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是自己情緒的主人

悅悅3歲多, 爸爸出差, 每週五晚上回家。 每次聽到敲門聲, 悅悅就急切地放下手中的活動, 沖到門口用力地開門, 儘管動作還不是很熟練。 門一開, 看到門前的爸爸, 喜悅就會充滿她全身每一個細胞。 她轉身跑回來, 然後開始興奮地跳躍……她並不會首先主動讓爸爸抱她, 而是要先用一段時間來釋放她喜悅和興奮的情緒。 這好像是一段交響樂前的前奏一樣, 當她將情緒釋放到一定程度的時候, 爸爸就抱起無比快樂的她, 旋轉……悅悅就在爸爸的懷裡興奮地大笑……

面對喜悅的情緒和面對痛苦的情緒, 這兩者同樣的重要。

Advertisiment
如果能在持續性的喜悅中度過自己的生活, 人就會逐漸地產生穩定的幸福感、快樂感。 同樣, 如果能讓痛苦的情緒流動出去, 生命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支援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所以, 不論是讓孩子保持喜悅的情緒, 還是讓其釋放痛苦的情緒, 都可以讓孩子在生命中保持平靜和內在的愉悅, 是對他生命的一種滋養。

情緒說來就來, 對於孩子來說, 情緒的離開也是說走就走。 情緒的“大悲”(大哭)和情緒的“大喜”不斷相互轉換, 以此發展到平靜和安詳。 由於成人在情緒的成長上未走出兒童期, 除了帶有兒童期的情緒特點, 還累加了許多東西。 成人的情緒像兒童情緒一樣說來就來, 可讓它走就沒那麼容易了,

Advertisiment
這是因為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長期不照顧情緒、不傾聽情緒甚至壓抑情緒, 使得各種情緒累積、固著的結果。

剛剛4歲, 晚上在家看到媽媽獨自坐在沙發上鬱悶。 觀察一會之後, 剛剛關切地問媽媽:“媽媽, 你怎麼了?”媽媽說:“媽媽有些難過, 一會兒就好了。 ”剛剛理解地說:“難過了, 你就哭一會兒, 哭對你有好處, 會讓你舒服的。 ”聽完剛剛的話, 媽媽吃驚了, 然後笑了起來。 孩子在幼稚園這樣生活了, 就學會了調解自己並觀察別人。

成人成長的經驗說:哭不好、哭不解決問題、哭讓人焦慮, 甚至哭不是“男子漢”的作為……哭和笑, 集中了我們痛苦和快樂的兩大情緒類別。 成人對哭似乎都有一種本能的焦慮感, 這種焦慮感直接導致我們不接受孩子的哭,

Advertisiment
這就使孩子的情緒成長無法達到像身體和認知成長那樣的成熟。 如果我們能完全熟悉、覺察自己的情緒, 甚至一有苗頭就能覺察、傾聽、認可、照顧她, 我們必然就能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我們可以讓情緒在合適的時候保護自己, 也可以讓情緒在我們充滿喜悅和愛的柔軟的內心世界裡表達、彰顯, 這樣我們就會趨於寧靜和平衡, 並放心長遠, 不拘小事, 有理性。 生命的主要特徵, 就是自我調節。 而調節首先是要依靠情緒。

不僅兒童, 成人在面臨突如其來的變化時(甚至是一些小變化), 也是借由情緒的表達來完成過渡的。 釋放情緒就是調節的最好辦法。

我還應該談談孩子憤怒(生氣)的情緒, 因為我們同樣不接納孩子的憤怒。

Advertisiment

父親給3歲的兒子買了一個紅薯, 孩子拿著紅薯專注地集中在了紅薯的皮上……父親付完錢, 看著稚嫩的兒子艱難而笨拙地剝著皮, 父親毫無覺察地想:“按兒子這樣的速度剝皮, 恐怕半天也吃不到, 而且時間太久了!”忙於“正事”的父親情急中便一把奪過了紅薯:“爸爸幫你剝!”孩子怔住了, 父親急忙剝皮時, 孩子憤怒地大哭起來, 父親慈愛地說:“別急, 別急, 馬上就好!真是太急了!”父親認為孩子是急於想吃到紅薯, 便急切地剝開了一半皮, 另一半留著便於孩子拿在手裡。 父親遞給憤怒哭叫的孩子後, 孩子卻將紅薯憤怒地扔到了地下。 這一扔也激起了父親的憤怒。

這位情緒發展未成熟的父親, 瞬間便和孩子的情緒共生了。

Advertisiment
他不知道孩子的興趣在於剝紅薯皮, 在於手的使用, 在於必須由自己剝皮再吃的內在秩序, 兒童成長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會憤怒。 這一切完全是基於成長的需要。 由於成人無法站在孩子成長的角度來對待兒童, 所以就這樣和孩子失之交臂, 擦肩而過。 憤怒在開始的時候只是兒童用以保護自己、維護和爭取自己心智成長的權益與機會的工具, 而在後來卻成為相互不理解的代言。

對於這位父親, 基於自己完全不明白孩子成長的需要, 那就請允許孩子有情緒, 讓孩子惱怒的情緒通過哭流淌走, 這是最好的方法。 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要評判。 請不要啟動自己尚未成熟的情緒去理解孩子的情緒。 情緒是孩子的, 不是你的。

成人需要給兒童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和自己的情緒相處。孩子需要和他的情緒相處多久呢?這個時間根據孩子的年齡而不同。正常的情緒發展,從與情緒相處、熟悉,到調解……年齡越大,這個過程的速度就越快,有意識的調整就越多。

孩子是他情緒的主人,對情緒的處理與整合是由個體生命內在完成的,是一個黑箱操作的過程。而整合的結果才是核心,因為將來成為怎樣的一個人,這部分決定於他在情緒上的成熟度。兒童所有的情緒都在於如何協助孩子自己的成長上,協助孩子創造一個自我,自我是否可以建立,人才可以透過自我形成一個管理的系統,情緒包括在這個管理系統之中。

我們的文化並不鼓勵、不接受各種看似“不好”的情緒,例如哭,認為那是不好的,這樣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人,其情緒通常都不能發展、成長、成熟。而由於成年人的情緒尚未發展成熟,尚未從和母親的情緒共生中完全分離、獨立起來,所以成人在對待孩子時極容易釋放自己的情緒,轉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但其實是父母讓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緒。由於孩子的自衛能力弱,對成人沒有太大的制約能力,所以成人在孩子面前比較放鬆,成人也就容易因鬆懈而不節制自己的情緒。變化無常的情緒極容易使孩子產生不安全感,產生對成人的防禦、警覺和恐懼,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我們只是期盼有一天,成人願意和孩子一起讓情緒成長成熟起來。成熟的情緒狀態使得成人內在寧靜而平衡。這樣孩子在看到成人時,就會像看到了一隻大象、一頭獅子一樣開心和好奇。而且由於成人的情緒是成熟的,兒童也就自然的有了一個參照模式,因此這才是孩子情緒成長的理想環境。情緒是自然產生的,這種湧現出來的內在世界的景象和狀態,如同這個外在世界的一草一木,孩子並不瞭解、不認識、不知道。孩子最初看見一棵樹、一個杯子、一頂帽子時,他並不會對這些事物做出任何評判,沒有正向和負向,頭腦也不賦予它意義,他需要在不斷觸摸的過程中去瞭解。他對內在世界的瞭解過程同樣也是如此。

情緒如同認知一樣,開始也沒有好壞之分,兒童也不會給它一個是與非的評判。像認識外在的世界一樣,他逐漸開始認識情緒的世界,“害怕”、“恐懼”、“生氣”、“傷心”、“高興”……所瞭解的情緒逐漸豐富。

一個2歲的孩子奔跑時摔了一跤,他哇哇大哭,其實他並未摔痛,只是被嚇了一跳。等他熟悉這種感覺後,內在就不會再湧起害怕的情緒,反而可能會湧起好奇和歡樂,他會高興地說:“我被嚇了一跳!”

孩子用哭來應付各種不適。有時不適消失了,但哭還好像“意猶未盡”。 哭釋放、調節了內在,放鬆後感覺就慢慢到來,使哭轉變為對感覺的專注。感覺是生命擁有的另一種天然的能力。

正常的兒童天然的就和自己的情緒待在一起,這非常非常的重要!他還沒有像成人那樣習慣性地躲開或者用理性壓抑自己的情緒。兒童和自己的情緒蜷縮在一起,和自己的情緒交融在一起,情緒就像一團迷霧包裹著他……然後,

兒童獲得成長的資源,並開始熟知瞭解情緒,然後豐富和創造出更多情緒,最後發現情緒的秘密,整合出情緒的意義所在。

兒童在正常的情緒成長中,逐漸趨於內在的平靜祥和,接近6歲的時候,他們看上去情緒不再過於“大喜”、“大悲”,大喜和大悲在內在的調整下變得平緩,也不再過於“風雲突變”,內在的寧靜平和已經初見端倪。

真正瞭解了生命,才能從本質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徵,我們會驚喜地發現生命的智慧!

成人需要給兒童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和自己的情緒相處。孩子需要和他的情緒相處多久呢?這個時間根據孩子的年齡而不同。正常的情緒發展,從與情緒相處、熟悉,到調解……年齡越大,這個過程的速度就越快,有意識的調整就越多。

孩子是他情緒的主人,對情緒的處理與整合是由個體生命內在完成的,是一個黑箱操作的過程。而整合的結果才是核心,因為將來成為怎樣的一個人,這部分決定於他在情緒上的成熟度。兒童所有的情緒都在於如何協助孩子自己的成長上,協助孩子創造一個自我,自我是否可以建立,人才可以透過自我形成一個管理的系統,情緒包括在這個管理系統之中。

我們的文化並不鼓勵、不接受各種看似“不好”的情緒,例如哭,認為那是不好的,這樣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人,其情緒通常都不能發展、成長、成熟。而由於成年人的情緒尚未發展成熟,尚未從和母親的情緒共生中完全分離、獨立起來,所以成人在對待孩子時極容易釋放自己的情緒,轉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但其實是父母讓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緒。由於孩子的自衛能力弱,對成人沒有太大的制約能力,所以成人在孩子面前比較放鬆,成人也就容易因鬆懈而不節制自己的情緒。變化無常的情緒極容易使孩子產生不安全感,產生對成人的防禦、警覺和恐懼,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我們只是期盼有一天,成人願意和孩子一起讓情緒成長成熟起來。成熟的情緒狀態使得成人內在寧靜而平衡。這樣孩子在看到成人時,就會像看到了一隻大象、一頭獅子一樣開心和好奇。而且由於成人的情緒是成熟的,兒童也就自然的有了一個參照模式,因此這才是孩子情緒成長的理想環境。情緒是自然產生的,這種湧現出來的內在世界的景象和狀態,如同這個外在世界的一草一木,孩子並不瞭解、不認識、不知道。孩子最初看見一棵樹、一個杯子、一頂帽子時,他並不會對這些事物做出任何評判,沒有正向和負向,頭腦也不賦予它意義,他需要在不斷觸摸的過程中去瞭解。他對內在世界的瞭解過程同樣也是如此。

情緒如同認知一樣,開始也沒有好壞之分,兒童也不會給它一個是與非的評判。像認識外在的世界一樣,他逐漸開始認識情緒的世界,“害怕”、“恐懼”、“生氣”、“傷心”、“高興”……所瞭解的情緒逐漸豐富。

一個2歲的孩子奔跑時摔了一跤,他哇哇大哭,其實他並未摔痛,只是被嚇了一跳。等他熟悉這種感覺後,內在就不會再湧起害怕的情緒,反而可能會湧起好奇和歡樂,他會高興地說:“我被嚇了一跳!”

孩子用哭來應付各種不適。有時不適消失了,但哭還好像“意猶未盡”。 哭釋放、調節了內在,放鬆後感覺就慢慢到來,使哭轉變為對感覺的專注。感覺是生命擁有的另一種天然的能力。

正常的兒童天然的就和自己的情緒待在一起,這非常非常的重要!他還沒有像成人那樣習慣性地躲開或者用理性壓抑自己的情緒。兒童和自己的情緒蜷縮在一起,和自己的情緒交融在一起,情緒就像一團迷霧包裹著他……然後,

兒童獲得成長的資源,並開始熟知瞭解情緒,然後豐富和創造出更多情緒,最後發現情緒的秘密,整合出情緒的意義所在。

兒童在正常的情緒成長中,逐漸趨於內在的平靜祥和,接近6歲的時候,他們看上去情緒不再過於“大喜”、“大悲”,大喜和大悲在內在的調整下變得平緩,也不再過於“風雲突變”,內在的寧靜平和已經初見端倪。

真正瞭解了生命,才能從本質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徵,我們會驚喜地發現生命的智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