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家長批評孩子要注意方法

孩子各方面都還不成熟, 他們出現過失是難免的。 我們家長也會犯各種錯誤, 何況不懂事的孩子呢。 因此, 我們家長對孩子應該進行批評, 但要講究批評的方式, 不能勃然大怒, 大聲地斥責孩子, 甚至打罵孩子, 應耐心地講道理, 從而使孩子接受家長的批評意見, 而不產生逆反心理。


1.家長批評孩子要分清主次


俗話說得好, “小樹不修不成材”。 家長對孩子的批評和指導, 對於孩子的成長無疑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 在批評孩子時, 一定要區分大事與小事, 重要的與次要的。 如果事無巨細, 一概批評, 就會使孩子覺得家長吹毛求疵了。

Advertisiment
這不僅會使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不夠融洽, 而且會妨礙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長。


例如:孩子沒有完成作業就跑去和小夥伴們踢球, 弄得衣服很髒, 回家時家長就應該把批評的重點放在“沒完成作業就去玩”這件大事上, 而對“把衣服弄髒”那件相對來說的小事則可以暫時不提或在批評完大事之後, 簡單地指出一下就可以了。 這樣, 就能使孩子明白自己的原則性過錯。


喜歡聽表揚是人的通性。 正處於成長過程中的孩子更需要鼓勵, 使他們增加自信心。 而吹毛求疵的父母卻處處使孩子氣餒, 失掉信心, 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好, 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有害的。 所以, 家長在批評孩子時, 一定要注意以下原則:重要的要反復強調,

Advertisiment
不重要的就該忽略。 如果什麼都強調, 就等於什麼都沒強調!
2.家長不要做無謂的嘮叨


對一件事情, 有時家長會對孩子囑咐好幾遍, 特別是做媽媽的, 唯恐孩子不明白, 不按自己的意思去做,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嘮叨”。 對大部分孩子來說, 他們所不願聽的、反感的, 正是父母的嘮叨。 他們越不願聽, 作父母的就越不放心, 反而加倍地嘮叨起來, 這就成了惡性循環。 當父母的常常感到傷心與憂慮:“嘮叨還不是為了孩子們好?”“不給他們講, 怎麼能懂事呵!”好像只有無休止地向孩子們陳述一個又一個道理, 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現在, 家長不妨試用一個新辦法:把嘮叨變成提問題。 當你發現一個什麼問題,

Advertisiment
迫不急待地要向孩子嘮叨時, 千萬忍住。 還是把自己要說的內容, 變成提一個問題, 讓孩子說說, 也許孩子要比您說得又好又生動。 當然, 提問題時, 千萬不要擺家長架子, 態度要誠懇、熱情, 要認真地傾聽孩子回答。 他如果說得不完全時, 您也不要急於嘮叨, 可以再問, 即使說錯了, 也不必由您公佈“權威答案”, 而是巧妙地用提問題暗示他的錯誤所在, 讓他再思考、再回答。


這樣做的好處至少有三點:


第一, 可以發展孩子的思維, 讓他的思維總處於一種活躍的狀態。 而經常向孩子嘮叨, 可能使他的大腦形成這樣的條件反射:一聽嘮叨就抑制起來, 久而久之思維甚至會變得遲鈍。


第二, 可以更加瞭解孩子。 嘮叨的結果, 很難判斷孩子聽進去了多少,

Advertisiment
他認識到什麼程度。 而讓他回答問題, 則可以瞭解得一清二楚。 教育就可以增強針對性。 對孩子沒有聽進去的話, 家長先要分析原因, 孩子為什麼沒聽進去?再採取相應的辦法。
第三, 這樣做可以增加家庭中的平等、民主氣氛。 家長以平等的態度, 向孩子提出問題, 又以極大的興趣來傾聽時, 孩子一定會感到十分快慰, 因為他的意見在家中有地位。 實際上孩子的回答常使成人得到不少新鮮知識, 因為他們求知欲強, 記憶力好, 在開放改革時代他們得到的信息量也相當可觀。


在提問→解答→討論→再提問…的過程中, 家長不僅是孩子的尊敬的師長, 也是他們知心的朋友, 原來由於嘮叨造成的惡性循環, 也變成互相瞭解、互相探討、互相提高的良性迴圈了。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