分鐘,兩歲兩分鐘,三歲三分鐘,任憑孩子扭動反抗,家長也不要鬆手,達到限制時間再鬆手。如果鬆手後孩子仍舊大喊大叫、亂跑亂鬧,家長再次擁抱限制孩子,反復進行,直到孩子收斂自己的活動強度。

◆建立“民主+權威”的教養方式

放任溺愛或者嚴厲專制的教養方式都會助長孩子“人來瘋”,要改變孩子的這種狀況,家長需要建立新的教養方式,即“民主+權威”。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一方面堅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不放縱孩子,另一方面又不獨斷,注意尊重孩子的感受與意願,本著與孩子協商的態度,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並對孩子積極配合的行為表示讚賞與鼓勵,鍛煉寶寶明確是非、自我控制的能力。晏紅

不要簡單批評了事,還強調正確的行為方式。

◆對孩子有言在先、約法三章

一般情況下,當家長發現孩子人來瘋的時候,孩子已經不是一次兩次如此,而是有了一定的規律,所以家長要有防患於未然的教育意識。帶領孩子出門之前,或者家裡即將來人,要與孩子商量行為規則,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讓孩子有選擇性地控制的言行。同時注意一次不要提過多的要求,抓住孩子的主要問題,重點提出兩三要求即可,家長說完之後再讓寶寶重複一遍,確保孩子牢記在心。

◆避免孩子被成人過度引逗和關注

出於人之常情,只要家長帶著孩子,成人會主動引逗孩子,不少孩子的“人來瘋”是成人引逗造成的;但是家長又不便拒絕他人。出現這種情況,建議另外一名家長帶領孩子主動回避一下,帶孩子做其他遊戲,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另外,家長還要給寶寶安排自己玩的遊戲,引導寶寶學會尊重家長,不頻繁干擾大人談話。例如有的寶寶在家總是有家長陪著才玩,那麼家裡來人之後,家長都投入了“接待工作”,孩子卻說“我不要一個人玩”、“媽媽陪我看電視”、“爸爸幫我搭積木”,這時拒絕孩子,孩子就會鬧。因此,平時家長就要注意鍛煉孩子學會自己玩,會自己玩的小朋友更懂事、更聰明。

◆尊重並阻止正在“人來瘋”的寶寶

即使家長對孩子有言在先、約法三章,也不能指望孩子就能自覺遵守、不越雷池,是孩子就有行為反復、“屢教不改”的特點,因此家長教育孩子要有耐心。當孩子現場違反規則與要求的時候,不要當著眾人的面批評孩子,而是把孩子拉到旁邊,與他說悄悄話,給寶寶做“好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意識;也不要用嚇唬或者嚴厲懲罰的方式對待孩子。家長可以採取緊緊擁抱孩子的方式,阻止孩子“人來瘋”。在限制孩子的活動之前,要先提醒寶寶約束自己的行為,否則就不能自由活動了。如果孩子不聽勸,家長就緊抱孩子不許動,限制的時間原則上一歲一分鐘,兩歲兩分鐘,三歲三分鐘,任憑孩子扭動反抗,家長也不要鬆手,達到限制時間再鬆手。如果鬆手後孩子仍舊大喊大叫、亂跑亂鬧,家長再次擁抱限制孩子,反復進行,直到孩子收斂自己的活動強度。

◆建立“民主+權威”的教養方式

放任溺愛或者嚴厲專制的教養方式都會助長孩子“人來瘋”,要改變孩子的這種狀況,家長需要建立新的教養方式,即“民主+權威”。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一方面堅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不放縱孩子,另一方面又不獨斷,注意尊重孩子的感受與意願,本著與孩子協商的態度,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並對孩子積極配合的行為表示讚賞與鼓勵,鍛煉寶寶明確是非、自我控制的能力。晏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