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再生氣,這4種情況也絕不能打孩子!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俗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 在父母的眼裡, 打孩子實在太正常, 誰還沒有挨過打?7080的父母更把打孩子作為教育孩子的一種方式。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與其苦口婆心的講道理孩子不聽, 還不如一頓打來的實在, 讓他記得清楚。

兒時的記憶裡, 老爸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那是沒打的, 狠狠地打一頓就聽話了”, 那惡狠狠的眼神和語氣, 足夠讓我們姐弟倆老實幾天的。 是的, 父母對於打孩子這件事並沒怎麼看中, 就算父母再理智, 再疼愛孩子, 也有脾氣上來的時候, 想忍都忍不住!

但是, 打孩子也有禁區, 並不能火氣一上來就開揍。

Advertisiment
至少這4種情況下, 是絕對不能打孩子的!

第一、3歲之前不要打孩子

三歲以前是孩子心智發育、探索外界的關鍵期。 在這個時期, 孩子都是靠好奇心、興趣和模仿大人的行為來做事情。 沒有規則意識, 更缺乏對與錯的判斷標注, 犯錯自然是常有的事情。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挨打、受罰, 只會約束他的好奇心和探索創新能力, 甚至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畏縮懦弱。 因此, 3歲之前, 父母打孩子是禁忌, 引導孩子的行為才是關鍵。

第二、不知者無罪

都說“不知者無罪”, 當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行為, 犯下了嚴重的錯誤時, 父母也是不能打的。 如果只是因為孩子的行為造成了不好的結果產生, 脾氣一上來就開揍, 孩子絕對蒙圈。

Advertisiment

打孩子不是目的, 讓孩子知錯就改, 下次注意不再犯才是目的。 所以, 言傳身教、父母做好榜樣去引導, 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說到“言傳身教”, 不禁讓我想到今年某省的高考狀元, 被記著採訪時說的一句話:“其實學霸也是人啊, 也有厭學的時候, 不想看書、不想寫卷子, 就想看看電視、追追劇。 可老爸、老媽都在看書, 我也就不好意思了, 那個時候是最後的衝刺階段, 真的很感謝爸爸媽媽。 ”

其實, 對於孩子來說, 只要父母用心引導, 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 不用擔心他不優秀。

第三、不可遷怒于孩子

都說“龍配龍, 鳳配鳳, 老鼠生來會打洞”, 父母的暴脾氣絕對會影響到孩子, 說不定他就是下一個你。 如果父母因為自己工作、生活上的不順心而遷怒于孩子,

Advertisiment
那孩子肯定是極度沒有安全感的。

發洩憤怒的方式有很多, 因為一件小事兒而遷怒于孩子絕對是父母教育的失職。 懲罰孩子不是盲目的, 至少讓孩子知道, 為什麼要打他?不分輕重的打, 對孩子性格的成長極為不利, 孩子長大後容易性格孤僻、更或者會有暴力傾向。

第四、當眾不罰

“當眾不罰、私下不獎”, 《人事管理學》講究如此, 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時候更要明白這其中的深意。 孩子從3歲開始就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意識, 稍大一點兒的孩子更有自尊心和羞恥心。

父母當眾責罰孩子或者在外人面前打孩子, 都會極度的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人要臉, 樹要皮”, 孩子一樣好面子, 尤其是在小夥伴面前, 被父母挨打了,

Advertisiment
他更會覺得是奇恥大辱。

所以, 就算孩子犯了錯, 也要私下懲罰, 而且還要讓孩子明白“做人要有擔當, 做錯了事就會有相應的懲罰, 不要不服氣, 知錯就改才是好孩子。 ”

小結:最關鍵的一點是, 打了孩子後, 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孩子為什麼挨打?打孩子不是因為不喜歡他, 而是希望孩子變得更優秀。

打孩子後父母不是憤憤的轉身而去, 而是要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 這樣才能避免孩子生出逆反心理或是自卑心理, 誰不為著自己孩子好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