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的性教育不要談性色變

孩子最不需要的100個誤導之“談性色變”

“我的孩子最近老問我一些怪問題”、“怎麼區別早戀和正常的異性☆禁☆交往”、“孩子什麼時候該談戀愛”……在宣武區的“青春期性教育”家長課堂上, 家長們說出了自己的困惑。

家長們其實一直被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困擾著, 也渴望瞭解這方面的知識。 但很多人認為, 孩子什麼都不懂, 和他們談性太尷尬了。 可真等到孩子出了問題再著急就晚了。 全世界每年有1400萬青少年分娩, 其中大部分是意外懷孕, 每年約50萬青少年患性傳播疾病, 青少年的生殖健康需求已經被家長嚴重忽視。

Advertisiment

在我們周圍, 大部分家長一跟孩子涉及性的問題就特別敏感, 什麼都不跟孩子說, 還防著孩子。

但看著孩子慢慢長大, 總覺得他們在逐漸發生變化, 總擔心他們在和異性☆禁☆交往, 懷疑他們是不是早戀了;還有很多家長甚至自己對性還糊裡糊塗的, 更別說給孩子講了。

這樣的家長在生活中實在太多了, 正因為家長尚且如此, 所以孩子的性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一直被忽略, 甚至被壓抑。 在家長眼裡, 孩子永遠是孩子, 總覺得“等長大了再讓他們慢慢瞭解吧”。 可家長沒有意識到, 孩子難道不會用自己的方式瞭解嗎?一旦他們瞭解得不科學, 甚至出現偏差有了問題, 家長再著急上火也是事後諸葛。

所以,

Advertisiment
首先家長就要打開心裡的結, 去掉心理障礙, 採用健康課堂的方式, 瞭解青春期的性知識。 用個專業詞兒來說就叫給家長“性脫敏”、“性脫盲”。

如果說家長的“性脫敏”迫在眉睫, 很多人可能會不屑一顧, 覺得多少有點兒危言聳聽。 孩子還那麼小, 他們能有什麼性需求?但在課堂上, 家長才第一次瞭解到, 孩子們的性需求其實是從小就有的, 只是家長並未意識到而已。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你有沒有被孩子這樣問過, “我是從哪兒來的?”你又是怎麼“打發”孩子的?很多孩子得到的答案都是“你是爸爸媽媽撿來的”。 家長並沒意識到這就是孩子的性需求, 當然也不會認真回答。 但生活中確實有這樣的孩子, 從小到大腦子裡的概念一直是“我是被撿來的”,

Advertisiment
以至於在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 出生欄裡都“如實”寫著“撿來的”, 甚至鬧到要做親子鑒定的地步。

也許聽起來很可笑, 但這卻是孩子從小就建立起的一種性意識。 五歲左右的孩子就開始有一些最初的性需求, 對性別、出生產生質疑, 但家長的敷衍很可能會導致孩子錯誤的性取向。 這種最初的性需求最需要的就是家庭教育, 要家長給出一個正確概念, 告訴他們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 區分的依據是什麼, 讓孩子從小就形成一種性別習慣。 所以這種對家長的性知識培訓則顯得更為必要。

也許在孩子小時候給他們建立這樣的性概念, 對家長來說並不難, 因為孩子還太小, 理解不深, 家長也並不存在尷尬的情況。

Advertisiment
但是如果孩子從小的性需求就被抹殺或敷衍過去了, 那麼隨著孩子的成長, 在性問題上就會和家長產生隔閡, 即使以後想交流都會有些困難。

其實, 家長最大的難題就是不知該如何向孩子開口。 但在健康教育課堂上, 老師給家長提出了一些巧妙的暗示方式。 比如, 家長不妨在孩子床頭放一本相關的書, 或是給孩子寫一封信、留一張字條, 告訴他們:“你長大了, 如果在生理或心理上遇到什麼疑問或困惑, 爸爸媽媽可以幫你解決, 我們談談好嗎?”這種隱諱的暗示並不一定立竿見影, 但這會給孩子一個暗示, 讓他們知道家長在關心他們的性需求, 而不是刻意掩飾。

在孩子眼裡, 家長處於強勢, 而孩子是弱勢, 如果家長一味地掩飾、回避,

Advertisiment
那麼和孩子的距離會越來越遠。 而且孩子自己會去尋找答案, 但他們尋找到的資訊很可能是不真實, 甚至是扭曲的。 相反, 家長的一些小暗示, 給孩子的是鼓勵, 孩子會對父母產生信任, 慢慢把心裡的疑惑提出來。

雖說孩子的性需求需要家長的關注和適時地滿足, 但是這種講解要把握好度。 溫方老師介紹說, 目前開展的性教育課主要是針對初一和高一孩子的家長, 這是孩子生長發育的兩個比較重要的階段。 對於初一的孩子, 家長應該讓他們達到瞭解的程度;而高一的孩子, 家長需要讓他們加深理解, 達到知曉。 其實, 人的性需求是一個終生的過程, 初一和高一的局限性太大, 所以才更需要對家長進行性知識的普及, 在家庭課堂中為孩子及時解決疑難。

度的把握其實不難,前提條件就是家長要正面回答孩子的問題,不要扯開話題或掩飾,這樣只會造成孩子的猜疑和不信任。最好的方式就是孩子何時提問,家長何時解答,問什麼答什麼,針對孩子的需求來指導孩子的現實生活。這樣,孩子會更尊重家長,而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只會提升。

在家庭課堂中為孩子及時解決疑難。

度的把握其實不難,前提條件就是家長要正面回答孩子的問題,不要扯開話題或掩飾,這樣只會造成孩子的猜疑和不信任。最好的方式就是孩子何時提問,家長何時解答,問什麼答什麼,針對孩子的需求來指導孩子的現實生活。這樣,孩子會更尊重家長,而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只會提升。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