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與父母分床睡的最佳時間

1 孩子與父母分床睡的最佳時間

國外育兒專家建議:父母和嬰兒同睡一張床, 極容易引發嬰兒猝死。 因此建議: 最好是從嬰兒期開始就為寶寶準備好一間嬰兒房, 即便父母和寶寶要同處一間臥室, 但也必須讓寶寶睡在自己的小床裡, 與父母分開睡。 等孩子再長大一些的時候, 分房睡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在我認為, 小孩子剛出生後都是跟著父母一起睡的, 這是為了方便照顧孩子的起居, 但是等他們兩三個月大的時候, 父母就要考慮讓孩子單獨睡了, 讓他們睡在搖籃裡, 不過搖籃也要在父母的房間內,

Advertisiment
這樣方便母親夜裡起來餵奶, 換尿布。 孩子2歲以後, 自我意識開始萌發, 3歲時, 性別意識開始建立, 這些都可以作為分房的契機。

通常來說, 當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時, 比如晚上可以自己起夜, 或者會叫大人時, 可以分房睡了。 孩子在分房睡這件事上一般會有抵觸心理, 這時家長一定要耐心, 誘導孩子分房睡眠。 讓孩子明確, 分房睡是必須要做的。 如果孩子在睡前有講故事、開燈的合理要求, 家長要儘量滿足, 讓他在心理上有個過渡, 並告訴孩子如果有不舒服的地方, 要及時告訴爸爸媽媽。 當孩子生病或遇到挫折時, 家長可以與孩子暫時同睡, 滿足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2 孩子單獨睡覺的原因

讓寶寶單獨睡覺可以培養他們的獨立。

Advertisiment
早早的讓孩子獨睡, 可以減少他們對父母的依賴, 同時還可以讓孩子的作息時間變得規範。 無論是和孩子分床睡還是分房間睡, 都可以訓練孩子的膽量, 減輕他們對黑夜的恐懼, 讓他們在遇到事情時更加勇敢, 不會事事依賴父母, 鍛煉出他們積極的獨立性。

通過培養孩子獨立睡眠的能力, 可以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避免在心理上出現偏差。 長期同床而眠, 孩子難免接觸到父母的身體, 對一名2歲的孩子而言, 這種觸摸可能產生安全溫暖的心理感受。 和年齡稍大的孩子同睡, 卻可能產生自然的生理反應。 對100位不滿18歲的早戀少年調查發現, 其中80%都由父母陪睡, 有的甚至是一直到上大學, “陪睡時間過長容易引發性☆禁☆早☆禁☆熟和早戀,

Advertisiment
對孩子的性心理健康極為不利。

當然, 並不是說孩子與父母長期同睡, 就一定會引發心理異常。 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為, 便可適度避免。 不要因為孩子年齡小不懂, 或者孩子睡著了, 就不避諱自己的行為。 洗澡之後, 注意把衣服穿戴整齊再出浴室, 避免暴露身體的敏感部位。 孩子年齡大了後, 不要做過度親密的身體接觸。

我們國內的育兒專家也提出一個觀點:孩子從出生到大約5歲左右, 最好和父母睡在一起, 不一定在一張床上, 但必須是距離足夠近, 以便於孩子在感受到寒冷、饑餓、黑暗、有便意等一些需要的時候, 馬上能得到父母的照顧和安慰。 否則, 孩子會感覺到不安全。

Advertisiment
孩子從5歲左右和父母分開睡比較合適, 這個時候鍛煉其獨立的精神也並不算晚。

“為什麼5歲左右分房睡最適合呢?”專家認為:4~6歲是性蕾期, 孩子在5歲左右, 開始意識到男女之間的性差異, 這成為確立自身性別認同(即確認自己是男性還是女性)的基礎。 細心的家長會發現這個時期孩子的性行為相對較活躍。 所以, 這個時候家長與孩子分開睡, 可以給他們自己的空間, 培養孩子形成獨立的人格。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的育兒專家, 對於孩子分床睡的建議是統一的,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及早和孩子分開睡是有益的!可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使孩子逐漸明白自己已“長大了”, 並學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如作入睡前的準備,

Advertisiment
自己蓋被子, 早上自己起床等。 習慣了自己照顧自己以後, 孩子對其他行為規範也更易接受, 對形成獨立的人格很有幫助。 分床睡眠還有助於孩子去面對恐懼心理(如怕黑、怕怪物、不敢獨睡等), 逐漸養成勇敢、不怕困難、不依賴他人等良好品質, 並學會從父母之外的其他途徑獲得安全感。 而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對孩子適應社會、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有著重要的意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