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衝突

魯魯和他爸有幾次比較嚴重的衝突, 當時都受傷很深, 但過後確實收穫很大, 產生了明顯的變化, 可以說是成長中的一次飛躍。

如果完全是溫和的教育, 孩子內心的能量難以引爆, 也難以有一種“震撼”和“頓悟”的效果。

激烈的衝突, 乃至受傷, 就像針灸或手術, 直指病灶, 給人強烈刺激, 固然疼痛, 卻能一針見血, 即使對於健康的肌體, 也能打破疲態, 注入新鮮的動力。

但是, 僅有衝突是不行的, 如果只傷害不修復, 只破壞不建設, 心靈就成了一堆碎片, 連成形都說不上, 更何況成長。

關鍵就在於事後的修復。 衝突當時,

Advertisiment
雙方都在激動之中, 難免失去理智, 以至攻擊失控, 防衛失當, 彼此傷害而難以自察。 但畢竟是父子, 有基因的力量存在, 血濃於水。 平靜之後, 還是要坐下來談, 進行深入的溝通。 由於衝突的時候, 將平時隱藏的灰塵都抖摟出來了, 這時候清理起來就比較容易。 平時被理性和禮貌所裝飾的面紗也撕裂開了, 內部的東西暴露出來, 所以衝突之後的交流往往更清晰、更準確, 比起平時的泛泛而談, 更容易觸及靈魂。

正因為對抗是必然的, 也是成長所必需的, 所以父母既不應強壓, 也不應回避, 更不應以奉迎孩子而換取和平。

如果粗暴地壓制, 要麼導致孩子個性泯滅, 依賴性強, 獨立性差, 創造性缺失, 生命力羸弱, 在精神上永遠長不大;要麼導致孩子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

Advertisiment
暴戾、狂妄、仇恨, 甚至發展到反社會, 為他將來的人生埋下隱患。

如果放任自流, 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在重大分歧上迎合孩子以換取親子間的表面和睦, 也是不可取的。 這會讓他形成“自我中心”的錯覺, 忽視他人的存在, 缺乏尊重和責任感, 性格自私, 思維方式褊狹, 沒有耐心和毅力。

即使對抗使我們感到痛苦, 我們也只有正視, 以積極的方式去對待, 讓孩子和我們自己, 都在這種對抗中獲得力量和智慧。

但凡衝突爆發, 都是平時矛盾積累的結果, 就像火山, 能量積累到地殼不能承受, 就噴出來。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火山, 內心都有通紅的岩漿在奔湧。 一味地忍耐並不好, 內部的壓力越積越多,

Advertisiment
如果始終噴不出來, 總有一天會爆炸。

但是噴發本身也是具有極大破壞性的, 如何在噴的當時儘量減少傷害, 噴發之後儘量修復重建, 這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的。

用智慧和幽默解決矛盾

有一次魯魯和他爸發生矛盾, 鬧僵以後, 我兩方勸都不起作用。 我很生氣, 兩個強驢, 我乾脆不管了!

過了一會兒, 魯魯過來說:“要不, 我乾脆打一會兒鼓吧!”我心中一陣感動。 這孩子, 別看他平時憨憨的, 怎麼想得出這樣絕妙的主意!他知道他爸平時最喜歡他練鼓, 一看見他打鼓就喜笑顏開。 他既希望打破僵局和解, 又不願放下臉面道歉, 他那小小的心眼, 不知怎麼想出了這個主意。

他開始打鼓, 練習《 西班牙鬥牛士 》。 我在廚房伸頭看了一下,

Advertisiment
他爸在書房, 雖然沒有表態, 但身體已經隨著鼓聲有節奏地晃動, 就差哼出聲來。 我知道, 沒事了。

打了一會兒鼓, 魯魯問他爸:“我打得怎麼樣?”他爸說:“去給我倒杯水。 ”魯魯把水端進去, 他爸正在網上下棋, 讓他在一邊看, 兩人開始議論棋局, 不一會兒就樂呵呵的了。 按照我們家慣常的情況, 父子之間還會有關於這件事的對話, 但通常會在事態平息之後, 以一種不經意的方式進行。

這事讓我很感動, 也很感慨。 在我都幾乎沒有辦法的情況下, 魯魯卻這樣不露聲色地處理好了。

前天看了秋水長天的一個帖子, 也是和兒子發生矛盾的事, 她兒子小寶被她罵了一頓, 去上學了, 但卻在校門口打了個電話給媽媽, 說他挨了罵,

Advertisiment
心情很不爽, 已經影響到上學的心情了。 兩人在電話中交流起來, 最後媽媽道了歉, 小寶高興地上學去了。

這兩件事的共同點都在於, 孩子們不是被動地挨駡, 忍著屈辱, 在心中痛恨, 那樣雖然看起來是順從了, 似乎是尊重你, 其實他內心裡在反抗, 我們得到的只是一個虛假的順從而已。 成人世界裡許多變態扭曲, 許多醜惡虛假, 其實就是這樣形成的。

魯魯和小寶都是用一種開放的態度在處理人際關係, 用一種富於智慧和幽默的方式解決問題, 這一點是遠較我們這一代優秀的。 相信今天他們在家所積累的經驗, 將來同樣會用在社會上, 我們所期望的和諧社會不就是這樣形成的嗎?對於他自己來說, 這也是通向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

但是,這種性格和能力的形成,有賴於民主的環境。高壓下是不可能平等對話的,高壓下的第一選擇就是避害,他會本能地逃避,而不是迎難而上,主動去解決問題。這一點對於某些習慣用專制的方式管理孩子的家長,是一個啟示。

但是,這種性格和能力的形成,有賴於民主的環境。高壓下是不可能平等對話的,高壓下的第一選擇就是避害,他會本能地逃避,而不是迎難而上,主動去解決問題。這一點對於某些習慣用專制的方式管理孩子的家長,是一個啟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