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正常行為

心理保健專家認為, 心理健康的兒童在大部分時間裡都是快樂的, 他們能與他人建立持久的積極關係, 能客觀認識現實, 能為達到合理目標而組織思維和行為, 能完成接近本身潛力水準的學習任務, 行為表現符合社會對其特定年齡和性別的要求。 而有精神疾病的兒童則會表現出相反的特徵:苦悶, 難於同他人相處, 缺乏組織思維和行為的能力、無法發揮自身潛力、自卑和行為不當。

但是, 僅僅認識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特點並沒有解決某個孩子究竟應屬於哪一類的問題。 兒童在接受檢查時,

Advertisiment
顯然都會在某個時候表現出某些精神疾病的症狀來。 一個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否, 是靠他所表現的特徵與某一抽象定義的相符程度來判斷的。 然而, 儘管今天有關心理健康的定義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線索, 但它們並不足以把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明確區分開來。

不言而喻, 每個人都有情感高漲和低落的時候。 有某些行為表現的孩子或多或少可能會因其年齡、性別和特別情況而被判定有情感紊亂/行為失調。 例如, 如果一個16歲的男孩子因上歷史課時答不出提問而當場哭了起來, 那麼他比一個因受哥哥責駡而哭鬧的4歲女孩更有可能被認為有情感紊亂/行為失調。 關鍵問題是必須綜合考慮孩子的發育水準、圍繞特定事件的具體情況以及孩子的典型情感狀況。

Advertisiment

情感和行為的正常變異使下定義的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因為我們幾乎絕對不能說一個動作本身就可以表明情感紊亂或行為失調。 兒童在特定情況下偶爾做出任何事情幾乎都可以算作是“正常的”。 此外, 情感紊亂/行為失調近乎有無數種表現形式。 一個孩子可能會過於好鬥或過於不合群, 可能會過於欣快或過於傷感, 可能會對宗教過於著迷, 可能會無法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 也可能會無法與他人交往, 等等。 準確的定義必須覆蓋範圍極廣。 而且, 情感紊亂/行為失調的表現程度從輕度(近乎微不足道的差異)到深度不等。 因此, 規定一種概括所有這些表現程度的定義是十分困難的。

Advertisiment

除非孩子不是主體文化群的成員, 否則, 凡與孩子所屬社會或文化群體的期望模式相一致的行為都不能被認為是失調。 但是, 在亞文化群中屬於正常和適度的行為可能會被主體文化群的成員看作是異常或不當的。 因此, 斷定孩子究竟失調還是健康, 要看用哪種人的期望為依據。 然而, 即使是在同一文化群體內, 不同的社會階層的期望也是不同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