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的暴力情緒來源於哪裡

孩子的攻擊性, 需要透過教育來引導、昇華為正面行為。 除了良善行為的認同學習外, 多運動是很好的宣洩管道, 能讓大腦分泌多巴胺, 使孩子擁有正向的情緒。

很多父母覺得很奇怪, 他的孩子從小捧在手心長大, 不曾被打, 也不曾看過別人被打, 為什麼進了托兒所、幼稚園後會動手打人?他從來沒有模仿的物件, 這個暴力的動作是從哪裡來的?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模仿的確是最原始的學習, 既然沒有模仿物件, 為什麼會有這個行為出現呢?原來, 它是從我們祖先——動物身上來的。 動物在世界上生存有一個重要的任務,

Advertisiment
就是把基因傳下去。 為了傳基因, 需要交☆禁☆配, 所以佛洛德說“性是個本能”。 我們也的確看到每種動物都有它自己種族獨特的求偶交☆禁☆配的方式, 沒有人教都自然會, 連關在籠子裡長大, 不曾見過其他同類的動物, 見到異性, 也會立刻展開它的求偶儀式, 所以“性”是動物的本能。

為了達到這個~陛”的目的, 必須同時還要有另一個本能, 就是攻擊性——擊退情敵, 獨享交☆禁☆配權。 在資源匱乏、“僧多粥少”的大自然裡, 攻擊性是我們祖先確保基因傳下去的重要本能, 如鳥類的唱歌和領域防衛, 就是為了把基因傳下去而發展出來的鳥類獨特行為。 每年春天, 公鳥在確定了它的勢力範圍後, 就開始在枝頭唱歌, 招攬異性。 它的歌聲越婉轉嘹亮,

Advertisiment
表示它的身體越強壯, 生殖能力越強, 以此昭告母鳥:嫁給我, 你的下一代會是最強的。

我們從一個左腦前區受傷的病人身上看到, 原本溫文儒雅的紳士, 因為左腦失去抑制右腦的能力, 使得他的動物本性脫韁而出, 變成色☆禁☆情狂、暴力狂, 家人避之唯恐不及, 完全變了一個人樣, 因為性和暴力的本能掌控了他的行為。

對於這種動物本性, 在人類征服了大自然, 進入農業社會後, 變得非常不好用, 只好用道德和法律的力量來規範它。 因為要改變一個行為, 最好的方式是從心中認同做起, 從小用教育的方式來昇華人的動物本性, 所以馬克吐溫才會說“花椰菜是受過教育的包心菜”。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超越動物的本性,

Advertisiment
方法是將這些野性變成公平競爭的運動技能, 在合理的條件下發洩、紓解出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