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教影響孩子未來是否孝順

每個生命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 無時無刻不滲透著父母全身心的關愛。 照理, 父母老去時, 克盡孝道也是天經地義。 然而現實生活中, “盡孝”卻往往被人們排在次要的位置。

一項調查顯示, 20%以上的父母表示子女不夠孝順。 也就是說, 平均每五個老人, 就有一個生活在“孩子不孝”的陰影當中。 很多老人在反映兒女很少看望自己;自己就是孩子們的保育員、鐘點工……

調查中, 71.63%的年輕人認為, 孝的含義是“善於奉養父母”。 有人提出給父母足夠的錢;有人說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還有人說老人就是“老小孩”, 隔幾天哄一哄就萬事大吉。

Advertisiment
事實上, 孝順還包括精神生活的理解和慰藉, 是情感上與父母的融洽, 更是心靈深處與父母相依相伴的兒女真情。

關於孝順, 有一個古老的故事:一對夫婦很不孝, 把年邁的雙親攆到破舊的小屋, 用小木碗送剩飯剩菜給老人吃。 一天, 他們的兒子在刻一塊木頭, 一問, 孩子說“我在刻木碗, 等你們老了好用。 ”夫婦幡然醒悟, 扔掉木碗, 好好孝敬老人, 兒子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

的確, 孝順是一種道德品質, 是後天培養的。 所謂“養不教, 父之過”, 想要擁有一個孝順的孩子, 就必須在家庭中, 讓孩子從小體會“愛”的教育和“孝”的薰陶。 具體來說, 不妨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培養, 建立正確的孝順觀。

第一, 明確家庭關係。 家庭中,

Advertisiment
應當營造一種長幼有序的環境, 讓孩子從小知曉長幼尊卑。 比如等父母長輩都到齊才能吃飯;看電視先徵求長輩的意見等。

第二, 堅持細節訓練。 孩子的道德標準和生活習慣幾乎完全在家長的引導下建立。 因此, 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 提出具體要求。 比如, 幼稚園和小學的孩子, 可以要求他們“回家主動和父母問好”;中學生可以要求“父母生病時主動照顧”等。

第三, 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最善模仿, 就像父母的一面“鏡子”。 因此, 父母絕不能讓家庭中出現上面的“小木碗”。 須知, 您今天給自己的父母倒一杯水, 將來您的孩子就可能端一碗湯, 送到您的床前。

丹麥是歐洲的發達國家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高福利國家之一。

Advertisiment
丹麥社會安寧穩定, 百姓生活無後顧之憂, 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在丹麥, 父母總是把孩子“置之不理”。 孩子很小的時候, 換尿布可以很簡單, 媽媽(媽媽食品)把這種工作交給爸爸, 自己則不管也不問。 父母可以把孩子放在院子裡的草坪上曬太陽, 自己則在屋子裡呆著, 偶爾會看一下窗外孩子還在不在。 如果忘記孩子還在外面玩, 自己又去幹別的事情了, 往往最後是孩子自己回來或者由員警送回來。

在丹麥, 當孩子兩歲的時候就得自己做很多事情了, 比如孩子想拿冰箱裡的飲料喝, 爸爸媽媽往往不會幫他們從冰箱裡拿, 而是讓孩子自己去取。 在父母看來, 兩歲的孩子做這些事情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Advertisiment
如果父母幫孩子做了, 反而是不可想像的。

而且, 丹麥的父母很放心讓孩子從小就到外面去玩, 甚至帶著孩子去外面玩而忘記帶孩子回家他們也不會太擔心, 在這個國家生活是如此安全, 趁機讓孩子從小就學會獨立思考、解決問題難道不是很好的機會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