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生品德不良的矯正

一、學生品德不良的心理分析

 

 品德不良是指學生經常違反道德準則或犯有比較嚴重的道德過錯, 如說謊、

偷盜、打架鬥毆等。 品德不良常常有經常性、傾向性、有意性等特點。 品德不良

既不能等同于道德過錯,

也不同於違法犯罪。

道德過錯是品德不良的前奏,

其嚴

重性、

穩定性還沒達到品德不良的程度。

違法犯罪是指觸犯刑律的犯罪行為。

德不良屬於人民內部矛盾,

違法犯罪大多屬於敵我矛盾。

但兩者之間又存在著一

定的聯繫,

品德不良常常是違法犯罪的前奏,

違法犯罪則又常常是品德不良進一

Advertisiment

步發展的必然結果。

(

)

品德不良學生的類型

1

.頑固型。 這是一些在學校裡表現最差, 教育難度較大的學生。 他們常常

打架鬧事, 無事生非, 屢教不改, 無羞恥心、自尊心可言, 通常是一夥落後學生

的“頭頭”。 他們認識糊塗, 是非顛倒, 不知榮辱、美醜, 不分公私。 他們有兩

大精神支柱:封建主義的江湖義氣, 剝削階級的享樂主義;三大錯誤觀點:亡命

稱霸的英雄觀,

無政府主義的自由觀,

低級下流的樂趣觀。

這些學生,

人數不多,

能量甚大,

在同夥中有一定的號召力、

威懾力,

是學校和班級不安定因素的主要

根源。

2

.隨流型。 這是一些未定型的品德不良學生。 他們沒有堅定的道德, 其行

為、觀點、評價, 完全取決於當時當地的情境, 取決於影響他們的勢力。

Advertisiment
當他們

暫時沒有遇到不良影響時

,

往往比較平靜, 但遇到不良影響時, 就隨流而下。 他

們對不良影響沒有辨別力、抵抗力, 常不知不覺糊裡糊塗地犯下了錯誤。

3

.懺悔型。 這是一些由於受自己直接需要的剌激、誘惑而犯道德錯誤的學

生,

他們缺乏自製力,

抵抗不住自己的直接需要的衝動,

常常採取不道德的手段

滿足自己的需要。 但一旦犯了道德錯誤之後, 悔恨不己, 受到良心的責備。 他們

懂得什麼是好的、

什麼是壞的,

並且犯了錯誤之後,

自己也體驗到道德墮落的痛

苦。 但當直接需要再次剌激的時候, 還是難以控制自己, 而重犯錯誤, 結果又用

懺悔、悔恨的形式來減輕良心的譴責。

4

.衝動型。 這是一些難教的學生。

Advertisiment
他們情緒激昂, 不善於在集體中找到自

己的位置。

他們經常受到批評羞辱,

因而覺得人們對他們不公平,

只看他們的缺

點。 因此常常憤憤不滿, 十分敏感, 只要別人稍有輕視他們的表示, 或他們覺得

受辱時,

就火冒三丈,

怒不可遏。

這些學生自尊心特強,

有正義感,

“路見不平,

拔刀相助”, 往往好心辦壞事。

(

)

學生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

學生品德不良的出現, 既有客觀的原因, 又有主觀的原因。

在客觀原因中,

首先是家庭的不良教育和影響。

家庭環境在年輕一代成長過

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庭的社會地位、

家庭的生活環境、

家庭成員的思想

意識、生活習慣、教育態度、教育方法、行為作風等無不在有意或無意地塑造著

Advertisiment

少年兒童的個性品質。 對品德問題學生的家庭情況調查結果, 反映出下列情況:

1

.家庭缺乏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健全的生活方式。 如家庭成員之間不和睦、父母

離異等, 因此對孩子缺乏關心和照顧, 使學生失去正常的家庭教育。

2

.父母教

育不力, 缺少正確管教子女的錯誤行為的原則、方法;家庭成員道德要求不一,

使學生無所適從, 對道德規範迷惑不解, 甚至形成表裡不一, 見風使舵的習氣。

3

.家風不正。 家庭成員行為不檢點, 有不良的惡習, 給學生提供了直接模仿的

不良榜樣, 長期潛移默化, 養成不良品德。

其次是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

社會環境是指家庭和學校以外的一些關係,

朋友、鄰里、里弄街道、非正式群體以及各種社會生活場所、文化傳播媒介等。

Advertisiment

社會環境對學生品德不良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社會上的不良風

氣。 如走後門、官僚主義、貪污受賄、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等。 這些現象都會對

學生的品德產生不良影響。

2

.各種文化生活

(

如小說、電影、電視錄影等

)

中的

消極的不健康的、有害因素的影響。 其中一些反動書刊、淫穢小說、黃色歌曲等

等, 都會腐蝕青少年學生的思想。

3

.社會上具有各種惡習的人對學生的影響。

社會上有些反動分子和壞分子, 常常利用青少年學生的無知和好奇, 採取欺騙、

引誘、

教唆等手段對學生進行腐蝕和拉攏,

使學生沾染上惡習,

有的甚至走上犯

罪道路。

再次,

學校教育不當。

學校是培養年輕一代的專門機構,

學生的良好品德主

要是通過學校教育來培養的。

但是學校及教師不正確的教育要求、

教育態度及教

育方法等,都會對學生品德的形成帶來影響。突出問題是:

1

.學校的壓力。如

升學壓力、

考試壓力,

學習負擔過重等引起學生過分的心情緊張或情緒波動,

加重學生的不良品德。

2

.不尊重學生、不熱愛學生。如教育中的強迫命令、簡

單粗暴、動輒就訓斥或變相體罰等。

3

.對學生要求過高、過急、過嚴。忽視學

生年齡特徵和個性特徵,

或者放任自流;

或者忽視學生的心理需要,

把成人的心

理需要強加給兒童等。

最後,學生本身的主觀原因。家庭、社會、學校等方面存在的不良因素,都

是造成學生品德不良的外部原因。

這些外因之所以能產生消極的作用,

是由於學

生在心理上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弱點,

這些心理弱點會在不良條件影響下轉化為不

良品德。從學生本身來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

.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

研究表明,學生的某些不良品德常常是由於“道德上的無知”所造成的。學生常

常是“有錯不知錯”。

2

.缺乏正確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能推動道德認識轉化

為道德行動,如果缺乏相應的情感,即使有了某種道德認識也將停留在口頭上。

在德育過程中,

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

激發他們對道德行為的敬佩、

慕,對不道德行為的憎恨之情。

3

.道德意志薄弱。他們不能用正確的道德意志

戰勝不合理的欲望。

如有的學生不能抵禦各種誘惑因素而出現過錯行為或品德不

良行為等。

要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必須重視道德意志的培養和磨煉,

增強抵

制各種誘惑的能力。

此外,不良的行為習慣、接受錯誤的道德觀點、精神上的空虛、人際關係緊

張及青少年學生所具有的模仿性、

幼稚性、

依賴性等特點都是造成學生品德不良

的主觀原因。

二、學生品德不良的矯正

(

)

品德不良學生的轉化過程

品德不良學生的轉化是有規律可循的,

轉化過程一般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階

段:

1

.萌發階段。學生萌發上進的願望,開始向前邁進的階段。此階段是品德

不良學生道德觀念開始戰勝非道德觀念的階段。

教育影響是引起學生改過的主要

條件,

如先進人物事蹟的感染、

推心置腹的交談、

接受深刻的教訓都能激起改過

上進的願望。但這種願望或不穩固、易消逝,或穩而顯。教育者必須要有高度的

敏感性,發現萌芽,抓住時機,積極引導。

2

.轉化階段。這是品德不良學生轉化的關鍵階段。所謂轉化,是指品德不

良學生在萌發改過願望的基礎上,

行動上開始有改正錯誤的表現。

此階段有兩個

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學生心理複雜,處於矛盾態度,一方面對過錯行為感到羞

愧,

想將功補過,

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與信任,

動因;

另一方面他們又很自卑,

對錯誤認識不深,

與集體對立的情緒卻使他們徘

徊、猶豫,阻礙行為轉化。第二個特點是:出現反復。品德不良學生在轉變過程

中出現反復有兩種情況,

一是前進中的暫時後退,

二是反復中出現倒退。

這都是

正常現象。

因為品德的轉化中經歷著新舊道德認識、

情感和行為習慣的衝突和鬥

爭。認識上的動搖、情感上的留戀、老朋友的引誘、周圍人們的偏見都是反復現

象出現的原因。教育的關鍵在於把反復當作轉化時機,分析原因,循循善誘.有

針對性地做好品德不良學生的轉化。

3

.穩定、鞏固階段。在此階段,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已基本改正,不再出

現反復,或很少有反復。積極因素在品德行為總體中逐漸占主導地位,自信心、

責任感、集體榮譽感代替了消極情感。作為教育者,要加倍愛護、關心、信任、

尊重他們;

要有計劃地提高他們的道德認識水準,

防止驕傲和停步不前,

及時地

提出高一層次的行為標準,鼓勵他們再接再勵,不斷前進。

(

)

品德不良學生矯正的心理學策略

1

.改善人際關係,消除疑懼與對立情緒。一般說來,品德不良學生在集體

中的地位和角色體驗是不佳的,

他們與周圍人的關係是不正常的,

因為他們自身

學生的良好品德主

要是通過學校教育來培養的。

但是學校及教師不正確的教育要求、

教育態度及教

育方法等,都會對學生品德的形成帶來影響。突出問題是:

1

.學校的壓力。如

升學壓力、

考試壓力,

學習負擔過重等引起學生過分的心情緊張或情緒波動,

加重學生的不良品德。

2

.不尊重學生、不熱愛學生。如教育中的強迫命令、簡

單粗暴、動輒就訓斥或變相體罰等。

3

.對學生要求過高、過急、過嚴。忽視學

生年齡特徵和個性特徵,

或者放任自流;

或者忽視學生的心理需要,

把成人的心

理需要強加給兒童等。

最後,學生本身的主觀原因。家庭、社會、學校等方面存在的不良因素,都

是造成學生品德不良的外部原因。

這些外因之所以能產生消極的作用,

是由於學

生在心理上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弱點,

這些心理弱點會在不良條件影響下轉化為不

良品德。從學生本身來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

.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

研究表明,學生的某些不良品德常常是由於“道德上的無知”所造成的。學生常

常是“有錯不知錯”。

2

.缺乏正確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能推動道德認識轉化

為道德行動,如果缺乏相應的情感,即使有了某種道德認識也將停留在口頭上。

在德育過程中,

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

激發他們對道德行為的敬佩、

慕,對不道德行為的憎恨之情。

3

.道德意志薄弱。他們不能用正確的道德意志

戰勝不合理的欲望。

如有的學生不能抵禦各種誘惑因素而出現過錯行為或品德不

良行為等。

要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必須重視道德意志的培養和磨煉,

增強抵

制各種誘惑的能力。

此外,不良的行為習慣、接受錯誤的道德觀點、精神上的空虛、人際關係緊

張及青少年學生所具有的模仿性、

幼稚性、

依賴性等特點都是造成學生品德不良

的主觀原因。

二、學生品德不良的矯正

(

)

品德不良學生的轉化過程

品德不良學生的轉化是有規律可循的,

轉化過程一般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階

段:

1

.萌發階段。學生萌發上進的願望,開始向前邁進的階段。此階段是品德

不良學生道德觀念開始戰勝非道德觀念的階段。

教育影響是引起學生改過的主要

條件,

如先進人物事蹟的感染、

推心置腹的交談、

接受深刻的教訓都能激起改過

上進的願望。但這種願望或不穩固、易消逝,或穩而顯。教育者必須要有高度的

敏感性,發現萌芽,抓住時機,積極引導。

2

.轉化階段。這是品德不良學生轉化的關鍵階段。所謂轉化,是指品德不

良學生在萌發改過願望的基礎上,

行動上開始有改正錯誤的表現。

此階段有兩個

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學生心理複雜,處於矛盾態度,一方面對過錯行為感到羞

愧,

想將功補過,

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與信任,

動因;

另一方面他們又很自卑,

對錯誤認識不深,

與集體對立的情緒卻使他們徘

徊、猶豫,阻礙行為轉化。第二個特點是:出現反復。品德不良學生在轉變過程

中出現反復有兩種情況,

一是前進中的暫時後退,

二是反復中出現倒退。

這都是

正常現象。

因為品德的轉化中經歷著新舊道德認識、

情感和行為習慣的衝突和鬥

爭。認識上的動搖、情感上的留戀、老朋友的引誘、周圍人們的偏見都是反復現

象出現的原因。教育的關鍵在於把反復當作轉化時機,分析原因,循循善誘.有

針對性地做好品德不良學生的轉化。

3

.穩定、鞏固階段。在此階段,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已基本改正,不再出

現反復,或很少有反復。積極因素在品德行為總體中逐漸占主導地位,自信心、

責任感、集體榮譽感代替了消極情感。作為教育者,要加倍愛護、關心、信任、

尊重他們;

要有計劃地提高他們的道德認識水準,

防止驕傲和停步不前,

及時地

提出高一層次的行為標準,鼓勵他們再接再勵,不斷前進。

(

)

品德不良學生矯正的心理學策略

1

.改善人際關係,消除疑懼與對立情緒。一般說來,品德不良學生在集體

中的地位和角色體驗是不佳的,

他們與周圍人的關係是不正常的,

因為他們自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