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禁果效應

因為施工, 社區廣場旁遺留下一處沙堆。 遛狗的人總愛去那邊, 狗在沙堆裡大小便, 弄得很不乾淨。 社區裡的媽媽們都會告誡自己的孩子, “別去那邊玩, 髒死了”。 孩子和同伴出去玩球騎車什麼的, 媽媽們也會特意叮囑, “別去沙堆那邊玩, 那邊不衛生”。

可是讓媽媽們驚訝的是, 不管她們怎麼強調, 也不管沙堆是多麼的髒、亂、差, 孩子們還是一有機會就去沙堆那邊玩。 儘管沙堆那邊也沒什麼好玩的, 但孩子們就是對沙堆念念不忘。 似乎媽媽越禁止, 沙堆的魔力就越大, 這是怎麼回事呢?們具有更大的誘惑力,

Advertisiment
也更能促進和強化人們渴望接近和瞭解的欲望。 生活中常說的“吊胃口”“賣關子”“設懸念”, 就是利用了對方的期待心理, 增強了召喚感。 這種“期待一召喚”結構就是禁果效應存在的心理基礎。

孩子天生就具有強烈的好奇心, 禁果效應在孩子身上尤其明顯。 對於孩子來說越是被禁止的東西, 他們想要嘗試的欲望越強。 這時, 對於父母來說, 合理的疏導加上正確的引導, 就顯得尤其重要, “抽刀斷水水更流”, 強行禁止不如因勢利導, 其結果也會大相徑庭。

很多時候, 父母出於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 會對孩子提出一些具體的要求, 例如不能說髒話、不能撒謊、不能冒險、不能做禁忌的事情。 但父母越是這樣說, 孩子卻越是好奇。 他們很想嘗試一下,

Advertisiment
不聽父母的話會是什麼結果。 這種因好奇而產生的探索欲望, 其實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利。 但是對父母而言, 出於各種考慮, 是不願意甚至難以接受孩子這麼做的。 所以, 常常會聽到父母抱怨:“我的孩子怎麼就那麼不聽話呢?”

很顯然, 這裡的“不聽話”, 是父母出於自身的考慮而得到的結論, 是因為孩子沒有順從父母的意願得出的結論。 很難想像, 如果孩子對父母言聽計從, 那會是怎樣的場景。 孩子可能會成為父母的複製品, 他們的生命體驗幾乎會被全部抹殺。 父母告訴他們不能吃糖他們就不吃糖, 告訴他們不能玩手機就不玩手機。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喪失獨立能力。 想想看, 小時不聽話, 不過是給父母增加點麻煩,

Advertisiment
況且這不聽話的本身還有待商榷。 可是如果父母為了省心, 非得讓孩子一味順從、聽話, 那麼孩子長大後還會時時處處依賴父母, 父母就有操不完的心了, 這結果恐怕是父母最不願意看到的了。

當孩子表現得不那麼聽話時, 很有可能是他的自我人格和獨立意識在起作用。 父母如果不加瞭解強行遏止, 孩子在探索外界和內在世界時可能就會變得消極;但如果父母懂得因勢利導, 就會大大有助於孩子強化自己的典型人格, 使他們能夠更融洽地與外界溝通。

禁果效應指向的就是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無所謂好壞, 用在好的方面它就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用在不好的方面, 它也會產生推波助瀾的, 影響。

Advertisiment
禁果效應是一把雙刃劍, 既有積極的作用, 也有消極的作用。 只要能巧妙、恰當地利用禁果效應, 那麼在處理某些事情時就會達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茶杯倒扣在茶盤裡, 孩子對它們毫無興趣。 但是如果在進行的過程中對孩子說“不要亂動杯子”, 孩子的好奇心就會被激發, 忍不住要打開杯子看一看。 如果杯子下面竟然放有水果或者糖塊, 那麼孩子的興趣更會大增, 會把每個杯子都翻開仔細觀察一番。 這個實驗啟示父母, 巧妙利用禁果效應, 就可以充分調動孩子正面的積極性。

有個孩子學習小提琴一年, 遇到了瓶頸, 對彈琴充滿了排斥, 甚至想要放棄。 碰到這樣的情況, 很多父母可能會責怪孩子不懂事,

Advertisiment
甚至強制孩子繼續學下去。 牛不喝水強按頭, 這種做法的結果是, 要麼孩子虛與委蛇應付了事, 琴的技藝不會有一丁點兒進步;要麼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 放棄學琴, 跟父母對著幹。 無論哪一種結果, 最終都會嚴重影響親子關係。

聰明的媽媽沒有採取措施, 只是說, 你要是這麼厭倦, 這兩天就先別練琴了。 這讓孩子覺得很奇怪。 接下來媽媽的行為就更奇怪了, 她買回一把昂貴的小提琴, 是歐洲著名小提琴製造大師的作品, 上面有大師的簽名。 媽媽把小提琴藏在自己的臥室裡, 還特別交代說, 你既然不想學琴了, 這把琴你估計也不想碰了。 打這以後, 每當父母不在家時, 孩子就悄悄地拿出小提琴, 偷偷地練習。 結果孩子的琴技大漲,甚至在後來的一次小提琴比賽中奪得了冠軍。

所以,在培養孩子的時候,父母懂得了如何正確、有效地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就能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孩子也能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學期望去學習。事實上,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中,很多地方都能運用到禁果效應。

專家支招

父母要糾正自己的偏見,其實孩子不聽話未必全是壞事兒。碰到孩子不聽話,父母就著急上火,把事情擴大化,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反應。心理學有這樣的,說法,叫過激反應。過激反應會讓父母不能設身處地從孩子的立場出發思考問題。舉個簡單的例子,就能證明自己有沒有過激反應。比如就說禁果效應吧,其實它描述的是好奇心理激發的行為渴望。但是很多父母會想當然地將這一心理機制落實到“禁果”上。這是不對的。這種反應就是一種過激反應,會犯先入為主和以偏概全的錯誤。父母-應該儘量避免犯這種錯誤,要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稀奇古怪的問題和不聽話的行為,熟練掌握禁果效應的運用。

結果孩子的琴技大漲,甚至在後來的一次小提琴比賽中奪得了冠軍。

所以,在培養孩子的時候,父母懂得了如何正確、有效地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就能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孩子也能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學期望去學習。事實上,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中,很多地方都能運用到禁果效應。

專家支招

父母要糾正自己的偏見,其實孩子不聽話未必全是壞事兒。碰到孩子不聽話,父母就著急上火,把事情擴大化,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反應。心理學有這樣的,說法,叫過激反應。過激反應會讓父母不能設身處地從孩子的立場出發思考問題。舉個簡單的例子,就能證明自己有沒有過激反應。比如就說禁果效應吧,其實它描述的是好奇心理激發的行為渴望。但是很多父母會想當然地將這一心理機制落實到“禁果”上。這是不對的。這種反應就是一種過激反應,會犯先入為主和以偏概全的錯誤。父母-應該儘量避免犯這種錯誤,要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稀奇古怪的問題和不聽話的行為,熟練掌握禁果效應的運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