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需要學會理解孩子的攻擊行為

打架罵人可以說是學生們用於解決彼此衝突的一種方式, 幾乎天天都有發生。 在極度憤怒時, 即使平時學習成績特別好的人, 也可能打罵他人;平時老實沉默、不愛說話的人, 也可能會罵一些髒話。 但這種在特殊情境下的應激行為與平日一貫的攻擊行為是不同的。 對於那種特殊的應激行為, 我們不宜將它看得很嚴重;而一貫的攻擊行為是指習慣性的、非理性的(衝動性)的, 以傷害他人為目的的行為, 要很嚴肅地對待。

中小學生中的攻擊行為通常可以劃分為團夥型的攻擊行為和單個型的攻擊行為。

Advertisiment
前者由幾個有共同“興趣”的人組成一個小團夥, 專門欺侮他人;後者通常沒有任何朋友, 性格孤僻, 對人冷漠, 內心充滿對他人, 對全世界不滿, 尤其對自己的生活不滿, 經常通過傷害他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為什麼有些兒童身上容易出現攻擊行為呢?精神分析專家佛洛德認為’人具有攻擊他人、攻擊自己的先天性的本能。 誠然, 人的攻擊行為會受到遺傳、內分泌腺失調的影響, 以及環境中過多可模仿的暴力情景的影響, 不過當今心理學家普遍認為, 人的攻擊行為與挫折有關。 有這樣一個心理學實驗。 讓兩組兒童觀看一間裝有誘人玩具的房間, 第一組兒童先隔著鐵窗看, 不允許馬上進屋玩, 從而引起了兒童的心理挫折;第二組兒童觀看後馬上可以進屋玩。

Advertisiment
結果發現, 第一組兒童在後來進屋玩時, 有許多人故意損壞玩具, 表現出發洩性攻擊;而第二組兒童則能平靜地玩玩具。

可見, 心理挫折是導致攻擊行為的直接原因。 因為兒童的成長並不只是消極地適應周圍的環境和父母、老師的要求, 他們會積極主動地發展自己的優點, 尋求認同, 希望得到關注, 不自知地試圖找到一條適合自己成長的路子。 當兒童受到挫折與打擊時, 必然會引起他們的消極情緒, 而攻擊行為是發洩這種消極情緒的一條捷徑。 當孩子還沒有掌握該如何排解自己的沮喪時, 最簡單和直接的方式就是攻擊。

另外, 當兒童的行為長期得不到關注時, 他們會自—整自己―為,

Advertisiment
或是變得消沉、軟弱, 或是通過各種方式引起大人的注意和自我的滿足。 例如幼兒各種麻煩, 以期引起父母的注意, 學齡兒童則可能通過攻擊自己的“強大”尋求-條自我發展的道路, 滿足自己追求成功的心理和成長的需求。 許多中學生在欺侮他人之後都會感到自己有力量, 受到學校批評也不以為然, 甚至覺得自己的行為引起校方注意是件大事, 於是“屢教不改”。

一般來說, 愛打架的學生大都學習成績較差, 又沒有什麼特殊才能。 他們在學習和各項, 體活動中屢受挫折, 幾乎不能得到表揚, 因此容易產生攻擊行為(當然還有些兒童會產生退縮行為, 如害怕與人交往, 寡言少語等)。 前文所述的王啟就是一個典型,

Advertisiment
他將打架看成自己的“特長”, 總覺得自己什麼都比別人差, 別人根本瞧不起自己, 只有打架時才會引起同學、老師、家長的注意, 使同伴懼怕, 才能產生一種“成就”感。 因此, 如果不幫助這類孩子尋找到他們真正能獲得成功的出路, 只是一味地批評、威脅他們, 則可能造成“挫折——攻擊——不良心態的滿足再次“挫折”的惡性循環。

有的家庭不是家長忽視孩子的成長, 而是家長怕孩子。 曾經有一位家長異常傷心地“控訴”自己的孩子:年滿16歲的兒子脾氣特別壞, 拒不服從父母的任何要求和命令, 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向父母發洩, 常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向父母發火, 又是摔杯子, 又是踢傢俱, 父母有苦說不出。 心理學家通過調査發現,

Advertisiment
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提出過多、過細的要求, 給予過多的責爸和批評, 不顧及孩子的反應, 而且常常以消極的、羞辱的方式提出批評, 勢必招致孩子的不滿和挫折感, 受到孩子的抵抗乃至攻擊。

(http://www.mama.cn/)專家提醒, 理解孩子的攻擊行為, 是幫助孩子擺脫攻擊性的第一步。 家長要注意只給孩子提出適度的要求, 不讓孩子總陷於失敗的困境之中;多發現和鼓勵孩子真正的優點, 幫助孩子樹立起基本的自信;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學會一些疏導消極情緒的方法, 這樣, 會幫助那些愛惹事的孩子找到一條能被同伴接受的生活之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