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課堂:十種經典育兒要訣!

一、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絕對一致, 所以孩子的看法與你的不同, 沒有什麼奇怪。

每個人之間的不同, 建造了這個世界的奇妙可貴。 孩子一定會有一些地方比你更好, 而你有的優點長處, 孩子不會全部擁有。

每一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及規條都有不同。 所以你不能要求孩子有完全與你一樣的性格。

每個人都是他本人多年建立起來的信念、價值觀及規條的產品。 你走過的歲月, 與孩子將要走的不會相同, 對你正確的不一定對他也正確。

尊重別人的不同之處, 別人才會尊重自己獨特的地方。

Advertisiment
你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處, 他才會接受你對他的看法。

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的事情, 不能假定發生在另一個人身上也會有一樣的結果。 所以你的經驗是孩子的參考資料, 但並不一定保證是正確或可行的法則。

二、一個人不能控制另一個人

一個人不能改變另外一個人。 改變自己, 孩子才會有可能作出相應的改變。

一個人不能推動另外一個人。 每個家長或孩子都只可以自己推動自己。

一個人不能"教導"另外一個人。 所以, 沒有"教", 只有"學"。 因此, "教"孩子不重要, 使孩子"學"到了才是重要。

一個人不能要求別人放棄自己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條, 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 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一套, 明白他的一套,

Advertisiment
從他的角度看, 最有機會使他接受你的意思。

好的動機只是一個人去做某一件事的推動力, 但是不能給他控制別人, 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意願地發生的權利。 你認為那是為孩子好便一定要他跟隨你的意旨去做, 往往適得其反。

三、溝通的意義決定于對方的回應

自己說什麼不重要, 對方聽到什麼才是重要。 老是強調自己說得怎樣正確沒有用, 孩子收到的訊息對他來說是什麼意思才重要。

話有很多種方法說出來, 使聽者完全領會講者意圖便是最好的方法。 用孩子聽得明白、能夠接受的語言對他說話會有最大的效果。

沒有兩個人對同樣的訊息有同樣的反應。 一個孩子對你說話的反應, 不代表另一個孩子也一定會有同樣的反應。

Advertisiment

說話有沒有效果由講者控制, 由聽者決定。 孩子的反應告訴你說了的話有沒有效果, 而你可以改變說話的文字和方式去控制效果。

改變說的方法, 才有機會改變聽的效果。 沒有效果的說法, 越說孩子會越不接受, 效果越差。

四、孩子的學習來自家長的行為和情緒, 而不是家長的指令

家長處理一件事的行為模式, 孩子看到了, 下次也會跟著做。

孩子看到家長面對一個情況時產生的情緒反應, 便會認定那是正確的, 並且在自己面對同樣情況時會作出同樣的情緒反應。

言語或文字本身不能在孩子身體和腦子裡產生有學習效果的行為模式或情緒反應。 所以教條式的訓導效果不大。

家長的指令, 若用孩子不懂的語言模式發出,

Advertisiment
會使孩子難以跟隨。 不要只為自己想說什麼而說, 先想一想這樣說孩子會不會不明白, 修正了才開口。

五、所有行為必有其正面動機

每一個人都為滿足自己內心的一些需要而做事。 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有其意識不到的意義, 也就是說是有意義的, 但他不懂得也不能說出來。

每一個人的行為, 對他來說, 都是當時環境裡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 孩子的潛意識有很多程式, 去確保在每一種情況中選擇給他最多最好的做法, 雖然潛意識有時會欠缺周詳。

家長需要把孩子的行為與動機分開。 我們可以不接受一個人的行為, 但接受背後的動機。 孩子行為的本質有錯或者效果不好, 我們應該加以否定,

Advertisiment
但孩子總是不斷地企圖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我們必須肯定他這樣的動機。

接受一個人行事的動機, 便能接受這個人, 因而可以引導他改變行為。 找出孩子行為背後的正面動機, 加以肯定, 再引導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 這是最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徑。

情緒和動機都沒有錯, 只是所選用的做法未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情緒給孩子力量或方向, 動機維持孩子想提升的心, 幫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 是家長的責任。

六、有更好的方法, 每個人定會追隨

每一個人都選擇能給自己最佳利益的行為。 孩子不懂得解釋, 其實他亦一樣。

人拒絕改變是因為未曾找到更好的方法。 孩子必須自己明白那是更有效果的方法, 他才會接受, 因而改變。

讓一個人認識到另一個方法能使他得到更多,而付出的代價更少,這個人自然採用那個方法。孩子,同每一個人一樣,不斷地在這點上努力。

提供更好的方法是幫助,即是給對方更多的選擇:指定必須用某個方法,卻是企圖操縱對方。所有人都歡迎幫助,抗拒操縱。你的孩子歡迎你的幫助,但會抗拒你的操縱。

七、凡事總有至少三個解決方法

至今不成功,只是說至今用過的方法尚未得到預期的效果。對孩子必須堅持效果,而不是堅持方法。

沒有辦法,只能說已知的辦法行不通。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現,對孩子的方法也可以有不同。

世界上尚有很多我們過去沒有想過,或者尚未認識到的方法。教導孩子是數年以至數十年的事,這麼長的時間裡,總可以有新的方法想出來,就是怕你停步不肯去想。

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會有機會找到它和使事情改變。相信沒有辦法對你沒有好處,只會使你停在無力無助的境況;相信有辦法可以使事情有轉變的可能,才會願意開始真的去想想。

無論什麼事情,我們總有至少三個選擇的權利。只有一個或者兩個選擇的情況便是陷入困境;有第三個選擇想出來,便會有第四個、第五個及更好的選擇出現。

八、成長過程是一個學習過程

孩子所做的或遭遇的每一件事,都對他的將來有所影響。

孩子從發生的事情中學習,從而懂得處理將來遇到的同樣事情。

孩子嘗試各種不同的做法,是想去找出其中最好的一個。

孩子要不斷嘗試新的方法,才能知道哪一個是最好的。

孩子的生活中充滿好奇,正是為了學習如何掌握得更多。

九、應該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長

代孩子做孩子該做的事便是企圖替代孩子成長。

任何替代孩子成長的企圖,最終都會在孩子的身上產生負面效應。孩子學不到,會依賴和缺乏自信。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不到該學的東西,長大後要付出很大的痛苦代價。

家長代孩子做孩子該做的事,不會得到孩子的尊敬。愛依賴的孩子只會對父母抱怨及挑剔。

鼓勵和引導孩子做他自己的事,是最有效幫助孩子成長的方法。這樣,孩子才能夠成長得有能力和可以照顧自己。

孩子的自發性、積極態度、自律,都與這點有關,因為這些都需要從"自己做自己事"中培養出來。

十、"愛"不可以作為籌碼

家長對孩子的愛超越一切事物,應該是孩子在世界上永不會失去的東西。因此,家長不應隨便地用它作出要脅或作為交換的籌碼。

這份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信心及活力的泉源。因此,孩子必須對這份愛沒有任何的懷疑。

這份愛若在家長的語言中表現出帶有條件的話,孩子會對親子關係的崇高程度有所懷疑。因為這份愛,正是親子關係的基礎和支柱。

這份愛若因為孩子做的某些事失去的話,孩子漸漸會變得不在乎它,也就是不在乎這份親子關係。因此,不要什麼事都把它抖出來做條件。

因而改變。

讓一個人認識到另一個方法能使他得到更多,而付出的代價更少,這個人自然採用那個方法。孩子,同每一個人一樣,不斷地在這點上努力。

提供更好的方法是幫助,即是給對方更多的選擇:指定必須用某個方法,卻是企圖操縱對方。所有人都歡迎幫助,抗拒操縱。你的孩子歡迎你的幫助,但會抗拒你的操縱。

七、凡事總有至少三個解決方法

至今不成功,只是說至今用過的方法尚未得到預期的效果。對孩子必須堅持效果,而不是堅持方法。

沒有辦法,只能說已知的辦法行不通。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現,對孩子的方法也可以有不同。

世界上尚有很多我們過去沒有想過,或者尚未認識到的方法。教導孩子是數年以至數十年的事,這麼長的時間裡,總可以有新的方法想出來,就是怕你停步不肯去想。

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會有機會找到它和使事情改變。相信沒有辦法對你沒有好處,只會使你停在無力無助的境況;相信有辦法可以使事情有轉變的可能,才會願意開始真的去想想。

無論什麼事情,我們總有至少三個選擇的權利。只有一個或者兩個選擇的情況便是陷入困境;有第三個選擇想出來,便會有第四個、第五個及更好的選擇出現。

八、成長過程是一個學習過程

孩子所做的或遭遇的每一件事,都對他的將來有所影響。

孩子從發生的事情中學習,從而懂得處理將來遇到的同樣事情。

孩子嘗試各種不同的做法,是想去找出其中最好的一個。

孩子要不斷嘗試新的方法,才能知道哪一個是最好的。

孩子的生活中充滿好奇,正是為了學習如何掌握得更多。

九、應該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長

代孩子做孩子該做的事便是企圖替代孩子成長。

任何替代孩子成長的企圖,最終都會在孩子的身上產生負面效應。孩子學不到,會依賴和缺乏自信。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不到該學的東西,長大後要付出很大的痛苦代價。

家長代孩子做孩子該做的事,不會得到孩子的尊敬。愛依賴的孩子只會對父母抱怨及挑剔。

鼓勵和引導孩子做他自己的事,是最有效幫助孩子成長的方法。這樣,孩子才能夠成長得有能力和可以照顧自己。

孩子的自發性、積極態度、自律,都與這點有關,因為這些都需要從"自己做自己事"中培養出來。

十、"愛"不可以作為籌碼

家長對孩子的愛超越一切事物,應該是孩子在世界上永不會失去的東西。因此,家長不應隨便地用它作出要脅或作為交換的籌碼。

這份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信心及活力的泉源。因此,孩子必須對這份愛沒有任何的懷疑。

這份愛若在家長的語言中表現出帶有條件的話,孩子會對親子關係的崇高程度有所懷疑。因為這份愛,正是親子關係的基礎和支柱。

這份愛若因為孩子做的某些事失去的話,孩子漸漸會變得不在乎它,也就是不在乎這份親子關係。因此,不要什麼事都把它抖出來做條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