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迷戀玩具,是因為太孤單了?

有位媽媽談了她的困惑:

孩子一歲半, 不知如何給他選擇玩具。 精心挑選帶回家的玩具, 孩子搗騰幾下就丟一邊了, 可一看到新玩具就又鬧著要買, 真不知道他喜歡什麼樣的玩具。 有時實在忍不住, 真想對他發脾氣。

仔細想想, 我也曾為玩具的事情困擾過, 跟孩子衝突過。 幸運的是, 在這幾年的滾打摸爬中, 通過不斷總結和改變, 終於明白于孩子來說, 玩具是怎麼一回事了。

心理歷程

孕期的做法購買自己認為品質最好的嬰兒玩具:色彩鮮豔的, 材質安全的……光是暢想寶寶拿著玩具把玩的樣子, 就夠幸福了。

Advertisiment

事後反省孕期購買的玩具, 多半是為了愉悅自己。 對於新生兒, 父母其實只要陪在他身邊就夠了。 與玩具相比, 孩子和大人及周圍環境的互動才最重要。

嬰兒期的做法一看到“有用”的玩具就想買。 有次看到一個會爬的大蝴蝶, 我馬上買回來訓練孩子爬行;看著孩子一次次努力、吃力地向著蝴蝶爬去, 我心裡不知道多得意, 覺得自己太會選玩具了。

事後反省這種“功利”的做法, 很可能使孩子厭煩, 結果適得其反。 其實孩子在這個時期, 對玩具依然沒有太多需求, 現實世界能吸引其注意力的事物很多, 完全不必花太多心思去買太多玩具。 實在要買, 只買幾個在他不愉快時能幫助轉移注意力的玩具就夠了。

兩三歲時的做法看孩子總是找家裡的手機、遙控器、大人的眼鏡等東西玩,

Advertisiment
我就覺得肯定是玩具不夠多, 於是去商場選購了很多看起來很好玩的玩具:練扔投的小型籃球筐, 不同鑰匙開不同房間門的益智玩具等。

事後反省不是商場裡標籤貼著“玩具”的東西才是玩具。 孩子為什麼玩生活用品?並不是因為玩具少, 而是他需要瞭解這些東西, 瞭解真實的生活, 通過觀察和模仿來適應這個社會。 不明白這個道理, 你去商場買的玩具再多, 也沒辦法代替“生活玩具”。

上幼稚園後的做法非常難以容忍孩子買地攤貨——都是些劣質產品, 太多安全隱患!可他好像故意跟我杠上一樣, 每次都要跟著小朋友一起買。 有一次他看中一個2元錢的海綿金箍棒,

Advertisiment
我覺得太劣質, 可他又哭又鬧, 為此我生平第一次揍了他……

事後反省回想自己小時候, 曾經癡迷一個很破的塑膠盒子。 多少個日日夜夜, 我清晰地記得那種感覺:那個盒子就是一個城堡, 每次打開, 我都仿佛看見了王子和公主。 既然如此, 我為什麼不能在拒絕孩子之前先問問自己:孩子喜愛的理由是什麼?“劣質”這個概念他是否能夠理解?

這麼一分析, 就會清楚:兒子那段時間最崇拜孫悟空, 可市場沒有做工精良的金箍棒, 只好買一個“劣質”的海綿金箍棒來滿足幻想。 如此想來, 這個“劣質”玩具其實是物超所值的, 我當時為什麼要拒絕呢?

比玩具更重要的

現在, 我已經不再為玩具糾結了。 從理論上來說, 玩具于孩子是必不可少的,

Advertisiment
但我認為一定有一個前提, 那就是“在愉悅、輕鬆的環境下”。 如果大人時時強調玩具的重要性、把玩具當成一種培養孩子的工具, 或者因為買或者是不買、買這個還是買那個而導致親子衝突頻發, 那還不如沒有玩具。

玩具本身其實沒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如何對待它們。

適當滿足, 不至於脫節 小朋友們都熱烈討論的、都希望能夠擁有的、兒子也認真提出購買要求的玩具, 我會滿足他——需要商量的只是什麼時間購買。

孩子進入幼稚園, 就是進入了一個小社會;他們對某些玩具的喜愛, 不亞于媽媽對時尚的追求, 雖然我們對時尚的追求要有所節制, 但一味拒絕也會與社會脫節。

給他體驗, 讓他取捨 電視廣告中反復推銷給孩子的玩具,

Advertisiment
如果他要求買, 我會與他一起探討:“真的有那麼好?會不會是騙局?”並且在沒有太多不良影響的情況下, 讓他自己體驗和選擇。 這會帶來理解力上的進步, 讓孩子擁有掌握權, 有能力解讀媒體訊息, 而不是做一個被動的消費者。

那年春節上映《喜羊羊與灰太狼之虎虎生威》, 雖然我不喜歡, 但是影片宣傳攻勢太強大, 結果我們不但去看了電影, 還買了它的大禮包, 並用禮包裡的道具對電影進行模仿表演。

我本來非常不喜歡“喜羊羊與灰太狼”, 但還是給孩子買了它們的玩具, 因為我意識到:讓孩子學習選擇需要一個過程, 與其把我的喜惡直接加給他, 不如慢慢引導——隨著年齡的增長, 他對玩具的認識會更深刻, 會漸漸知道辨別和選擇。

玩具迷戀?可能是孤獨,如果孩子突然加大對玩具的需求,我會反省自己:是不是最近陪伴孩子太少,導致他因為寂寞而增強對玩具的依賴。

現在許多孩子如果沒有店售的玩具,就不會玩遊戲。他們已經對玩具等實物形成了依賴。導致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人陪伴得太少。“軟性”的陪伴太少了,“硬性”的陪伴比重就會增加。

如果大人能陪在旁邊,即使簡單的玩具,或者舊玩具,大家一起嘗試,腦力大碰撞,就可以創造出新玩法,找到新的樂趣,孩子自然就不會那麼快厭倦。

會漸漸知道辨別和選擇。

玩具迷戀?可能是孤獨,如果孩子突然加大對玩具的需求,我會反省自己:是不是最近陪伴孩子太少,導致他因為寂寞而增強對玩具的依賴。

現在許多孩子如果沒有店售的玩具,就不會玩遊戲。他們已經對玩具等實物形成了依賴。導致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人陪伴得太少。“軟性”的陪伴太少了,“硬性”的陪伴比重就會增加。

如果大人能陪在旁邊,即使簡單的玩具,或者舊玩具,大家一起嘗試,腦力大碰撞,就可以創造出新玩法,找到新的樂趣,孩子自然就不會那麼快厭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