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生病吃藥 飯前、飯後、空腹的意思你真的懂嗎?

人們常說“是藥三分毒”, 所以建議, 能不吃則不吃。 可是, 不吃藥又害怕病情加重, 吃藥又擔心副作用, 好糾結呀, 究竟寶寶生病了怎麼應對才是最正確呢?哪些情況下需要吃藥, 哪些情況下不需要呢?如果吃藥, 關於飯前、飯後、空腹的意思你真的懂嗎?

家長在看說明書或聽醫生交代醫囑的時候, 要明白, 飯前吃、飯後吃和空腹吃等術語到底是什麼意思。

空腹

指 8 小時以上沒有進食的狀態, 第二天早飯前就屬於空腹。

飯前

指進食前 10~30 分鐘。

飯後

指進食後 15~30 分鐘。

大多數的補鐵製劑, 一般都建議飯後服用, 因為鐵劑對胃腸道有刺激性,

Advertisiment
飯後服用可以減少這樣的反應。

牛奶沖服可不可以?

對寶寶來說, 母乳或奶粉就是食物, 比如很多雙歧桿菌類益生菌, 在用法用量中就說了, 可以溶化在牛奶中, 和牛奶一起服用。

但, 也不是所有的藥物都可以溶解在奶中, 除非是說明書明確指出可以這樣服用, 否則不建議牛奶沖服。 因為, 母乳或牛奶中的鈣等金屬離子或蛋白, 可能會跟藥物發生化學反應, 影響藥效。

什麼是“有必要時服”?

必要時服, 是指病情需要的時候再服用, 不需要一直吃, 比如退燒藥就是這個吃法, 當寶寶腋下溫度超過38.5℃時服藥, 不發燒的時候就不用吃。

結束語:如果說明書上面沒有上述要求, 記住不要自作主張, 這個時候請諮詢專業的藥師或醫師。

Advertisiment
選對藥很重要, 會用藥更重要。

嬰兒喂藥的原則

0-1歲的嬰兒吞咽功能還不完善, 只能服用液態藥(沖劑藥可用水衝開後喂給寶寶, 若是片劑也要溶解為液體後再喂給寶寶)。 可以選擇勺子和滴管喂, 喂藥工具注意要消毒。 喂藥時不要讓嬰兒平躺著, 平躺時吞咽比較困難。

最好把嬰兒抱在肘窩中, 使其頭部微抬高一些, 家長可先用手固定寶寶的頭和手, 然後把裝有藥液的滴管或勺子放入嬰兒口中, 放在舌根部(舌面的後三分之一), 輕輕擠壓滴管橡皮囊或慢慢抬起勺子柄, 使藥物流入寶寶口中。

這裡要特別提醒, 1歲以內的寶寶有部分仍有生理性反流, 即吃奶後容易吐奶。 對於這樣的寶寶喂藥後注意要豎抱,

Advertisiment
避免寶寶把藥吐出後、再嗆入氣管。 喂藥後至少要觀察10分鐘, 家長再離開。

很多“過來人”都感覺給1到2歲的寶寶喂藥最難, 他們不像“小時候”那麼乖了, 但又沒有大到可以和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說服他們乖乖吃藥的地步。

許多家長這時會網購一些喂藥的“利器”, 如針筒、喂藥器。 沈振宇醫生提醒說, 使用這些“利器”喂藥是可以的, 但要注意藥物的推送一定要慢, 年齡越小的寶寶吞咽速度越慢, 藥物推送時也要越慢, 否則寶寶可能會因為吞咽不及時吐出藥物或引起嗆咳。

1到2歲後, 部分寶寶是可以開始服用片劑了, 有些家長會把成人藥掰開喂給寶寶。 沈振宇認為, 如果有條件的話, 儘量選擇兒童專用藥, 而不要將成人藥片掰開給寶寶吃。

Advertisiment

但成人藥片口感差, 寶寶比較難接受。 而且寶寶的吞咽能力差, 吞服片劑或膠囊時都有嗆入氣管的可能, 如果不得已只能選擇片劑或咀嚼片, 最好用水把藥溶解為液體後再喂給寶寶喝。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