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的自信來自五千次的肯定

怎樣把孩子培養成健康活潑是每個父母都在考慮的問題, 最近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也許對您會有一些幫助……

訪香港NLP高級執行師、情緒管理專家李中瑩

記者:現在不少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怎麼愛他也不夠”, 也有部分父母希望給孩子一個完美的世界, 想方設法給孩子提供最好的, 如最好的幼稚園、最好的食品與玩具, 對於這種現象, 你怎麼看?

李中瑩:父母的職責是培養孩子的能力, 如果你給他事事安排如意, 這樣做反而妨礙了他的成長, 成長必然是有痛苦的。 比如小孩子學走路、出牙, 都會經歷一點痛苦,

Advertisiment
但這就是成長的代價。

另外, 我發現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有些父母愛的方式是錯誤的, 至少有以下三種錯誤的方式:

1、妨礙孩子的成長;
2、控制孩子的成長;
3、代替孩子成長。 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在親子關係中, 有二句話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後遺症最大:第一句是“我這樣做是對的。 ”, 第二句是“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 ”

記者:您研究親子關係很多年, 你認為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麼?

李中瑩:最重要的是無條件的愛。 有真愛的父母或者真正懂得表達愛的父母會時時不忘投向孩子肯定的目光, 而且沒有任何輔加條件。 一個小孩子正是在這種肯定的目光中, 才漸漸地發展出自信心, 然後才能發展出自尊, 再漸漸地發展出自愛。

Advertisiment
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5000次以上的肯定。

事實上, 不少父母並不知道如何肯定自己的孩子。 肯定孩子也是一種親子教育技巧, 要多多練習:父母可以肯定孩子的情緒, 或肯定孩子的動機;肯定孩子可以肯定的部分, 或者從他的角度來作出肯定。

給孩子講道理, 大一點的孩子會產生無力感, 年齡較小的孩子則聽不明白。 先肯定或接受孩子, 孩子才會接受你, 你的機會就會更多, 這樣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親子關係中還有一個部分也很重要:孩子的心理發展要和他的生理發育一致。 如果一個人的心理發展與生理發育不同步, 就很容易產生各種衝突與心理困擾。

所以, 父母的責任是要幫助孩子建立起自我概念, 建立起自信、自尊與自愛,

Advertisiment
培養他規劃好自己人生的能力, 這樣的孩子將來才有可能擁有成功而又快樂的人生!

記者:有不少父母都對孩子的好動與頑皮傷透腦筋, 對於這種比較頑皮的孩子, 你認為父母怎麼做才比較有效?

李中瑩:如果孩子本身並沒有存在什麼問題的話, 不少好動、頑皮的孩子往往比較聰明。 從大腦發育的角度來看, 如果我們重複同一個動作, 對於我們的大腦而言, 只是運用了其中一小部分神經網路而己。 而頑皮、好動的孩子往往動作很豐富, 每一次動作都不一樣, 這樣, 他就會在他的大腦中構建更多更豐富的神經網路。 因此, 這樣的孩子往往更聰明、更能幹。  

父母可以怎麼做呢?不妨安排一個親子時間,

Advertisiment
與他一起做“頑皮的孩子”, 給他充分的頑皮的自由, 與他一起玩個痛快, 當然, 你也要設立一定的“規矩”, 比如玩好了, 一定要自己收拾玩具。

記者:您是一位情緒管理方面的專家, 請問, 在親子教育的過程中, 父母該如何

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呢?

李中瑩:處理孩子情緒問題的焦點是:讓孩子與他的“感覺”在一起。

有不少父母或祖父母輩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往往不允許孩子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不許哭, 否則拐賣孩子的人來抓你了。 ”這樣, 孩子的情緒不但沒有被接納, 反而增添了恐懼。

“男孩子怎麼可以哭呢?”聽了這樣的話, 孩子心裡會產生愧疚感。

“不要哭, 員警來了!”這會使孩子產生犯罪感。

你知道嗎?一個小小孩的自信往往是被我們這些不懂得如何來愛孩子的父母所摧毀的。

Advertisiment

正確處理孩子的情緒困擾大致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接受。 接受受情緒困擾的孩子。

第二步:分享。 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並用語言描述孩子的感受, 取得他的認同並使他產生信任。

第三步:處理事情, 商量對策。 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比如在幼稚園被小朋友咬了一口, 原因是什麼?事情發生的經過是什麼樣的?如果孩子年齡太小還不太會用語言表達, 父母可以先從老師那裡瞭解事情的始未, 用語言描述一番, 寶寶可以用點頭或搖頭來表示。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 父母可以與他一起商量對策, 先想出三種以上的處理方案, 然後選擇其中可操作性最強的那一種去執行。

這個過程對孩子而言,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的機會,學習如何處理生活中的衝突,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感覺,學習如何從另一角度來看問題。

在處理孩子情緒問題的過程中,父母要注意的是多說感受,不要直接講“對與錯”;要先接受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先談事情的經過。這樣處理才有效。

在親子教育中,年輕父母絕對不能照搬書本上的教條,一種方法無效,就該立即調整新的方法與策略再試,要追求效果最大化。

這個過程對孩子而言,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的機會,學習如何處理生活中的衝突,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感覺,學習如何從另一角度來看問題。

在處理孩子情緒問題的過程中,父母要注意的是多說感受,不要直接講“對與錯”;要先接受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先談事情的經過。這樣處理才有效。

在親子教育中,年輕父母絕對不能照搬書本上的教條,一種方法無效,就該立即調整新的方法與策略再試,要追求效果最大化。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