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點心理學,教育孩子更科學

“羅森塔爾效應”

父母或老師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 孩子就可能朝著積極的方向前進;相反, 如果對孩子存在偏見, 孩子就可能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這種奇妙的心理暗示就是“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 1966年, 他做了一項實驗, 研究老師的期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

那天, 羅森塔爾和助手來到一所小學, 聲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測驗結束後, 他們以讚賞的態度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 並叮囑他們務必保密, 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Advertisiment
其實, 他們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 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機挑選的。

8個月後, 奇跡出現了。 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 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 而且各方面表現都很優秀。 這部分學生在學習上有了明顯改善, 並表現出更強的學習能力和求知欲。

顯然, 羅森塔爾的“權威性謊言”發生了作用, 因為這個謊言對老師產生了暗示, 老師相信專家的結論, 相信名單上的孩子很有前途, 於是對他們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投入了更多的熱情, 加倍地信任、鼓勵他們。 這份名單左右了老師對學生能力的評價, 而老師又將自己的這一心理活動通過情感、語言和行為傳遞給學生, 使他們強烈地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愛和期望, 學生的自信心由此得到增強,

Advertisiment
因而比其他學生更努力, 進步得更快。

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這一效應表明, 一個孩子能不能成為天才, 取決於家長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一樣愛他、教育他。 表面上看, 這是一個簡單的心理暗示, 其實背後卻隱藏著深刻的道理。

很多事實證明, 人的能力、性格的形成, 相當一部分取決於周圍環境和他人的期望。 由於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 心理控制能力較弱, 受暗示性較強, 所以容易被大人的期望所左右。 他們很容易相信和接受別人的判斷, 會把外來的評價內化成對自己的預期和判斷。 例如, 孩子們湊在一起時, 常常會議論:某科老師器重我, 某科老師討厭我……在這些孩子身上, 很可能出現偏科的現象。

Advertisiment
相反, 如果老師對學生寄予較高的期望, 就會使學生加倍努力, 克服困難, 並取得好的成績。

同樣道理,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態度一樣會影響孩子。 如果父母認為孩子是“天才”, 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望, 孩子就會全力以赴地提高自己。 相反, 如果父母天天挑孩子的毛病, 總把缺點拿出來說, 就很容易讓孩子在心中產生一種錯覺:我不是好孩子, 爸爸媽媽不喜歡我, 我好不了了。 在這種惡性循環中, 便有了家長“說你行, 你就行;說你不行, 你就不行”的牢騷, 有了孩子振翅欲飛卻難以相信自己會飛的迷茫。 所以我們說, 家長積極的期望和心理暗示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積極的心理暗示, 帶給孩子的是積極的認識和體驗。 與說服教育相比,

Advertisiment
暗示教育更能協調家長與孩子間的關係, 更能避免說服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壓抑感。 暗示教育能使孩子在無形中擁有良好的道德認識、得體的行為舉止以及堅強的情感意志。

愛因斯坦的母親就是利用積極的心理暗示, 促成了天才的誕生。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是一個被人看不起的學生。 在愛因斯坦小學畢業時, 校長對他的父母說:“你們的孩子, 將來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一樣沒有出息。 ”

有一次, 愛因斯坦的母親帶他到郊外玩。 親友家的孩子個個活蹦亂跳, 有的爬山, 有的游泳, 唯有愛因斯坦默默地坐在小河邊, 久久凝視著水面。 這時, 親友們悄悄走到他母親身邊, 不安地問:“小愛因斯坦總是一個人對著小河發呆,

Advertisiment
是不是有點抑鬱啊?應該帶他到醫院看看。 ”愛因斯坦的母親自信地對他們說:“我兒子沒有任何毛病, 你們不瞭解他, 他不是在發呆, 而是在沉思, 在想問題, 他將來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從此, 愛因斯坦時常拿媽媽的話審視和鞭策自己, 並不斷地進行自我暗示:我一定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這就是愛因斯坦後來之所以能成為愛因斯坦的原因。

從這個故事中, 我們會發現:積極的心理暗示會給孩子積極的影響。 父母教育孩子時, 切忌用消極的心理暗示, 不要總是挑剔、指責孩子, 那樣做會讓孩子失去信心, 喪失克服困難的勇氣。

“羅森塔爾效應”這麼用:

1.給予恰如其分的鼓勵。 當孩子取得了一些成績時, 家長要用自然而鄭重的口吻表揚、鼓勵他。 當然,這種鼓勵不應摻雜包庇和縱容的成分。恰如其分的鼓勵會讓孩子內心形成一股克服困難的無形動力。比如,當孩子取得進步時,你可以獎勵他一支筆、一個文具盒,讓他體會到努力是有回報的。

2.妙用激將法。有的孩子很調皮,不愛學習,家長運用激將法希望他能有所改變,結果不但沒有激起孩子的鬥志,反而打擊了孩子的自信,這是因為沒有運用好激將法。比如,有的家長希望孩子學習能更好,便說:“隔壁的小剛就考了90分,你咋才考了85分?”其實,家長如果希望激將法發揮效果,不妨這樣對孩子說:“你們學校有名的調皮大王這次都考了90分,我想你一定會做得比他好!”

3.利用暗示法。遇到孩子說謊時,你可以委婉而耐心地通過講述有警示意義的故事來提示、暗示、誘導孩子講出事實真相,同時還可以採取另一種說法,如:“你剛才說得很好,不過我覺得你好像沒講完,你再想想,是不是還有什麼沒告訴我?”但切記,不要直接斥責孩子“撒謊”“騙人”,這樣做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更不願意對你敞開心扉。

小貼士:

要想讓你的積極暗示對孩子發揮作用,首先應該努力和孩子成為好朋友。你可以當著孩子的面扔掉“棍棒”,以朋友的姿態主動接近他,取得他的信任。一開始,孩子看你一改往日冷峻的面孔,會以為你“暗藏殺機”或“先禮後兵”。但十天、一個月過去了,你若依然表現出和藹、善意的言行,他便會慢慢相信你是真誠可信的,久而久之,你們便會成為好朋友。

“德西效應”

獎勵運用得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但如果一味依賴獎勵,卻未必能事事如意。這就是所謂的“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個實驗。他讓大學生做被試者,在實驗室裡解答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實驗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所有的被試者都無獎勵。第二階段,將被試者分為兩組,一組是實驗組,每完成一道難題可得1美元報酬;另一組是控制組,這一組跟第一階段相同,無報酬。第三階段,被試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動,可以休息,也可以繼續解題。

結果表明:實驗組(獎勵組)的被試者在第二階段確實十分努力,但到了第三階段,願意繼續解題的人數變少,這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減弱;而控制組(無獎勵組)的被試者在第三階段願意繼續解題的人數卻相對較多,這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增強。

德西在實驗中發現: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加報酬和內感報酬兼得的時候,工作動機不但不會增加,反而會有所降低。此時,動機強度會變成兩者之差。後來,心理學家把這種規律稱為“德西效應”。這種效應表明,在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即內感報酬)時,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即外加報酬),反而會削弱這項活動對於參與者的吸引力。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心理學認為,動機是一個人發動或抑制自身行為的內部原因。當動機達到最佳水準時,活動效率就會達到最大值;而動機不足則會使活動效率降低。

動機可分為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外在動機不是由活動本身引起,而是由與活動沒有內在聯繫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誘發來的,其特點是持續時間比較短。上述實驗中的獎勵刺激引發的就是人的外在動機。

內在動機是一種要求自己在困難面前有勇氣、有能力且必須進行攻克的先天性需要。它潛伏于人的多種行為中,包括探究、學習,甚至遊戲活動,它激起人們去尋求並努力征服一系列對其能力來說是最理想或最適度的挑戰。

在德西的實驗中,那些有一定難度、有趣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對難題的解答正好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增進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若此時給學生以物質獎勵,則會使學生把主要的學習目標置於腦後而不顧,只在乎當前的獎勵,甚至把獎勵當成學習的主要目標,轉移了學習興趣,也就降低了學習效果。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也經常發生。比如,父母經常會鼓勵孩子,如“如果你這次考100分,就獎勵你100元錢。”“要是你能考進前五名,就獎勵你一雙新鞋子。”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獎勵方法,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澆滅了。

因此,在學習方面,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尋找學習的樂趣。對孩子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一些東西,如書本、學習用具等,或者對孩子進行一些有益於成長的精神獎勵。

瞭解“德西效應”後,當孩子再取得進步時,家長可以採用多種形式的獎勵。下面這位母親在獎勵孩子方面,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老師告訴張女士,她女兒不愛學習,在班裡上課也不積極舉手回答問題。一天晚飯後,張女士把女兒叫到跟前,問她為什麼會這樣。女兒說,她不好意思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回答問題或者大聲朗讀,因為她怕答錯或讀錯了被人笑話。

為幫助女兒克服心理障礙,張女士給女兒特製了一張日曆表。如果她當天能在課堂上大聲朗讀或主動回答老師的提問,就可以得到1顆星。如果一個星期她能得到3顆星,就可以在週末時得到獎勵,到商店去買她喜歡的文具。如果一個星期得到5顆星,她就可以得到更高的獎勵,在週末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如看電影、去遊樂園,全家人都得服從。此外,她還可以晚半個小時上床睡覺,多看一會兒漫畫書。

事實證明,這樣的獎勵很有效。幾個星期後,女兒變得自信多了。在上述案例中,這位母親的獎勵方法就很科學,她採用了多種形式的獎勵:精神獎勵——頒發進步小星星;物質獎勵——到商店買女兒喜歡的文具;活動獎勵——去遊樂園、多看一會兒漫畫書……隨著獎勵的不斷升級,孩子也在不斷地進步。

“德西效應”這麼用:

1.適度獎勵。通常,獎勵孩子的標準需綜合考慮家庭經濟能力、孩子的進步幅度等內容,最好不要超標準和不切實際地對孩子進行獎勵。比如,有的父母本來屬於低收入階層,卻經常給孩子購買高價品牌服裝等作為獎勵,這樣既達不到獎勵的效果,又嬌縱了孩子,與獎勵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馳,顯然是不合適的。

2.精神獎勵為主。獎勵孩子應遵循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的原則。以能夠達到提高孩子的能力、開闊孩子的視野、增長孩子的見識、陶冶孩子的情操的目的為佳。

3.獎勵不應該單純以學習成績為依據。無論孩子在德智體美勞哪個方面取得了成績和進步,都應該進行適當的獎勵;否則,容易使孩子產生“重學習成績、輕綜合能力”的錯誤觀念。

4.一諾千金。獎勵要做到一諾千金,除非你不說,說了就一定要做到。這樣的獎勵,才會讓孩子心服口服,達到獎勵的預期目的。

小貼士:

獎勵孩子的最高級別,就是給孩子一些主導權。如讓孩子來決定全家週末的活動、選擇到哪家餐館吃飯、請小朋友到家裡做客……給孩子一定的主導權,才是最受孩子歡迎的獎勵。同時,這種給孩子更多主導權的獎勵,十分有助於孩子多種能力的培養。

當然,這種鼓勵不應摻雜包庇和縱容的成分。恰如其分的鼓勵會讓孩子內心形成一股克服困難的無形動力。比如,當孩子取得進步時,你可以獎勵他一支筆、一個文具盒,讓他體會到努力是有回報的。

2.妙用激將法。有的孩子很調皮,不愛學習,家長運用激將法希望他能有所改變,結果不但沒有激起孩子的鬥志,反而打擊了孩子的自信,這是因為沒有運用好激將法。比如,有的家長希望孩子學習能更好,便說:“隔壁的小剛就考了90分,你咋才考了85分?”其實,家長如果希望激將法發揮效果,不妨這樣對孩子說:“你們學校有名的調皮大王這次都考了90分,我想你一定會做得比他好!”

3.利用暗示法。遇到孩子說謊時,你可以委婉而耐心地通過講述有警示意義的故事來提示、暗示、誘導孩子講出事實真相,同時還可以採取另一種說法,如:“你剛才說得很好,不過我覺得你好像沒講完,你再想想,是不是還有什麼沒告訴我?”但切記,不要直接斥責孩子“撒謊”“騙人”,這樣做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更不願意對你敞開心扉。

小貼士:

要想讓你的積極暗示對孩子發揮作用,首先應該努力和孩子成為好朋友。你可以當著孩子的面扔掉“棍棒”,以朋友的姿態主動接近他,取得他的信任。一開始,孩子看你一改往日冷峻的面孔,會以為你“暗藏殺機”或“先禮後兵”。但十天、一個月過去了,你若依然表現出和藹、善意的言行,他便會慢慢相信你是真誠可信的,久而久之,你們便會成為好朋友。

“德西效應”

獎勵運用得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但如果一味依賴獎勵,卻未必能事事如意。這就是所謂的“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個實驗。他讓大學生做被試者,在實驗室裡解答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實驗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所有的被試者都無獎勵。第二階段,將被試者分為兩組,一組是實驗組,每完成一道難題可得1美元報酬;另一組是控制組,這一組跟第一階段相同,無報酬。第三階段,被試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動,可以休息,也可以繼續解題。

結果表明:實驗組(獎勵組)的被試者在第二階段確實十分努力,但到了第三階段,願意繼續解題的人數變少,這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減弱;而控制組(無獎勵組)的被試者在第三階段願意繼續解題的人數卻相對較多,這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增強。

德西在實驗中發現: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加報酬和內感報酬兼得的時候,工作動機不但不會增加,反而會有所降低。此時,動機強度會變成兩者之差。後來,心理學家把這種規律稱為“德西效應”。這種效應表明,在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即內感報酬)時,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即外加報酬),反而會削弱這項活動對於參與者的吸引力。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心理學認為,動機是一個人發動或抑制自身行為的內部原因。當動機達到最佳水準時,活動效率就會達到最大值;而動機不足則會使活動效率降低。

動機可分為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外在動機不是由活動本身引起,而是由與活動沒有內在聯繫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誘發來的,其特點是持續時間比較短。上述實驗中的獎勵刺激引發的就是人的外在動機。

內在動機是一種要求自己在困難面前有勇氣、有能力且必須進行攻克的先天性需要。它潛伏于人的多種行為中,包括探究、學習,甚至遊戲活動,它激起人們去尋求並努力征服一系列對其能力來說是最理想或最適度的挑戰。

在德西的實驗中,那些有一定難度、有趣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對難題的解答正好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增進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若此時給學生以物質獎勵,則會使學生把主要的學習目標置於腦後而不顧,只在乎當前的獎勵,甚至把獎勵當成學習的主要目標,轉移了學習興趣,也就降低了學習效果。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也經常發生。比如,父母經常會鼓勵孩子,如“如果你這次考100分,就獎勵你100元錢。”“要是你能考進前五名,就獎勵你一雙新鞋子。”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獎勵方法,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澆滅了。

因此,在學習方面,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尋找學習的樂趣。對孩子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一些東西,如書本、學習用具等,或者對孩子進行一些有益於成長的精神獎勵。

瞭解“德西效應”後,當孩子再取得進步時,家長可以採用多種形式的獎勵。下面這位母親在獎勵孩子方面,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老師告訴張女士,她女兒不愛學習,在班裡上課也不積極舉手回答問題。一天晚飯後,張女士把女兒叫到跟前,問她為什麼會這樣。女兒說,她不好意思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回答問題或者大聲朗讀,因為她怕答錯或讀錯了被人笑話。

為幫助女兒克服心理障礙,張女士給女兒特製了一張日曆表。如果她當天能在課堂上大聲朗讀或主動回答老師的提問,就可以得到1顆星。如果一個星期她能得到3顆星,就可以在週末時得到獎勵,到商店去買她喜歡的文具。如果一個星期得到5顆星,她就可以得到更高的獎勵,在週末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如看電影、去遊樂園,全家人都得服從。此外,她還可以晚半個小時上床睡覺,多看一會兒漫畫書。

事實證明,這樣的獎勵很有效。幾個星期後,女兒變得自信多了。在上述案例中,這位母親的獎勵方法就很科學,她採用了多種形式的獎勵:精神獎勵——頒發進步小星星;物質獎勵——到商店買女兒喜歡的文具;活動獎勵——去遊樂園、多看一會兒漫畫書……隨著獎勵的不斷升級,孩子也在不斷地進步。

“德西效應”這麼用:

1.適度獎勵。通常,獎勵孩子的標準需綜合考慮家庭經濟能力、孩子的進步幅度等內容,最好不要超標準和不切實際地對孩子進行獎勵。比如,有的父母本來屬於低收入階層,卻經常給孩子購買高價品牌服裝等作為獎勵,這樣既達不到獎勵的效果,又嬌縱了孩子,與獎勵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馳,顯然是不合適的。

2.精神獎勵為主。獎勵孩子應遵循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的原則。以能夠達到提高孩子的能力、開闊孩子的視野、增長孩子的見識、陶冶孩子的情操的目的為佳。

3.獎勵不應該單純以學習成績為依據。無論孩子在德智體美勞哪個方面取得了成績和進步,都應該進行適當的獎勵;否則,容易使孩子產生“重學習成績、輕綜合能力”的錯誤觀念。

4.一諾千金。獎勵要做到一諾千金,除非你不說,說了就一定要做到。這樣的獎勵,才會讓孩子心服口服,達到獎勵的預期目的。

小貼士:

獎勵孩子的最高級別,就是給孩子一些主導權。如讓孩子來決定全家週末的活動、選擇到哪家餐館吃飯、請小朋友到家裡做客……給孩子一定的主導權,才是最受孩子歡迎的獎勵。同時,這種給孩子更多主導權的獎勵,十分有助於孩子多種能力的培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