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打架有助適應集體活動

幼稚園開學了, 孩子在交往過程中難免遇到小矛盾和小衝突, 很多時候甚至會“動手解決”。 若家中的小寶寶被其他小朋友“暴力欺負”, 家長, 是教育孩子做“狼”主動攻擊, 還是當“羊”默默忍受?爸爸媽媽們為此爭論不休。

“還手”派:霸道比懦弱好

前幾天, 張女士從幼稚園接回4歲的兒子樂樂時, 發現樂樂一見她就滿臉委屈, 臉頰上還明顯腫起了一塊青紫, 隱約可以看出兩排小牙印。 幼稚園老師解釋是同班小朋友搶玩具起衝突咬的。 老師表揚樂樂很乖, 挨打了並沒還手, 是小朋友學習的榜樣。 張女士聽了, 心裡很不是滋味:“寶寶從小就打不還手,

Advertisiment
在這遍地是‘狼’的社會, 就怕善良的寶寶會成為‘美德’的祭品……”“不主動打人, 但被打了一定要還手。 ”同是4歲孩子的家長, 王先生說, 自從進入幼稚園後, 寶寶已不止一次被打, 每次他都教育寶寶要適當還手。 他坦言, 他為孩子的“懦弱表現”感到擔憂:“近幾年頻頻發生的校園暴力案, 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孩子懦弱非常危險。 霸道總比懦弱好。 ”

“忍讓”派:不能以暴制暴

幾乎所有接受調查的家長都表示自己的孩子挨過別的孩子打, 班裡甚至有一些專門欺負別人的“孩子王”。 討論中, 有的家長認為應該教孩子“還手反擊”, 也有家長認為不應該教孩子“以暴制暴”。 “我認為孩子拒絕‘動手’不一定就是懦弱, 而是善良的表現,

Advertisiment
作為家長這時候不能責備他, 而應該認可他。 ”黎女士說, 她常常教育5歲的兒子, 不能動手打人, 甚至被打都不應該還手。 黎女士認為, 動手解決不了問題, 這樣你打我, 我打你, 最後受傷也是孩子。 “孩子對父母來說都是寶貝, 傷了誰都不好。 ”

對此, 同為媽媽的劉女士很認同, 她說同事的兒子很老實, 在幼稚園老被欺負。 同事心疼兒子, 教孩子要還手。 結果孩子下手太重, 敲破了同學的腦袋。 “小孩子不知道哪些地方不能夠打。 一旦造成嚴重的傷害, 家長會一輩子內疚和難過。 ”劉女士說。

專家:讓孩子“學會”打架

“打架看似小問題, 卻影響孩子性格成長, 家長不願孩子當‘狼’, 也不忍心他當‘羊’, 失去自我保護能力。 ”兒童教育專家馮德全教授認為,

Advertisiment
不能簡單地以“還手還是不還手”看待此問題, 關鍵在於樹立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引導孩子自己尋找解決的方式。 “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 怎樣讓孩子掌握好這個‘度’, 尤為重要。 ”

馮教授認為, 父母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孩子被打後回家哭, 父母在此時應該引導其自己找到解決方式。 比如父母可以問問孩子為什麼被打, 讓孩子回想一下自己的行為是否先有不當, 若孩子沒有不當之處, 教孩子向對方表達抗議, 倘若遇上不講道理、專愛欺負弱者的孩子, 不妨鼓勵自己的孩子跟他狠狠幹上一架, 讓對方知道欺負人的結果。

馮教授介紹, 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根據當時的情境, 自己和對方的力量對比,

Advertisiment
以及老師的態度, 決定自己是還手、躲避、和這個孩子化敵為友, 還是去請大人幫忙。 “對幼小的孩子來說, 能想出躲避或求助的辦法, 也並不總意味著怯弱, 有時反而是機智的表現, 能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

最後, 馮教授鼓勵家長不妨讓孩子學會打架, “孩子通過打架可以逐漸適應集體活動, 並從中學會許多知識, 如挨打時何等痛苦、怎樣調節情緒、如何激怒對方、怎樣相互原諒等。 ” 文/張蕾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