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自私總以自我為中心怎麼辦

1 教孩子學會分享 父母給寶寶樹立榜樣, 在生活中多做分享行為。 講很多, 不如做一件, 寶寶還不能通過教導, 理解分享的含義。
創造分享機會, 可以讓寶寶分發東西, 給寶寶講“孔融讓梨”的故事。
營造分享後的愉快感, 讓寶寶體會到分享的快樂, 這是鼓勵寶寶學會分享的重要環節。
樹立分享行為的規則, 讓寶寶知道分享需要順序、等待、輪流、平等、合作等規則挑戰自我是寶寶最大的能力。

2 給孩子劃定行為的界限 但不要太複雜太具體, 否則孩子很容易感覺限制過多而抵觸, 也不利於孩子發展內在的判斷力。
Advertisiment
建議只給孩子的行為提三個“簡單”的要求:沒危險;不妨礙他人自由;有可行性。 這三個原則之下, 允許孩子自由言行, 但一旦觸犯了這三個原則之一, 家長就要果斷制止, 不因為孩子堅持要做就允許他行動, 讓他知道行為是有界限的, 即使哭鬧也不能妥協。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 很多時候孩子過於任性, 都是家長對原則執行不到位的緣故, 比如, 跟孩子約定好到超市只能買一樣東西, 結果孩子一鬧, 就給孩子買了不止一樣, 這樣的例外行為重複多了, 其實等於強化孩子的一種意識:原則是可以打破的。 孩子一鬧就允許例外無異于等於跟孩子宣告原則可有可無。

3 轉移家庭注意的焦點 父母和祖輩不要把注意力全集中于孩子身上,
Advertisiment
這樣很容易溺愛孩子。 溺愛會強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 使孩子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長輩們理所當然地圍著自己轉, 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 父母應有意識地轉移家庭注意的焦點, 把孩子視為獨立的一個人, 視為與其他家庭成員平等的一個人。 這樣就會使孩子能正確地認識自己, 也看到別人。

4 給孩子一個獨立、平等的家庭環境 努力改變家庭生活中以孩子為“中心”的現象, 為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個獨立、平等交往的環境。 不要讓孩子成為只是被別人關照的對象, 也要創設情景和途徑讓他們學會關心別人、理解別人。 比如, 給孩子過生日時, 讓他知道別人的生日, 讓他參加別人的生日。 再比如, 寒假期間讓孩子給父母製作新年禮物,
Advertisiment
給老師贈新年祝福, 對他們來說都是難忘的體驗和有益的啟示。

5 多創造與他人交往的條件, 鼓勵孩子與他人交往 主動邀請孩子的同學或朋友到家裡作客, 或鼓勵孩子在其父母許可的情況下去同學家, 通過接觸交流, 加強互相的理解和彼此的感情;鼓勵孩子參加學校和班級組織的社團小組和課外活動, 讓他瞭解社會和他人;在同學之間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提高交往能力, 學會善待自我, 也善待別人。 只有在與人交往中, 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存在、利益和感受, 體會到別人的存在、利益和感受。 如果孩子缺少朋友, 在現實中不能發展人際交往技巧, 人際交往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
Advertisiment
他們就會在網路世界裡尋求交往的滿足。

6 培養孩子健康的生活情趣 幫助孩子拓展興趣和愛好, 讓孩子多方面地體驗成功的樂趣。 興趣廣泛的孩子, 會從興趣中得到快樂, 從生活中體驗到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相反, 興趣貧乏的孩子, 無所事事之時, 容易到虛幻的網路世界中尋求趣味。 因此, 家長和老師要善於發現孩子的愛好興趣並加以引導, 這不僅對於預防網癮有重要作用, 而且在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中, 孩子通過交往認識到別人的存在, 關注和尊重別人的利益、別人的感受、別人觀察問題的視角。 孩子會逐漸會認識到, 不同的人只有互相理解、尊重, 才能走出狹隘的自我, 才能很好地交往合作, 才能成功。

7 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 幫助孩子跳出自己的經驗與體驗,
Advertisiment
主動從他人的角度出發, 做出行為反應。 可以通過陪孩子做些有助於發展孩子移情能力的親子遊戲, 或者閱讀相關的主題繪本進行。

8 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過度保護、封閉孩子會使孩子失去與他人遊戲的機會, 也會使孩子失去認識他人價值的機會。 在集體活動中, 能使孩子品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 體驗到與他人合作的意義, 從而走出自我的圈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