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自私心理?

奶奶說:“乖寶貝, 給奶奶吃一口。 ”浩浩“大方”地給了奶奶, 還沒遞到嘴邊, 奶奶就假裝咬一口說:“我家寶貝真懂事, 是個好孩子。 奶奶不吃, 寶貝吃啊!”媽媽和浩浩都笑了。

爸爸下班了, 看到兒子在吃蘋果, 也跟浩浩要蘋果吃, 誰知當爸爸真的一口咬下去後, 浩浩哇哇大哭, 奶奶和媽媽都責怪爸爸不應該“搶”孩子的東西吃。

奶奶和媽媽在哄哭鬧的孩子, 爸爸呆在一邊, 鬱悶極了……

情況分析:相信這樣的場景很多家庭都上演過。 現在的孩子, 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 家長對孩子提出的要求, 不管是合理的, 還是不合理的,

Advertisiment
都想盡辦法去遷就。 有些家庭成員缺乏科學的教養方法, 不能從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水準考慮, 喜歡“逗弄”孩子, 就如上面的“吃蘋果”事情, 孩子通過長期的觀察就會有這樣的認識:反正給他們吃也沒有關係, 他們又不會真的吃, 以至於造成了孩子的“假大方”, 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下, 逐漸形成了“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習慣, 從而變得自私、小氣, 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教育對策:

孩子在家裡是獨一無二的, 但他們不是獨立的個體, 他是一個“社會人”, 當孩子踏入幼稚園, 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班上有好幾十個小朋友, 在老師對每個孩子的關愛沒有家庭成員那般細心、周到時, 孩子的潛意識裡就會發現自己的“地位”變了,

Advertisiment
有些“殺手鐧”也不靈了, 於是心理會產生偏差, 此時家長要因勢利導, 幫助孩子克服自私心理, 養成與他人分享的好品質。

發揮文學作品的教育優勢

家長可以選擇一些孩子能夠理解的故事、兒歌等進行教育, 例如《孔融讓梨》、《李小多, 分果果》, 也可以選擇一些經典的繪本和孩子一起共讀, 請孩子參與討論, 進行行為辨析, 再聯繫自己地生活談談, 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對孩子的要求適可而止

要糾正孩子的自私觀念, 那我們就必須狠下心來, 對於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決不滿足, 就是合理的要求有時候也不能百分之百地滿足, 任憑孩子哭鬧決不心軟。

榜樣的示範作用

3-6歲的孩子好模仿, 生活中, 我們成人要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

Advertisiment
如:吃東西時, 請長輩先吃;做家務活時, 大家一起做, 讓孩子知道自己在享受的同時, 也要付出自己的勞動。 這樣, 孩子才會養成尊重別人, 關心別人的習慣, 而不會事事只想到自己。

學會和別人分享物品

培養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尤為重要, 家長可以主動邀請鄰居的孩子到家裡來做客, 鼓勵寶寶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和小朋友一起玩, 讓孩子從小養成“好東西要和朋友分享”的習慣。

初步學習贈送

要讓孩子邁出這一步還真不容易, 因為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 家裡的好東西都是他的。 家長不妨做一個小嘗試, 家庭成員過生日了, 建議孩子贈送一個自己喜歡的物品給他, 當然這個物品可以是孩子自己的玩具,

Advertisiment
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製作一個小手工, 這樣更有意義, 受贈方要鄭重其事地接過禮物, 通過擁抱、撫摸等方式真心地表示感謝。 讓孩子感受到贈送的快樂, 那接下來可以慢慢地由家庭成員向身邊的親朋好友擴散, 漸漸的, 孩子將成為一個心中有愛的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