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的心臟病疾病要早識別

在兒童後天性心臟病中, 病毒性心肌炎、川崎病、風濕熱最為常見, 對其重要症狀若不及時識別和處理, 將會給孩子的一生帶來痛苦, 應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系指因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細胞變性和間質炎症, 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障礙。 約半數患兒發病前幾天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狀。 本病臨床表現輕重不一, 輕者無自覺症狀, 僅有心電圖異常。 嬰兒如哭鬧伴面色蒼白時, 發生病毒性心肌炎的可能性較大。 年長兒可訴說頭暈、胸悶、心悸及心前區不適。 極少數患兒除了上述症狀外,

Advertisiment
可在1—2日內出現心功能不全或突發心源性休克, 危及生命。 因此, 患兒感冒後, 家長要注意觀察患兒的情況, 讓患兒多休息。

風濕熱

風濕熱一般是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發生的, 它可以引起全身結締組織病變, 主要侵犯心臟和關節, 以心臟損害為最多見。 小兒風濕熱出現心臟受損者達40%—50%, 年齡越小, 心臟受損的機會越多。 初次發作大多為5—15歲的兒童, 約三分之一患兒近期有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病史。 主要臨床症狀為不規則發燒、遊走性多發性大關節(膝、踝、肘、腕等)痛。 心臟受累時, 患兒常有心悸、氣急、心前區不適等症狀。 風濕性心臟病是風濕熱最嚴得的表現, 急性期可直接威脅患兒生命, 反復發作可使三分之二的患兒發展成慢性心臟瓣膜病。

Advertisiment
因此, 預防重於治療, 從小給予孩子母乳餵養, 進行“三浴”鍛煉, 避免寒冷潮濕, 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十分重要。

川崎病

該病在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首先報導, 小於5歲的患兒占發病人數的80%, 1—2歲為高發年齡。 該病以急性發熱、皮疹、皮膚黏膜病損、淋巴結腫大為臨床特徵, 多數可自然康復。 若未經及時診斷和治療, 15%—30%的病兒有冠狀動脈擴張或動脈瘤形成, 心肌梗死是其主要死因。 故本病的早期診斷對能否及早治療和預後是否良好至關重要。 因此, 小兒發熱時家長不宜自作主張自行給藥, 應到醫院診治, 以免貽誤病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