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千萬別讓我們孩子變成“小霸王”

從孩子降生的那一天起, 爸爸媽媽就將無私的愛化為“蜜汁”, 讓自己心愛的寶貝沉浸其中。 但過分的“甜蜜”只能引發孩子內心的“變質”。

現在的孩子任性妄為, 一個個都是活生生的“在世小皇帝”。 任性的習慣也已經成為當代少年兒童不良習慣之一。 孩子們放任自己的性情, 做事情的時候往往對自己不加約束, 想怎樣就怎樣, 愛做什麼就做什麼, 不分是非且固執己見, 明明知道自己不對還要繼續做下去。

孩子們學會用哭鬧與眼淚來威脅自己的父母, 或許爸爸媽媽會心軟, 一切聽從了孩子的安排。 可是,

Advertisiment
當孩子獨立涉足社會的時候, 誰又會對他心軟呢?如此四處碰壁, 總有一天, 他們會為自己的任性付出慘痛的代價。

目前我們的家庭教育中“過分關愛”這一傾向是很令人擔憂的。 現在的孩子只知索取, 不知付出;只知愛己, 不知愛人, 這是一種通病, 也是一種普遍現象。 所以, 教子做人, 首先要把握好愛的尺度, 不溺愛孩子。

近年來, 獨生子女家庭不斷增多。 許多父母溺愛孩子, 過多滿足孩子的一切物質要求。 這種以孩子為中心、無原則地給予的愛, 反而害了孩子, 讓一個個本該天真無邪的孩子變得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 缺乏社會責任感, 粗暴且不尊重人。

正是我們的“極度關愛”、“過分寵愛”、“無限縱容”滋長了孩子的自私, 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

Advertisiment
沒有別人。 不少家長認為, 如今條件好多了, 孩子又是“獨根獨苗”, 因此, 無論如何不能讓孩子吃苦受累, 這是極不正確的觀點。

我們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鋪得如此平坦, 似乎這樣就能讓孩子一生無阻。 但事實上, 這種錯誤的幸福觀才是孩子最終的“災難”。 無私奉獻的愛固然是偉大的, 但是只懂辛勤耕耘而不問收穫的父母之愛卻是不明智的。

所以, 我們要提醒父母:小心!無私的愛與溺愛, 兩者之間離得並不是太遠。 溺愛是父母與孩子關係上最可悲的事情, 愛多愛少, 爸爸媽媽們很難界定。 溺愛只能換到孩子的自私與無情!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溺愛並不是愛孩子, 而是把孩子往火坑裡推。 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是孩子的父母沒有把握好疼愛孩子的尺度,

Advertisiment
一味地慷慨給予, 放任年幼的孩子隨意行事, 超過限度的關愛讓孩子喪失了辨別是非的能力。

而且, 被溺愛的孩子往往以自我為中心, 凡事只想到自己, 從不為別人考慮。 父母的溺愛使孩子們只知道享受別人的愛, 最終成了冷酷、無情, 甚至傷害別人的“壞孩子”。

其實, 父母愛孩子, 可以慈愛, 用慈愛來取代溺愛, 這樣會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好處。 當孩子做錯事時, 父母要用溫和的態度講明是非與道理, 糾正孩子的錯誤, 最後不要忘記補充一句安慰的話語, 使孩子感到爸爸媽媽的愛仍然存在。

其實, 孩子任性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 有的孩子任性是為了滿足某種物質的要求;有的孩子任性是想得到別人的認可;有的孩子任性是因家長的教育方法不當。

Advertisiment

那麼, 如何防止和糾正孩子的任性行為呢?家長根據孩子的不同情況, 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法:

不要“硬碰硬”, 試著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在孩子任性時, 我們要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 不要和孩子“硬碰硬”, 誰也不讓著誰。 當然, 父母的忍讓是有限度的, 過度忍讓又會變化成溺愛。 所以, 我們要很好地把握住這個尺度。

讓孩子學會冷靜處理

我們和孩子都要時刻保持冷靜。 如果說孩子的哭鬧解決不了問題, 那麼我們的暴力也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 我們可以冷靜分析一下, 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 合理的應予承認, 並盡可能給予滿足;不合理的要求, 我們千萬不能遷就姑息。

Advertisiment

其實, 許多孩子因為願望得不到滿足而哭鬧不休。 遇到這樣的孩子, 我們可以採取不理睬的態度。 哭累了, 孩子自然會停止。 等孩子完全冷靜下來後, 我們再告訴他為什麼不去滿足他的願望, 是因為他的要求不夠合理。

正確的對比讓孩子看清自己的錯誤所在

任性的孩子好勝、自尊心強, 可使用對比誘導法, 用他所瞭解的英雄偉人的事蹟與其行為對比, 讓其好勝心和自尊心受到刺激, 使他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問題, 主動改變任性的行為。

父母是孩子生活中最直接的模仿物件

糾正家長自身存在的問題。 家長要注意檢查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任性。 家長的任性往往會影響孩子, 使孩子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也學會了任性。

此外,切忌以家長的任性來對待孩子的任性。這樣做,孩子的任性非但不會減輕,反而會加重,因為家長實際上起著“示教”與“榜樣”的作用。因此,在這樣的家庭中,只有先糾正家長的任性,孩子的任性才能解決。

開闊孩子的眼界

此外,切忌以家長的任性來對待孩子的任性。這樣做,孩子的任性非但不會減輕,反而會加重,因為家長實際上起著“示教”與“榜樣”的作用。因此,在這樣的家庭中,只有先糾正家長的任性,孩子的任性才能解決。

開闊孩子的眼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