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為何會高智商低成就

常常會聽到有的家長這樣抱怨:“我的孩子一點也不笨, 就是讀書不行。 ”

這些智力水準正常的孩子, 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而被稱作“高智商, 低成就”, 他們有許多相似的特徵, 最常見的是上課注意力不集中, 對學習缺乏興趣和自覺性;作業拖拉, 字跡潦草, 差錯百出, 面對這樣的孩子, 家長們普遍認為孩子是因為懶惰而作業拖拉, 因粗心而差錯不斷, 因“玩心”太重而注意力不集中, 所以, 家長們相信, 孩子並不笨, 因此, 只要孩子懂事了, 知道學習了, 成績是一定上得去的。

然而, 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心理學家、教育家、語言學家們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後,

Advertisiment
發現 “高智商, 低成就”的孩子中, 有相當一部分得了“感覺統合失調症”。

兒童“感覺統合失調”是兒童的大腦對身體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組織能力;患有此症的兒童通常表現為好動不安, 注意力不集中, 動作不協調, 手腳笨拙, 膽小怕羞, 社會交往能力差, 容易受搓, 缺乏自信, 脾氣急躁, 愛哭鬧, 語言發展遲鈍不良等。 這些孩子智力水準沒有得到充分發展, 對學習能力、運動技能、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造成障礙, 嚴重的甚至會轉化為兒童孤獨症或自閉症。 據有關調查表明:兒童中患清度感覺統合失調率為36.6%, 重度為16.1%。 其比例之高, 令人驚訝。

但是, 目前瞭解這種病症的家長並不多。

為什麼在我們的周圍,

Advertisiment
有那麼多的孩子會患上“感覺統合失調症”呢?針對這個問題, 專家們作過大量研究分析, 認為有以下四種原因:

一是“先天不足”

專家認為, 現代一些孕婦面對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天天處在忙碌、焦慮、不安之中, 而運動明顯不足, 這就影響到胎位的變動, 並直接影響到胎兒在平衡能力方面的發育。 另外, 一些孕婦因為嗜好煙酒、濃茶、咖啡等影響營養的攝入, 造成胎兒大腦發育的不足, 引起出生後觸覺學習不良的現象。 而觸覺學習不良, 會使一個大兒童的皮膚像很小的孩子那樣敏感, 對細微的刺激都會產生反映, 在上課時就出現一副東抓西摸、心神不寧的模樣。

二是孩子缺乏應有的遊戲活動

一些年輕的父母疼愛孩子過度,

Advertisiment
讓孩子生活在真空裡, 吃要吃最有營養的食物, 穿要穿最柔軟的衣服, 住要住最舒適的環境, 整天抱在懷, 生怕孩子摔痛了, 以致有的孩子沒有經過爬行階梯便直接學會了走路。 大人們常常對自己孩提時代在庭院裡奔跑、跳躍、玩水、玩沙的情景記憶猶新, 可現在的孩子很難享受到這一切了, 一些傳統的遊戲如打彈子, 滾鐵環, 捉迷藏等, 現在的孩子也沒機會去玩。 於是, 孩子就很少獲得五官感覺上的刺激和對肌肉運動的感受, 大多數現代家庭的這樣撫養孩子的方式雖然一時看不出有什麼不好,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 便會使孩子身體協調能力發展遲緩和感覺異常。 比如, 有的孩子寫作業時常要漏字, 家長以為是小孩的粗心大意,
Advertisiment
實際上是因為小孩的感覺統合能力失調, 大腦無法控制眼球的輕微振顫所致。 又如, 許多孩子有拖拉的毛病, 其實, 相當一部分孩子不是不想快, 而是想快也快不起來, 他們身體協調能力差, 常常作出錯誤的判斷與行為, 無法有效的駕駛自己, 無法有計劃、有條理地對事物進行操作。

三是孩子生活環境過於封閉

過去, 兒童的語言、行為與思想大多是在兄弟姐妹中或鄰居的友伴中學會的, 但是現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獨苗”, 又居住在“獨門獨戶”的環境中, 多數孩子在4歲之前缺乏與同齡小孩相處的經驗, 有的直到6歲才初次接觸到同齡孩子, 這對孩子以後的人際關係極為不利。 南方貝貝早期教育專家曾遇到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女孩子,

Advertisiment
就是因為小時候與外界接觸太少, 造成語言表達能力差, 害怕跟人說話, 無論在家裡或外面, 都不大能與人交流, 無論誰問他問題, 都是極輕的幾個音節, 而且發音也不准, 父母為此傷透了腦筋。

四是父母教育方式上的偏差

有的父母對孩子呵護過度, 驕縱溺愛, 造成孩子身體操作能力的欠缺。 一些孩子到小學三、四年級還要父母幫他穿衣脫鞋, 吃飯的時候飯粒撒滿地, 不會使用筷子等等。 有的父母“望子成龍, 盼女成鳳”心切, 對孩子要求太多, 管教太嚴, 讓孩子負擔起超過他實際能力的智力活動, 幾歲的孩子, 就讓他學鋼琴, 學外語、學電腦等, 壓抑他愛玩耍的天性, 說是不讓他“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專家認為,小孩在本世紀內歲以前沒有記憶,在不久的將來歲以前不宜進行學習,只有遊戲才是適合孩子天性並有意健康和智力的活動,即使6歲後的學習,也應以培養興趣為主。

如此高比例的“問題“兒童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對這樣的孩子,顯然不能靠一味的責備、打罵來改變,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只能讓孩子在內心裡形成一個扭曲的、低下的自我形象、並影響其以後漫長的生活道路。那麼,如何避免和有效地幫助這些“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走出困境呢?專家認為,一是要對孩子從零歲就開始進行科學、系統的早期教育;二是家長與老師應當為這些孩子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學習、生活環境,還給他們遊戲的權利,以科學觀念和教養方法,在開發孩子智力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他們良好的感覺能力和心理素質,使他們提高學學習的能力,成為可塑之才。

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專家認為,小孩在本世紀內歲以前沒有記憶,在不久的將來歲以前不宜進行學習,只有遊戲才是適合孩子天性並有意健康和智力的活動,即使6歲後的學習,也應以培養興趣為主。

如此高比例的“問題“兒童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對這樣的孩子,顯然不能靠一味的責備、打罵來改變,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只能讓孩子在內心裡形成一個扭曲的、低下的自我形象、並影響其以後漫長的生活道路。那麼,如何避免和有效地幫助這些“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走出困境呢?專家認為,一是要對孩子從零歲就開始進行科學、系統的早期教育;二是家長與老師應當為這些孩子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學習、生活環境,還給他們遊戲的權利,以科學觀念和教養方法,在開發孩子智力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他們良好的感覺能力和心理素質,使他們提高學學習的能力,成為可塑之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