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需要適當的挫折教育

 所謂挫折教育, 是指在科學的教育思想指導下, 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和教育的需要, 利用和創設某種情景條件, 提出某種難題, 啟發和促進孩子動手動腦來解決問題, 使他們養成樂於嘗試, 勇於克服困難, 敢於經受挫折的習慣, 從而引導孩子逐步擺脫依賴, 形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 以下是我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引導幼兒正確認識挫折。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往往會看到父母對孩子的事情是事事包辦代替, 捨不得讓孩子遇到一點困難。 我們應該明確孩子在接觸外界新事物、學習新知識時離不開成人的幫助,

Advertisiment
但是我們也應知道幫助並不是代替, 不然的話, 久而久之, 孩子就會缺乏克服困難的心理體驗, 容易產生畏難、依賴的情緒, 遇到困難只會尋求成人的幫助。 因此, 要對孩子實行挫折教育, 首先要破除孩子的依賴性。 作為父母, 應該給孩子面對現實的機會, 讓他們意識到成功是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的。 無論是快樂、失望, 還是痛苦, 都要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經歷, 這樣才能使孩子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未來各種各樣的挑戰, 去適應日新月異的時代的變遷。 就像孩子剛學走路的時候一樣, 要教會他們跌倒後再爬起來的本領, 而不是因為心疼孩子就從此不再讓孩子走路,
Advertisiment
那樣他就永遠學不會走路。 孩子畢竟是孩子, 他們會做錯事、說錯話, 那不要緊, 我們要告訴他們, 人在小時候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 就是那些有名的科學家小時候也常犯錯誤, 他們也會遭遇失敗、挫折, 如愛迪生、愛因斯坦……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難、失敗的時候要自己想辦法解決。 只有讓幼兒在克服困難中感受挫折、認識挫折, 才能培養他們不怕挫折, 勇於克服困難的能力, 並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熱情。 從而積極主動地接受新事物, 樹立敢於面對和承受挫折的自信心。

二、提高孩子面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孩子在遇到困難和失敗時, 往往會產生消極情緒, 表現出畏縮、退卻、逃避等行為, 因此, 作為家長就應該在平時有意識的設計一些有一定難度的,

Advertisiment
跳一跳就夠得到的任務, 讓孩子去完成。 在孩子遇到困難退卻、逃避的時候可以有一些批評, 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而不是因為不忍心、捨不得孩子受委屈, 就不願意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正確的評價。 當然, 在孩子承受挫折的時候, 家長還是需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 給他們面對挫折的勇氣。

三、增強幼兒承受挫折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種強大的內部動力, 能激勵人在對事物和現狀具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 堅持不懈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任務, 追求既定目標, 實現自己的理想。 所以, 我們在給幼兒挫折的同時, 還要增強幼兒對抵抗挫折的自信心, 在幼兒遇到挫折的時候,

Advertisiment
我們不妨說“你一定能做好”、“你一定會成功的”、“你很能幹”“繼續努力”等等。 讓他們相信自己能做好。 另外, 同伴的榜樣力量也是無窮的, 在孩子怕自己不行而退卻的時候可以說:“別怕, 你可以的, 你看XX能做, 你也一樣能做好, 你也行的。 ”或者說“我相信你會跟XX一樣勇敢的。 ”這樣在榜樣的力量下, 孩子會變得的越來越有信心, 越來越勇敢, 增添了戰勝困難的自信。 這時, 我的一句“你真行”就會變成孩子的“我真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