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面前爭吵損害父母彼此間的權威

假如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一致, 比如只有媽媽在的時候, 可以先看電視才能做作業, 而只有爸爸在的時候, 必須先做完作業再去看電視, 這種情況會讓孩子產生投機心理。 “先做完重要的事情才能娛樂”這樣的規則是很難建立起來的, 孩子更容易把爸爸在家看做運氣不好, 因為要是媽媽在家, 先看電視就不成問題。

其三 損害父母彼此間的權威。

父母為了孩子發生爭執, 那麼, 孩子會首先感到, 你們自己都這樣爭爭吵吵的, 誰也說服不了誰, 還來教育我。 另外, 媽媽提出某個要求, 爸爸不支持甚至貶低,

Advertisiment
就會降低媽媽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反之亦然。 假如父母在教養方式上有差異, 比如爸爸因為孩子翹課去網吧而把孩子狠狠地教訓一頓, 態度很凶, 孩子十分害怕, 還流下了眼淚, 這個時候媽媽卻走過來安慰孩子駁斥丈夫, 或者把孩子拉到一邊去保護孩子。 這樣的做法就大大減小了孩子通過父親的教訓而改變的可能性, 因為媽媽的態度讓孩子感覺爸爸是過火的, 是不公平的, 下次再犯錯誤的時候很可能抱有這樣的幻想:“反正有媽媽呢。 ”

雖然夫妻之間在教育觀念上存在差異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而且統一教育意見也並不容易, 但是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我們不能允許自己的意見與愛人的意見長期存在差異。

Advertisiment
統一教育觀念是改善親子關係、保證教育效果的大事。

在向孩子提出教育要求之前, 父母之間應該首先統一口徑。 價值觀上的分歧, 也應該儘量在向孩子表達自己態度之前協商一下, 即便不能統一, 也要儘量避免產生明顯的對立, 至少讓孩子感到父母各有各的道理;教養方式上的差異, 更需要配合, 而不是抵消, 雖然一般媽媽的態度比爸爸和藹一些, 但是千萬不能和爸爸的態度相反。

附錄:孩子的兩種心理需要

人類在自己的心理發展中, 有兩種渴望是始終存在而且是不可壓抑的:其一是渴望被包容, 即成為組成部分, 接近、結合、被接納、被允許、被陪伴、被關心、被重視等;另一種渴望是獨立和自主。 體驗個體的獨立性,

Advertisiment
自我選擇個人方向, 反抗外界的干涉, 實現個體完整等。 兩種渴望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 無論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 只是對於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講, 這兩種渴望的傾向更為明顯、強烈和不可遏制。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關愛和親近, 個別孩子的生活因為缺乏這些而變得十分悲慘。 而更多的孩子因為父母對這些的忽略而變得十分孤單、低調和不安。 孩子需要被接納和被寬容,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 而這些特點雖然不是缺點但並非父母都喜歡, 父母應該努力去接納和欣賞它。 孩子出現錯誤和過失是在所難免的, 假如我們能夠想到自己在工作中也常常錯誤百出、丟三落四, 那麼我們就會明白我們對孩子確實有點苛刻了。

Advertisiment
我們應該更寬容一些, 我們要給孩子改正的機會和時間, 我們還應該知道孩子在改正的過程中會出現反復, 而在孩子成功地改變和完善自己之前, 我們要像對待他們羸弱的身體一樣對待他們心理和性格上的弱點。

同時, 孩子也渴望著獨立和自主。 誰都不想做一個傀儡, 哪怕操縱者是自己的父母。 每個人也都不想做生活的旁觀者, 而只有獨立和自主才能使自己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 去開創和享受自己的生活。 很多父母為了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 壓制孩子的興趣、生活空間等, 結果造成了孩子對父母產生抵觸和疏離。 我們並不是忽視孩子的學業, 我們要說的是, 發展孩子的學業不應該也沒有必要以犧牲孩子生活自主為代價。

Advertisiment

需要說明的是, 雖然兩種渴望同時存在, 但並不是均衡的。 有時候是獨立自主的渴望強一些, 有時候渴望包容的願望強一些, 有時候兩種渴望交織在一起發生衝突和矛盾。 這時候的孩子是左右為難, 不知道該聽父母的還是該聽自己的, 十分矛盾和痛苦, 這時候更需要父母的説明、寬容和指引。 但令人遺憾的是, 渴望被家庭包容時卻被父母所忽視, 而渴望獨立時又被父母壓抑, 這是造成親子關係不良的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原因。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