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步期寶寶能力訓練

“笨小孩”走出第一步

事物都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要想學會跑, 先得學會走。 經過幾個月的摸爬滾打, 孩子終於可以自己去探索生活中的高低深淺了。

初生牛犢不怕虎

初學步的寶寶還不會講話, 他的行動只能用身體語言來表達。 當你看到寶寶試圖在某個支撐物幫助下邁步的時候, 寶寶的探索開始了。 像小熊一樣的寶寶, 從一個支點開始, 笨拙地一步一步向前挪動, 每挪動一步, 眼裡的光彩似乎就會多一分。 這時媽媽的手、牆角, 或者一個可以活動的物體, 都是他的最愛。 學步初期, 寶寶會表現出“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

Advertisiment
他全然不顧自己只是個探索者, 會有跌倒、受傷的危險。 寶寶這時可能在想, “我已經獨立了, 我要用行動向全世界宣告。 ”真是勇敢的寶寶!

順利度過恐懼期

學步期寶寶的心思說變就變, 而且他的記憶力相當驚人。 也許還記得昨天小屁股被跌疼了, 也許覺得累了, 所以今天怎麼也不肯下步走。 這個時期是寶寶的一個恐懼期。 由最初的探索期到現在, 經過了許多陌生或無法理解的事情, 使寶寶感覺到特別害怕, 這種恐懼是一種“既期待, 又怕受傷害”的心情。 這種傷害可能是怕跌倒, 也可能是怕陌生人, 遇到這種現象媽媽要好好呵護, 不要為了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 而不予理睬, 這樣會使寶寶感到無助,

Advertisiment
挫傷寶寶的自信心。 搖搖晃晃地走路, 很好玩, 卻也很需要安全感。 對寶寶來說, 只要恐懼的來源少了, 就會相當樂意嘗試新的事物。 而嘗試新的事物, 對寶寶往後在處理事情的能力上, 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告別蹣跚時代

寶寶能獨立行走了, 這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原先鴨子般的蹣跚步伐, 變成了平穩的步姿, 媽媽欣慰了。 但, 媽媽又多了擔心的情愫, 這個時候, 媽媽反而成了多餘的人。 寶寶已經不再需要媽媽的手、小板凳和牆角等作為扶手, 他能完全離開媽媽的懷抱了。 寶寶不再向別人發號施令, 不再用手指著要某某東西, 他意識到了“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 為了避免“事故”的發生, 媽媽只能緊跟其後, 成了寶寶的“跟屁蟲”。

Advertisiment
即便這樣寶寶還不能理解媽媽的用心良苦, 動不動還沖媽媽發脾氣, 不要媽媽跟著。 唉, 可愛又可氣的寶寶呀!可不管怎麼說, 寶寶能走了, 這是努力的結果。

掌握學步的最佳時期

同樣年齡的寶寶, 有的已經會走路了, 可我家的寶寶還不能走, 只會在地上爬, 是不是孩子的發育不好?有的媽媽遇到這種情況時, 會很焦急。 要知道, 過早地學會走路對孩子其實並不好。 由於孩子的腿腳還沒有發育到可以支撐整個身體的時候, 如果過早讓孩子下地走路, 會給身體發育帶來一些不良影響, 如八字腳的形成就與過早學走路有關。

一般情況下, 嬰幼兒在10個月-1歲期間開始學走路屬於正常, 有的寶寶8個月時就開始學走路, 也屬於正常現象。

Advertisiment
在這個時間範圍內, 如果寶寶想借助某個東西邁步、行走時, 預示著寶寶要下地行走了, 那麼媽媽要積極地予以支持、輔助。

當孩子剛剛能夠離開支撐物獨自站立時, 媽媽切忌急於求成。 這時應當讓寶寶在支撐物的幫助下, 繼續練習, 當孩子能夠離開支撐物, 能夠獨立地蹲下、站起來並能夠保持身體平衡時, 才真正到了寶寶學走路的最佳時期。 完成這些蹲和站的動作, 還需要寶寶有力的腿部肌肉, 媽媽應在學步前適當鍛煉寶寶的腿部肌肉, 以增強腿部力量。

關於學步車

目前, 有些年輕媽媽視學步車為育兒的好幫手。 那麼, 寶寶學步究竟能不能使用學步車呢, 我們先來聽聽專家的建議。

專家看法

學步車的使用並不能促進嬰兒的運動發育,

Advertisiment
相反與多方面的嬰兒運動發育遲緩有關。 使用過學步車的嬰兒與未使用者相比, 學會爬行、獨自站立和獨自行走的時間都比較晚, 用學步車的時間越長, 運動能力延遲越明顯。 使用學步車的時間每增加24小時, 獨自站立和獨立行走的時間就延遲3天多。

學步車還會增加嬰兒發生損傷的危險性, 據說在英國, 1957年兒童學步車的銷售量約為75, 000輛, 而每年大約有5, 240起家庭事故由兒童學步車引起, 可見, 學步車是導致嬰兒意外的重要元兇。

因此, 專家建議媽媽最好不要給寶寶使用學步車。

媽媽說法

關於學步車的使用, 記者對一些媽媽做了調查, 有80%的媽媽喜歡用學步車, 因為學步車既給媽媽帶來方便又能使寶寶高興。 有學步車的“照看”,媽媽可以有一些多餘的時間來做做家務,休息休息,而寶寶又樂意借助它到處逛逛,沒有了媽媽的束縛,玩得很開心,也不哭不鬧。還有15%的媽媽不主張使用學步車,因為聽說學步車對寶寶的發育不利,使用不慎還會給寶寶帶來危險。5%的媽媽,堅決不給寶寶使用,因為學步車曾經給他們家帶來危害,有的說寶寶的頭被磕著了,有的說寶寶呆在裡面害怕,有的說寶寶腳被崴……

為寶寶穿上學步裝

為寶寶準備一件背帶裝是最佳選擇。背帶裝的兩條帶子一定要有鬆緊性,再要有可調節性。如果背帶裝的帶子很緊,寶寶會被勒疼,這樣容易使寶寶放棄走路的嘗試;媽媽可以隨時調節帶子的高度,這樣不會太累,而且寶寶在跌倒的時候,媽媽能立即保護好寶寶。

學步時對鞋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專家的建議是,學步初期最好讓寶寶光腳走路,因為光腳行走可調節人體的許多功能,如增強大腦的靈活性,使腳底肌肉受到摩擦,改善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增強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防止幼兒扁平足的發生。

如果怕寶寶腳冷,可以給他穿一雙寬鬆的棉布襪。如果是去室外,可以穿一雙由軟皮製成的學步鞋,主要是保護腳底,對腳部肌肉的發育不會有任何影響。鞋可以買得稍大些(以不滑倒為限),這樣孩子的腳就會在寬鬆的"環境"中健康地生長。

當然,當寶寶開始獨立邁步時,就一定要為他準備鞋子了。準備鞋子時應注意,利於腳的生長,鞋子的長度與孩子實際的腳長應有一指寬的距離。同時家長要經常檢查寶寶的鞋子是否合腳,一般2-3個月應換一雙新鞋。

寶寶多吃纖維素食品

學步期的寶寶,活動量增加了很多,需要的能量也比平時要多。他們的胃口出奇地好,媽媽不要擔心寶寶會吃多了,他們就像大人一樣,幹活多了,餓得快,吃得也多。媽媽需要把各種營養的食品準備好,準備充分,為寶寶學好步打下基礎,提供能量。

就蛋白質而言,寶寶每天需要23克左右。這個時候要讓寶寶多吃些富含纖維素的食品。纖維素食品是飲食平衡的重要因素,它有助於消化食物和維持消化道的正常功能,因此對學步兒童非常重要。

但是,含纖維量多的食物可能會給小兒嬌嫩的消化道帶來刺激,因此沒必要在常規飲食的基礎上補加纖維素食物。從麵包、饅頭、大米及其它穀類和水果、蔬菜中,就可獲得足夠量的纖維。含粗纖維的糧食有玉米、豆類等,含粗纖維較多的蔬菜有油菜、韭菜、芹菜、薺菜等。

專家忠告

若讓寶寶使用學步車,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學步車適用於7-18個月的孩子。過早使用,會影響寶寶其他運動能力的階段性發展,比如寶寶沒有經過爬的過程,就直接過渡到了走;寶寶能獨立行走後,不要再使用學步車。

2、寶寶放在學步車裡的時間,每次不要超過30分鐘,因為寶寶骨骼中含鈣少,膠質多,故骨骼較軟,承受力弱,易變形。此外,由於寶寶足弓的小肌肉群發育尚未完善,練步時間長易形成扁平足。

3、學步車最好在室內使用,遠離火爐、插銷和熱水瓶、餐具等危險物品,忌在門檻、樓梯附近、高低不平的場所使用,以免造成意外傷害。

4、不要讓學步車成為孩子的臨時保姆,寶寶乘坐時,媽媽不得離開。

5、調節好學步車座墊的高度,以免寶寶摔出去。

6、學步車本身要衛生、牢固。要讓嬰兒雙手能觸摸到的地方保持乾淨,防止“病從口入”;學步車的各個部位要牢固,以防在碰撞過程中發生車體損壞、車輪脫落等事故。

八字腳並不可愛

看到美麗的小天鵝,邁著八字腳,翩翩起舞,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美、高貴。現實生活中如果邁著八字腳走路,那可太難看了。

八字腳分為“內八字”和“外八字”。“內八字”的人行走時足尖相對、足底朝外。“外八字”的人則相反,足尖朝外、足底相對。

八字腳的形成原因還要從幼兒開始學步時談起。有的媽媽拿會走路的早晚來衡量寶寶的聰明與否,於是就急於讓寶寶學走路。由於寶寶身體處於發育階段,腳部力量不夠,學步及站立時,雙腳便自然地分開,使腳底面積加寬以增加力度來防止跌倒,結果產生雙腳自然分開的姿勢。

讓學步期間的寶寶穿硬質皮鞋就不科學了。由於小兒足部骨骼軟,腳踝部力量弱,皮鞋又硬又重,寶寶有一種“帶不動”鞋的感覺,久而久之,便扭曲了步態。提醒媽媽們,學步期,穿布鞋是最佳選擇。

由於寶寶體內缺鈣,骨骼本身的含鈣成分就低,再加上行走和站立時對骨骼的壓力,容易使雙側骨髖關節出現向外分的現象,形成“外八字”腳。所以,媽媽要注意,不要讓缺鈣的寶寶早學步,及時供給孩子充足的含蛋白質、鈣質和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多去戶外活動,預防佝僂病。

如果發現寶寶走路時出現八字腳,要及時矯正。先給寶寶擺正步型,然後教他踏著節拍邁步,或用粉筆在地上畫兩條直線,教孩子沿直線走,步伐由小到大,由快到慢,直線的距離可為8-10釐米,寶寶行走時要注意膝蓋的方向始終向前方。這種方法每天鍛煉2次,堅持下去必有效果。

有學步車的“照看”,媽媽可以有一些多餘的時間來做做家務,休息休息,而寶寶又樂意借助它到處逛逛,沒有了媽媽的束縛,玩得很開心,也不哭不鬧。還有15%的媽媽不主張使用學步車,因為聽說學步車對寶寶的發育不利,使用不慎還會給寶寶帶來危險。5%的媽媽,堅決不給寶寶使用,因為學步車曾經給他們家帶來危害,有的說寶寶的頭被磕著了,有的說寶寶呆在裡面害怕,有的說寶寶腳被崴……

為寶寶穿上學步裝

為寶寶準備一件背帶裝是最佳選擇。背帶裝的兩條帶子一定要有鬆緊性,再要有可調節性。如果背帶裝的帶子很緊,寶寶會被勒疼,這樣容易使寶寶放棄走路的嘗試;媽媽可以隨時調節帶子的高度,這樣不會太累,而且寶寶在跌倒的時候,媽媽能立即保護好寶寶。

學步時對鞋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專家的建議是,學步初期最好讓寶寶光腳走路,因為光腳行走可調節人體的許多功能,如增強大腦的靈活性,使腳底肌肉受到摩擦,改善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增強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防止幼兒扁平足的發生。

如果怕寶寶腳冷,可以給他穿一雙寬鬆的棉布襪。如果是去室外,可以穿一雙由軟皮製成的學步鞋,主要是保護腳底,對腳部肌肉的發育不會有任何影響。鞋可以買得稍大些(以不滑倒為限),這樣孩子的腳就會在寬鬆的"環境"中健康地生長。

當然,當寶寶開始獨立邁步時,就一定要為他準備鞋子了。準備鞋子時應注意,利於腳的生長,鞋子的長度與孩子實際的腳長應有一指寬的距離。同時家長要經常檢查寶寶的鞋子是否合腳,一般2-3個月應換一雙新鞋。

寶寶多吃纖維素食品

學步期的寶寶,活動量增加了很多,需要的能量也比平時要多。他們的胃口出奇地好,媽媽不要擔心寶寶會吃多了,他們就像大人一樣,幹活多了,餓得快,吃得也多。媽媽需要把各種營養的食品準備好,準備充分,為寶寶學好步打下基礎,提供能量。

就蛋白質而言,寶寶每天需要23克左右。這個時候要讓寶寶多吃些富含纖維素的食品。纖維素食品是飲食平衡的重要因素,它有助於消化食物和維持消化道的正常功能,因此對學步兒童非常重要。

但是,含纖維量多的食物可能會給小兒嬌嫩的消化道帶來刺激,因此沒必要在常規飲食的基礎上補加纖維素食物。從麵包、饅頭、大米及其它穀類和水果、蔬菜中,就可獲得足夠量的纖維。含粗纖維的糧食有玉米、豆類等,含粗纖維較多的蔬菜有油菜、韭菜、芹菜、薺菜等。

專家忠告

若讓寶寶使用學步車,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學步車適用於7-18個月的孩子。過早使用,會影響寶寶其他運動能力的階段性發展,比如寶寶沒有經過爬的過程,就直接過渡到了走;寶寶能獨立行走後,不要再使用學步車。

2、寶寶放在學步車裡的時間,每次不要超過30分鐘,因為寶寶骨骼中含鈣少,膠質多,故骨骼較軟,承受力弱,易變形。此外,由於寶寶足弓的小肌肉群發育尚未完善,練步時間長易形成扁平足。

3、學步車最好在室內使用,遠離火爐、插銷和熱水瓶、餐具等危險物品,忌在門檻、樓梯附近、高低不平的場所使用,以免造成意外傷害。

4、不要讓學步車成為孩子的臨時保姆,寶寶乘坐時,媽媽不得離開。

5、調節好學步車座墊的高度,以免寶寶摔出去。

6、學步車本身要衛生、牢固。要讓嬰兒雙手能觸摸到的地方保持乾淨,防止“病從口入”;學步車的各個部位要牢固,以防在碰撞過程中發生車體損壞、車輪脫落等事故。

八字腳並不可愛

看到美麗的小天鵝,邁著八字腳,翩翩起舞,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美、高貴。現實生活中如果邁著八字腳走路,那可太難看了。

八字腳分為“內八字”和“外八字”。“內八字”的人行走時足尖相對、足底朝外。“外八字”的人則相反,足尖朝外、足底相對。

八字腳的形成原因還要從幼兒開始學步時談起。有的媽媽拿會走路的早晚來衡量寶寶的聰明與否,於是就急於讓寶寶學走路。由於寶寶身體處於發育階段,腳部力量不夠,學步及站立時,雙腳便自然地分開,使腳底面積加寬以增加力度來防止跌倒,結果產生雙腳自然分開的姿勢。

讓學步期間的寶寶穿硬質皮鞋就不科學了。由於小兒足部骨骼軟,腳踝部力量弱,皮鞋又硬又重,寶寶有一種“帶不動”鞋的感覺,久而久之,便扭曲了步態。提醒媽媽們,學步期,穿布鞋是最佳選擇。

由於寶寶體內缺鈣,骨骼本身的含鈣成分就低,再加上行走和站立時對骨骼的壓力,容易使雙側骨髖關節出現向外分的現象,形成“外八字”腳。所以,媽媽要注意,不要讓缺鈣的寶寶早學步,及時供給孩子充足的含蛋白質、鈣質和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多去戶外活動,預防佝僂病。

如果發現寶寶走路時出現八字腳,要及時矯正。先給寶寶擺正步型,然後教他踏著節拍邁步,或用粉筆在地上畫兩條直線,教孩子沿直線走,步伐由小到大,由快到慢,直線的距離可為8-10釐米,寶寶行走時要注意膝蓋的方向始終向前方。這種方法每天鍛煉2次,堅持下去必有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