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定心丸來了!寶寶這些“嚇人”的異常,其實不是病

很多媽媽, 特別是新手媽媽, 對這種經歷一定不陌生:總是在有意無意間, 發現孩子身上某處似乎有點異樣, 心生疑慮, 然後, 越想越覺得不對勁。

一開始, 還強做淡定, 把焦慮和擔心藏在心裡, 然後明知網上資訊不一定專業可靠, 還是默默地打開網頁, 一遍遍地搜索類似症狀、相關詞條。 結果越看越擔心, 因為帶著焦慮這個放大鏡去看, 往往看到的都是最差的情況。

接下來, 內心掙扎, 一面安慰自己, 不會的, 不可能;一面卻開始恐懼, 怎麼會這樣, 該怎麼辦啊。 最後, 當壞的假想占了上風的那一刻, 便不顧一切地抱著孩子跑醫院求醫。

Advertisiment

然而, 很多時候, 你排隊掛號等待就診, 心急火燎地鬧了大半天, 醫生就兩句話:“這是孩子生長中的正常現象。 沒事, 你可以走了。 ”

但你還是不放心, 纏著反復詢問, 直到醫生有些不耐煩, 打發走人。 你這才高興地領了罵, 謝過醫生, 抱孩子回家。

哈哈, 這個時候, 被醫生煩和罵都心甘啊。 因為孩子一切正常, 就是最重要的。

其實, 在寶寶發育過程中, 看似異常卻屬正常的現象還不少呢。 暖媽這就跟大家一起梳理下這些常見的“異常”情況。

全身脫皮是皮膚病?

我只是長得有點快

出生沒幾天的小寶寶, 臉上、手臂、大腿, 甚至前胸後背, 都開始有白色皮屑往下掉落。 有的孩子不太明顯, 但有的孩子卻大片大片地脫皮,

Advertisiment
看得新手父母心驚肉跳。

對於成人來說, 這樣大面積的脫皮一定得了嚴重的皮膚病。 但新生兒脫皮卻是常見的生理現象, 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 因為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 浸泡在羊水中, 皮膚表面有胎脂覆蓋。 出生後, 胎脂慢慢退去, 皮膚暴露在乾燥的空氣中, 逐漸出現表皮脫落現象。 同時, 新生兒新陳代謝很快, 新生皮膚的更替也會造成脫皮。

新生兒脫皮一般半個月到一個月就會好, 只要寶寶吃睡正常, 家長們無需擔心, 只要保持皮膚清潔即可, 無需特別護理, 當然也別強行把脫皮撕下, 順其自然就好。

孩子尿血啦?!

我只是沒吃夠

“天啦, 寶寶的尿怎麼是紅色的!難道是尿血啦!”新手爸媽第一眼看到有點淡淡泛紅的尿不濕,

Advertisiment
一定是崩潰的。 因為孩子剛出生沒兩天, 如果真是尿血, 那該是多嚴重的問題啊。

著急上火之前, 你得弄清楚一個新生兒生理現象——紅色尿。 這個現象多發生在新生兒出生後2~5天, 由於小便較少, 加上白細胞分解較多, 尿液中尿酸鹽排泄增加, 從而呈現出紅色, 還可能稍有混濁。 這不是血尿, 也不是泌尿系統出了問題, 而是寶寶在提醒你, 餵養的奶量不足。 只要加強餵養就能解決問題。

此時, 可加大哺乳量或再喂少量溫開水, 一般3~5天紅色尿自然就會消失。 但如果超過10天仍存在此情況, 則屬異常, 需及時就醫。

“黃金寶寶”是肝炎嗎?

你給的胡蘿蔔太多啦

一段時間內, 你突然發現寶寶的皮膚變黃了, 特別是手心、腳掌金黃金黃的,

Advertisiment
而且身體其他部位也開始變黃。 常識告訴你, 除了新生兒黃疸孩子會變黃外, 就是肝炎會有這樣的體征了。

寶寶變黃真的是肝炎嗎?這時, 你需要觀察下寶寶的眼睛。 如果白眼球也發黃, 就需要及時就醫;但如果白眼球並不黃, 那你就該查查孩子的食譜, 是不是胡蘿蔔、南瓜、柳丁, 這些黃色食物添加過多。 如果經常甚至每天給孩子喂這類食物, 其中的色素在皮膚下沉積, 就會造成寶寶皮膚發黃。

這類“小黃人”一般在暫停黃色食物攝入一段時間後就可自然“變白”, 家長不需特別擔心, 或額外給孩子吃藥。

肚子圓鼓鼓是肥胖?

我還沒練腹肌呢

“你個小胖墩, 怎麼跟爸爸一樣有啤酒肚了, 是不是該減肥啦。 ”看著寶寶圓鼓鼓的小肚子,

Advertisiment
調侃歸調侃, 不過這可不是吃太多, 或是肥胖造成的。

你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 頭大肚子圓幾乎是所有寶寶共同的特點, 而且無論饑飽, 寶寶的肚子都是腆著的。 特別是比較瘦的寶寶, 圓鼓鼓的肚子會更明顯, 配上纖細的四肢, 看起來像只小青蛙。 這其實和寶寶腹部肌肉發育不足有關。 一般到三四歲, 寶寶腹肌得到鍛煉慢慢強壯起來, 腆著的小肚子也就逐漸消失了。 所以別因為小肚腩, 就忙著給寶寶控制飲食, 這跟成人的大肚子還真不一樣。

需要提醒的是, 如果寶寶肚子與同齡人相比, 顯得過分得大, 或許就是某些腹部疾病的信號, 建議家長帶寶寶到醫院檢查。

O型腿是缺鈣嗎?

等我6歲, 咱走著瞧

寶寶學走路, 新一輪擔心又開始了。只要一見孩子走路有點內八字、O型腿,很多爸媽就忍不住懷疑寶寶缺鈣,或擔心骨骼有問題。

暖媽在《八個月會走是天才?寶寶學步六大誤區,一旦中招後悔莫及》中提到了“鐘擺現象”,這是從嬰兒時期、學步時期(0~2歲)的O型腿,到發展走路承重初期(2~4歲)的X型腿,再回到正常膝直狀態(6~7歲)的一個發育過程。其中出現的看似異常的O型腿和X型腿都是孩子成長的正常生理狀態,無需擔心,也不必給孩子濫用藥物補鈣。

家長們關注以上幾個時間節點即可。如果超出時間範圍的異常腿型,則需前往醫院做專業檢查。

鬥雞眼?

別心急,我的視力會越來越好

“這孩子怎麼有點鬥雞眼啊?兩眼不對稱,右眼比較靠中間,左眼還好。”不少家長在逗孩子玩時,突然發現孩子兩隻眼睛不在一個軸位上。結果,仔細觀察發現一堆問題,比如孩子眼距近,看東西有斜視等。

其實,1歲以內的寶寶,眼球還未發育成熟,眼球比成人小,6個月嬰兒眼球只有成人2/3大,眼軸距離也短,且眼部肌肉調節不良,看近物時常有短暫性斜視,都屬正常生理現象。但這些就容易給人造成寶寶是“鬥雞眼”的假像。

孩子出生頭7年,眼球發育最為迅速,一切都會慢慢歸於正常。同時,視力問題發展也有一個“異常”表現。初生嬰兒多為遠視眼,9個月視力約0.1,1歲達到0.2,3歲達到0.6,4歲前後視力達到1.0,到12歲左右才完全穩定。

耳後長了小腫瘤?

那是我的淋巴結

給孩子洗臉洗頭,無意間突然摸到寶寶耳後、脖子和後腦勺有一些豆子大小的疙瘩,硬硬的,是否感覺有點驚恐?對於身體上的異常包塊,人們往往都會想到不好的結果。

然而,在這些部位摸到小腫塊其實蠻正常,特別是學齡前的寶寶。頸部、後腦和耳後的小疙瘩多是淋巴結,小如黃豆,大似花生,活動度良好,沒有明顯壓痛,如果你在觸摸時寶寶沒有特別抵觸,這就屬正常生理現象,不必過於擔心。另外,寶寶腋下、腹股溝等處也有類似疙瘩。家長只需注意觀察淋巴結有無明顯變大,如出現紅腫,觸痛,活動性變差,則需及時就醫。

1歲以內嬰兒由於脂肪較多,不易被發現。1歲以後寶寶淋巴結多可被摸到,這時也進入淋巴快速發育期。7歲左右,淋巴結可分成小葉;青春期後,頸部淋巴結直徑常可超過1釐米;而到成年後,淋巴結基本不再生長,甚至有些退化,才會觸摸不明顯。

我的一個兒醫閨蜜曾說過,在門診中懷抱健康嬰兒卻非要醫生給看出點病來的“烏龍事”是屢見不鮮。究其原因,無外乎兩點:一是新手父母缺乏足夠的育兒常識,二則是關心則亂的愛之負擔。

看到這裡,“玻璃心”媽媽們是不是長長地松了一口氣?如果懷孕時多做些功課,多瞭解一下孩子的生長發育規律,就能少一點驚慌失措、手忙腳亂,也能更加從容地,欣賞這個小生命成長的點滴,對嗎?

新一輪擔心又開始了。只要一見孩子走路有點內八字、O型腿,很多爸媽就忍不住懷疑寶寶缺鈣,或擔心骨骼有問題。

暖媽在《八個月會走是天才?寶寶學步六大誤區,一旦中招後悔莫及》中提到了“鐘擺現象”,這是從嬰兒時期、學步時期(0~2歲)的O型腿,到發展走路承重初期(2~4歲)的X型腿,再回到正常膝直狀態(6~7歲)的一個發育過程。其中出現的看似異常的O型腿和X型腿都是孩子成長的正常生理狀態,無需擔心,也不必給孩子濫用藥物補鈣。

家長們關注以上幾個時間節點即可。如果超出時間範圍的異常腿型,則需前往醫院做專業檢查。

鬥雞眼?

別心急,我的視力會越來越好

“這孩子怎麼有點鬥雞眼啊?兩眼不對稱,右眼比較靠中間,左眼還好。”不少家長在逗孩子玩時,突然發現孩子兩隻眼睛不在一個軸位上。結果,仔細觀察發現一堆問題,比如孩子眼距近,看東西有斜視等。

其實,1歲以內的寶寶,眼球還未發育成熟,眼球比成人小,6個月嬰兒眼球只有成人2/3大,眼軸距離也短,且眼部肌肉調節不良,看近物時常有短暫性斜視,都屬正常生理現象。但這些就容易給人造成寶寶是“鬥雞眼”的假像。

孩子出生頭7年,眼球發育最為迅速,一切都會慢慢歸於正常。同時,視力問題發展也有一個“異常”表現。初生嬰兒多為遠視眼,9個月視力約0.1,1歲達到0.2,3歲達到0.6,4歲前後視力達到1.0,到12歲左右才完全穩定。

耳後長了小腫瘤?

那是我的淋巴結

給孩子洗臉洗頭,無意間突然摸到寶寶耳後、脖子和後腦勺有一些豆子大小的疙瘩,硬硬的,是否感覺有點驚恐?對於身體上的異常包塊,人們往往都會想到不好的結果。

然而,在這些部位摸到小腫塊其實蠻正常,特別是學齡前的寶寶。頸部、後腦和耳後的小疙瘩多是淋巴結,小如黃豆,大似花生,活動度良好,沒有明顯壓痛,如果你在觸摸時寶寶沒有特別抵觸,這就屬正常生理現象,不必過於擔心。另外,寶寶腋下、腹股溝等處也有類似疙瘩。家長只需注意觀察淋巴結有無明顯變大,如出現紅腫,觸痛,活動性變差,則需及時就醫。

1歲以內嬰兒由於脂肪較多,不易被發現。1歲以後寶寶淋巴結多可被摸到,這時也進入淋巴快速發育期。7歲左右,淋巴結可分成小葉;青春期後,頸部淋巴結直徑常可超過1釐米;而到成年後,淋巴結基本不再生長,甚至有些退化,才會觸摸不明顯。

我的一個兒醫閨蜜曾說過,在門診中懷抱健康嬰兒卻非要醫生給看出點病來的“烏龍事”是屢見不鮮。究其原因,無外乎兩點:一是新手父母缺乏足夠的育兒常識,二則是關心則亂的愛之負擔。

看到這裡,“玻璃心”媽媽們是不是長長地松了一口氣?如果懷孕時多做些功課,多瞭解一下孩子的生長發育規律,就能少一點驚慌失措、手忙腳亂,也能更加從容地,欣賞這個小生命成長的點滴,對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