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有這10種表現 應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之所以這樣說, 是因為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極強的, 父母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性格發展影響巨大。 如果父母總在孩子面前不注意約束自己, 就等於在無意中培養了一個“熊孩子”因此小編想說的是:當孩子有這10種表現, 應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Advertisiment

今天, 我們列出孩子最常見的10個“熊孩子”表現, 看看是怎樣的父母“培養”出來的!

1. 孩子常撒謊父母不夠寬容, 喜歡懲罰孩子

有的父母一旦發現孩子犯錯, 不是劈頭蓋臉的一頓罵, 就是一頓揍。 孩子當然會害怕, 孩子一害怕, 下一次犯錯的時候, 就會採用一種逃避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避免受到同樣的責罰。

相反, 若父母能夠在孩子犯錯的時候, 予以接納, 並幫助孩子去主動尋求解決辦法, 那麼情況將會大不一樣。 孩子不僅學到了正確的面對問題的態度, 更不會在下一次犯錯誤的時候,

Advertisiment
首先想到的, 只是如何逃避父母的責駡。

2. 孩子喜歡打人父母常用“暴力”來處理孩子的問題

孩子學會打人, 通常是父母教會的。 我們最常見的是這兩種情況:

(1)父母常對孩子說:“你再不乖, 我就打你”。 實際上大人往往並沒有真的去打孩子。

(2)孩子真挨打後哭了、聽話了, 很多父母會說:“你看你當初不聽爸爸媽媽的話, 還得挨了一頓打, 你早聽話我不就不打你了嗎”。

這兩種情況, 孩子都會學到:打我, 的確是一個讓我變乖的方法, 我也會可以用這種方式讓別人乖。 孩子就因此可能在模仿中習得了“打人”的行為。 這時候, 父母需要不斷地跟孩子重複, 幫孩子建立新的行為方式。 最終讓孩子明白, 打人不是唯一解決問題的辦法。

Advertisiment
更多時候, 我們都可以採取更為有利的方式去搞定一個事情。

3. 孩子膽小父母經常嘲弄、辱駡孩子

有時孩子在面對某些情境時比較恐懼, 他會感知到這個情境有害, 就產生了恐懼的情緒, 讓自己離開, 這是保護自己的一個方式。 當他告訴父母時, 他的父母跟他說“這有什麼可害怕的呀, 這有什麼可恐懼的呀”。 父母不承認、不允許孩子情緒的流露和釋放, 很多時候孩子本來就特別難受, 還一邊抽泣著, 還要停止哭。

長久如此的話, 孩子的情緒得不到釋放, 會儲存到身體裡面。 很多年以後, 孩子們已經忘記了曾經有過什麼樣的事情, 但是這個情緒的記憶還存到他的身體裡, 會對他以後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

4. 孩子愛發脾氣必然有一個脾氣不好,

Advertisiment
習慣通過發火這種不良方式與人溝通的父母

很多父母遇事很容易大發雷霆, 若父母容易發怒, 身邊的孩子會模仿他們, 逐漸形成了愛發脾氣的性格, 這好比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一樣, 孩子在大人潛移默化的“壞脾氣”影響下, 逐漸也養成了相似的性格。

所以說, 父母在兒女身上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有可愛的影子, 也有可憎、易怒的形象。 孩子在大人身上, 既學到了好的一面, 也同時擁有了不好的一面。

5. 孩子總喜歡故意打擾父母父母給予的親密感不夠

孩子總是希望爸爸媽媽注意自己, 為此會故意做出一些動作:在你跟朋友侃侃而談時, 打斷你們的談話;在你忙別的事時, 故意哭鬧然而卻擠不出眼淚……

Advertisiment

這時, 不要急著批評孩子, 仔細想一想是不是你忽略了孩子的存在, 不妨暫時放下手上在忙的事, 過去摸摸孩子的頭, 給他一個擁抱、一句安慰, 陪他玩一會兒, 你會發現, 孩子很快就不那麼鬧騰了。

6. 孩子不服管教家庭教育觀念不統一

聰明的父母, 從來不在孩子面前暴露雙方觀點的不統一, 更不會當著孩子的面爭執。 因為孩子還是有點“小狡猾”的, 他會依附於在爭吵中“獲勝的強者”。

比如, 媽媽不讓吃霜淇淋, 而爸爸故意“唱反調”給孩子買, 那麼日後當媽媽單獨看孩子時, 孩子就可能理直氣壯地頂撞媽媽:“爸爸都給我買了, 你為什麼不買?壞媽媽!”這樣就很難管教了。

7. 孩子自卑父母“代勞”太多, 不能耐心鼓勵

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獨立完成一件事之後的那種“成就感”!但是,很多父母總怕孩子獨立完成不了一件事,於是就給孩子一大堆建議,甚至乾脆幫孩子動手。

這樣一來,在孩子心裡,最終取得成功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一旦碰到需要自己獨立面對的事情,就不知所措了。

8. 孩子自私必然有一個溺愛的父母

即使二孩政策開放後,現在大多數家庭還是獨生子女家庭。當孩子被“眾星捧月”似的呵護著,自私也便在所難免了。

家裡自己愛吃的水果、糖果孩子總是獨享,不願給任何人吃;

只要別人拿走或者碰他喜愛的玩具,孩子就會生氣哭鬧;

現在父母常常以孩子的生活及物質需求為中心,把最好的給孩子,滿足孩子一切物質需求。殊不知,在不斷滿足幼兒需要中,助長了孩子的霸道、自私。當孩子看到別人有好玩的,好吃的,而自己得不到分享時,哭鬧後成人一般都會滿足。從而,滋長了孩子對物質的索取,孩子不斷滋生的欲望是自私的根由,欲望的無止境,自私便隨之而生。

9. 孩子嫉妒心強父母常拿孩子和別人作比較

孩子有點嫉妒心是正常現象,因為孩子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好,這樣媽媽就會更喜歡自己。但是,孩子的認知是不完整的,父母無心的一句話到了孩子那裡,往往就偏離了本意。

媽媽拿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作對比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多向人家學習,但是由於媽媽的語氣不夠和善、比較的次數太多,孩子就認為:媽媽喜歡別人家孩子,卻很討厭我。於是就對比自己優秀的小朋友充滿了敵意,也就是嫉妒。所以,下次再作比較時,媽媽語氣要和善一些,不要過分“長他人孩子志氣,滅自己孩子威風”。

10. 孩子不尊重別人的感受父母常命令孩子

一個經常被父母命令的孩子,總是帶著埋怨去執行父母的命令,覺得父母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感受。時間一長,當他跟小朋友相處時,也會變得自私、蠻橫,不去替別人想一想,因為,他生活的氛圍裡就缺少“包容”“體諒”這樣的美好品德。

所以,爸爸媽媽們,我們在責備孩子缺點的同時,應該先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語言和行為影響到了孩子?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一場修行,是孩子的純真、無私、靈動洗濯了成人的浮躁、功利、自大的心理歷程。好的教育,應該是父母通過孩子這面鏡子,不斷發現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並用新我來為孩子做示範和表率。

從上面的內容我們不難看出,今天的孩子將來會變成什麼樣,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父母的生活習慣起到巨大的影響作用。因此小編在此提醒年輕的父母們,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盡可能的做到意見統一,對孩子一定要言而有信,不溺愛孩子,用自己人格的魅力來影響自己的孩子,給孩子一個燦爛的明天。

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獨立完成一件事之後的那種“成就感”!但是,很多父母總怕孩子獨立完成不了一件事,於是就給孩子一大堆建議,甚至乾脆幫孩子動手。

這樣一來,在孩子心裡,最終取得成功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一旦碰到需要自己獨立面對的事情,就不知所措了。

8. 孩子自私必然有一個溺愛的父母

即使二孩政策開放後,現在大多數家庭還是獨生子女家庭。當孩子被“眾星捧月”似的呵護著,自私也便在所難免了。

家裡自己愛吃的水果、糖果孩子總是獨享,不願給任何人吃;

只要別人拿走或者碰他喜愛的玩具,孩子就會生氣哭鬧;

現在父母常常以孩子的生活及物質需求為中心,把最好的給孩子,滿足孩子一切物質需求。殊不知,在不斷滿足幼兒需要中,助長了孩子的霸道、自私。當孩子看到別人有好玩的,好吃的,而自己得不到分享時,哭鬧後成人一般都會滿足。從而,滋長了孩子對物質的索取,孩子不斷滋生的欲望是自私的根由,欲望的無止境,自私便隨之而生。

9. 孩子嫉妒心強父母常拿孩子和別人作比較

孩子有點嫉妒心是正常現象,因為孩子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好,這樣媽媽就會更喜歡自己。但是,孩子的認知是不完整的,父母無心的一句話到了孩子那裡,往往就偏離了本意。

媽媽拿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作對比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多向人家學習,但是由於媽媽的語氣不夠和善、比較的次數太多,孩子就認為:媽媽喜歡別人家孩子,卻很討厭我。於是就對比自己優秀的小朋友充滿了敵意,也就是嫉妒。所以,下次再作比較時,媽媽語氣要和善一些,不要過分“長他人孩子志氣,滅自己孩子威風”。

10. 孩子不尊重別人的感受父母常命令孩子

一個經常被父母命令的孩子,總是帶著埋怨去執行父母的命令,覺得父母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感受。時間一長,當他跟小朋友相處時,也會變得自私、蠻橫,不去替別人想一想,因為,他生活的氛圍裡就缺少“包容”“體諒”這樣的美好品德。

所以,爸爸媽媽們,我們在責備孩子缺點的同時,應該先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語言和行為影響到了孩子?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一場修行,是孩子的純真、無私、靈動洗濯了成人的浮躁、功利、自大的心理歷程。好的教育,應該是父母通過孩子這面鏡子,不斷發現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並用新我來為孩子做示範和表率。

從上面的內容我們不難看出,今天的孩子將來會變成什麼樣,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父母的生活習慣起到巨大的影響作用。因此小編在此提醒年輕的父母們,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盡可能的做到意見統一,對孩子一定要言而有信,不溺愛孩子,用自己人格的魅力來影響自己的孩子,給孩子一個燦爛的明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