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好也會隨時傷害到孩子嗎

很多孩子看著很乖, 但是這種乖的深處對孩子的成長缺失極為不利的。 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成長呢?這裡小編給父母幾條建議。

“開心果”變成了“林妹妹”

剛入大學校門的瑩瑩, 還沒有度過新環境中的“蜜月期”, 就已經哭哭啼啼地找媽媽、想回家了。 最初她還憑著激情和熱情獨自處理問題, 但不久就整天悶悶不樂、度日如年了。 面對莫名的煩惱, 她常常以淚洗面, 只有在電話中跟媽媽哭訴一番才略覺安慰, 最終竟發展到痛哭一場成為每天必做的“功課”。 現在, 就連感興趣的事情也都成了她的煩心事,

Advertisiment
似乎只有回家才能逃避莫名的痛苦。

熟悉瑩瑩的人都會說她是一個健康陽光的女孩兒。

她活潑開朗, 是家庭和同學中公認的“開心果”。 她是學生幹部, 成績優秀, 為人隨和正直, 通情達理, 做事情有股子堅韌勁兒, 是個典型的“好孩子”。 誰曾想, 這位“開心果”和“好孩子”怎麼就變成了愁容滿面的“林妹妹”呢?

“好孩子”的心靈畫像

在不長的時間裡, 為什麼瑩瑩的表現會判若兩人呢?從深層的心理機制來看, 可以用“退化”的機制來解釋。 面對問題束手無策時, 採用大哭來表達情緒, 這是兒童慣用的手法之一。 但是如果大哭成為了主要的應對手段, 尤其已經成為每天的“必修課”, 以致影響到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那麼一定是出現了心理失調。

Advertisiment

“好孩子”的家庭畫像

一種行為如果頻繁發生, 就不是偶然現象。 固然, 環境的變化、特殊事件都可能讓和瑩瑩相似的孩子表現暫時失調, 但是家庭教育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回顧“好孩子”的成長過程可以看到, “好孩子”的父母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行為方式、道德品質等諸多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 有很多的“應該”、“不應該”等潛在原則。

“好孩子”家庭教育點評

嚴格的教育固然不能說是錯誤, 但是失去平衡的家庭教育就有可能出現偏差。

不難看出, 瑩瑩們很像個“小大人”, 他們認真、嚴格, 不輕易暴露出弱點和“情緒化”行為。 而實際上,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不同的層面, 可以比喻為頑皮的孩子和嚴厲的長者。 頑皮的孩子是人在內心中最自然的天性,

Advertisiment
是自由的、不受約束的、任性而活潑的, 很多時候是不講道理的, 就像是一頭無人馴服的小野馬;嚴厲的長者代表著理性和規範, 是父母和社會要求的化身。 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與肯定, 會努力按照父母的願望行事, 逐漸地把父母和社會的要求轉化為對自己的要求, 當然這也是每個孩子的成長任務。 但是二者的關係應該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趨向平衡, 如果提前跨越必經的心理成長階段, 就如同“揠苗助長”一樣, 終歸要在此後的歷程中“補課”, 重新退化到“兒童期”。 這一點也不奇怪。

“嫁接”式教育和“培植”式教育失衡

許多孩子會說, “道理我都懂, 但就是做不到。 ”“一給我講道理, 我就煩。 ”其實他們需要道理,

Advertisiment
也需要親身實踐來明白這些道理, 即使走彎路也是必要的嘗試和經驗積累, 是建構他們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觀點的重要過程, 在孩子頭腦中孕育出來的道理才能真正變成他們自己的“道理”。 雖然孩子在長大, 許多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仍然停留在幼兒階段的呵護和控制, 智慧的父母也要學會“收”和“放”的平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