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玩玩具總是喜新厭舊嗎?

孩子對玩具喜新厭舊, 對於那些沒有見過的、沒有玩過的都認為是好的, 都希望得到, 即使實際上那些玩具並沒有自己的高級、好玩, 但新穎性常常吸引他們的眼球, 所以看別人的東西都是好的。 這主要因為好奇心較強。 另外, 孩子的喜新厭舊有很大的從眾性, 如果孩子看到大多數小朋友都在玩一種玩具, 那麼他也希望自己有那種玩具。 但為什麼有的孩子要去奪去搶別人的東西, 而有的卻沒有呢?這是因為幼兒階段自我中心仍佔據著他們的思維活動, 他們還沒有建立物權的概念, 而且獨生子女教育上的縱容溺愛也導致了他們想要的東西就要得到,

Advertisiment
而不管是不是可以拿。 這一切都造成了孩子經常會出現搶奪玩具的現象。

為了防止孩子喜新厭舊, 拿別人的玩具, 父母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父母在買玩具的時候, 要考慮:“適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尊重孩子的選擇意願。 這樣一方面給孩子自主性選擇的機會, 可防止孩子事後反悔;另一方面讓孩子發表意見也給了孩子自身學習和表達的機會。

玩具玩久了, 孩子難免會失去興趣, 所以父母要動腦筋, 和孩子一起如何用舊玩具玩出新的花樣, 使孩子感到新鮮。 這樣一方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 另一方面也使孩子發揮了想像力和創造性。

父母可以儘量協助孩子自己動手做玩具或對原有的玩具進行改裝。

Advertisiment
製作和改裝的過程一方面使孩子產生了新的興趣,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孩子的動手能力, 促進孩子的精細動作與大動作的發展。 例如把奶粉盒子做成小板凳, 把牛奶盒做成各種好玩的小動物等。

為了防止孩子搶奪別人的玩具,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物權”的概念。 如可以在家中給孩子一個角落或一個抽屜放自己的物品, 確立孩子的所有權。 父母也不要強迫孩子把自己的物品送給別人, 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權益是有保障的, 需要自己做出決定。 對自己的物品有了物權後他也會考慮別人的物權。 同時, 父母要注意自己在生活上一些小的細節、習慣等, 以身作則地養成尊重孩子物權的習慣。

Advertisiment
例如, 拿孩子的東西前先要征得他的同意等。

孩子喜歡別人的玩具, 父母也不要粗魯的制止, 可以把這變成讓孩子和他人交往的好機會。 喜歡別的玩具, 可以和別人一起玩或交換著玩, 父母可以指導孩子禮貌地與人交往, 從而實現自己的願望。 父母也不要使用哄騙的方法隨口承諾:“你先把東西還給別人, 以後媽媽再給你買。 ”說完父母也就忘了, 孩子一旦有了上當受騙的感覺, 下次就很難再相信父母的話了。

如果經過了父母的解釋, 孩子改正了壞習慣, 在對他人的玩具好奇的時候能夠主動拿自己物品交換, 父母應立即給予讚美, “你真乖, 媽媽很高興你這麼做”, 孩子在成人的鼓勵下自然地慢慢養成良好的社會行為。

Advertisiment

孩子愛玩玩具, 但不一定會玩玩具。 因此家長應給予指導, 讓玩具發揮效益。 一般指導方法是:

1、事先指導。 玩具一買回來, 家長就應該先看說明, 弄明白玩具的玩法, 如上發條的玩具, 應教會孩子向哪個方向旋轉開關, 旋到什麼程度為好;電動玩具應教會孩子使用開關等。

2、觀察指導。 孩子有了新玩具一定樂滋滋地想自己玩, 家長應放手讓孩子玩, 家長在旁邊觀察, 發現孩子遇到困難或問題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 當然家長應鼓勵孩子自己動腦筋克服困難, 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弄壞玩具, 不讓孩子操作, 由自己操作給孩子看, 這就不是孩子的玩具而是家長的玩具了。

3、參與指導。

Advertisiment
家長和孩子一道玩玩具, 在玩的過程中進行指導、示範, 例如打羽毛球、下棋, 教的過程中家長要有耐心, 由易入難, 循序漸進, 孩子感到有樂趣, 學得也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