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打人或被打拼得是孩子的體力和父母的智商

大家好, 近期很多媽媽諮詢我這個問題, 於是專門在這裡跟大家詳細地分析“孩子打人、被人打, 怎麼辦?”這個話題;

怎麼辦?當然不是“打回去”這麼簡單的處理辦法;

在正式開講前, 我剛才仔細看了一下大家在微的提問, 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咱家寶寶打人, 推人, 咬人的

咱家寶寶被人打的

孩子打人或被打, 家長和家長之間該怎麼辦?

咱家寶寶打人, 推人, 咬人的

好的, 我們來討論第一個話題;

咱家寶寶打人怎麼辦?討論怎麼辦之前我們先看看3歲以前的寶寶為何會打人、拍人、推人、咬人等。

1歲以內的寶寶, 會特別喜歡拍,

Advertisiment
拍人, 拍自己, 撲人, 甚至咬人;

這都不是故意的;

他們是在探索, 是正常的發育過程;

“打”是由於上臂的控制能力還不夠靈活;

如果孩子上臂僵硬, 就會出現過於用力的情況。

有媽媽說寶寶會從別人身上碾壓過去, 或是衝撞對方;

這仍是基於孩子身體的發育;

這裡有兩個關鍵字:

空間感、身體控制能力。

5個月的孩子到處亂抓, 屬於正常;

有的還會抓傷自己的臉, 因為手的控制能力差, 父母要仔細看護。

5歲以後, 孩子的空間感好了, 可以敏銳地發現身邊的障礙物;

另一個就是身體的控制能力;

一般5歲的孩子才可以在快速前進的過程中, 迅速刹車或拐彎;

刹車的能力與孩子的內耳前庭的發育有關係;

肌肉控制能力更好的孩子,

Advertisiment
會靈活地加速或減速。

3歲以前的孩子打人, 一種是生理性的, 一種是模仿的, 極少的是惡意行為。

剛才有媽媽問到, 怎樣可以讓寶寶拍得輕一點。

解決方法

促進寶寶的手部觸覺能力;

按摩, 接受更多的觸覺體驗, 告訴寶寶什麼是輕、重。

如果寶寶手部觸覺能力發展的不好, 以後在寫字的時候, 也會比較吃力困難;

手發育的好的, 是可以繡花的;

發育的不好的, 只能鋤地啦。

解決方法

肢體操, 幫助寶寶控制上臂的力量和靈活性。

咱家寶寶被打, 怎麼辦?

第二部分:

咱家寶寶被打怎麼辦?在討論怎麼辦之前我們要先看看你的孩子是否真的“被打”了;

我想問大家你們是怎麼判斷自家的孩子被打的了?

媽媽:

我看到了被打, 孩子哭了。

Advertisiment

王榮輝:

你看到的是個現象, 是行為;

而被打是種感受。

根據孩子心理和生理的發展, 在早期孩子不會把別人咬他、掐他、推他當成被打;

但是, 你的行為會告訴孩子:

你被打了, 被欺負了!這就會影響孩子的認知、安全感, 會影響孩子的自我意識。

舉個例子, 你們兩夫妻打情罵俏時, 也會有打一下拍一下的情況;

這也是打呀, 但是你會生氣嗎?你會覺得你老公在家暴嗎?不會!讓你真正感覺被打的, 除了身體上的疼痛外, 還同時伴有被傷害、被欺負、傷心, 孤獨, 害怕, 憤怒等感受和情緒;

如果你總是被一個人打, 你會對他產生恐懼嗎?會回避這類人嗎?這些感受會怎樣影響你的行為?這就會影響到我們的社交和安全感。

當孩子感覺自己被打,

Advertisiment
絕大多數家長都是在第一時間處理生理上的傷害;

實際上如何安撫心理上的傷害才是重中之重;

該怎麼處理呢?我們大人在覺得不公平、被欺負了、恐懼時, 心理需要什麼?首先是安撫, 緩解我們的疼痛、悲傷和被傷害感;

其次是支援, 讓你變的強大。

如果孩子覺得“他欺負我”, 你可以傳遞“你是受歡迎的, 他只是喜歡你手上的這個玩具, 他用的力有點大”, 孩子就會知道“哦, 我不是不受歡迎的、他不是在欺負我”。

你會用怎樣的方式安撫呢?會擁抱嗎?會親親嗎?會溫柔的耳語嗎?除此之外, 還要給孩子力量, 讓孩子覺得自己足夠強大;

不然的話, 以後在面對別人的欺負時, 會無力回擊, 以後就會越來越弱小, 會變成生態鏈最低端的環節。

Advertisiment

孩子打人或被打, 家長和家長之間該怎麼辦?

第三部分, 我想跟大家聊聊當孩子開打後, 家長該如何處理?

如果對方家長極度不配合, 價值觀育兒觀與你不一樣, 非常衝動、情緒化, 此時你應該儘快遠離, 避免出現進一步的傷害和不可控的後果;

因為你要保護孩子;

舉個例子, 當你和老公在餐桌上大聲爭執時, 你的孩子反應是什麼?有的孩子就會嚇呆了, 有的會嚇的哇哇大哭, 有的甚至還會嚇的做惡夢, 因為孩子早期的安全感是非常不足的;

試想, 如果你和對方家長造成衝突, 不管你們之間的衝突是誰打贏了, 吵贏了, 或是報警了, 受傷害最大的是誰?是雙方的孩子;

這個時候是雙輸的局面。

我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例子:

有孩子事後真的就自閉了!做為父母,你能承受如此沉重的後果嗎?我特別認同我的好朋友陳冰博士的一句話:

做父母一定要情商智商都要高;

你沖過去把對方打一頓並不是給孩子真正的保護。

最後我想和大家談談我們如何幫助孩子在處理這些衝突時成長?

有媽媽說:

總不能孩子被打時,我說你沒有被打,或是把孩子帶走,這樣會不會把孩子養成懦夫?

王榮輝:

幫助孩子成長,一定是要基於孩子現在的成長水準;

例如,一歲的孩子,你總不能教他說:

直接打回去,第一次就把對方收拾的服服貼貼的,把對方打到怕吧;

因為你家孩子根本做不到,做不到就會再增加他的挫敗感,這可能導致我們的孩子更加畏懼;

但是十歲的孩子,可以這麼做嗎?可以的。

群裡的爸爸媽媽們,是否清楚孩子在不同年齡段,解決社交衝突的能力在什麼水準上?他們可以使用怎樣的方法來解決?下一個提升的目標在哪裡?

1歲以內就不要想了,他們完全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連參與的能力都沒有;

以看護人為主導來解決問題。

1歲多的孩子,教會他在被打的時候,用跑躲避攻擊;

或是尋求幫助,跑過來喊媽媽或看護人;

因為這麼大的孩子不能判斷對方是否比自己強大等,所以這個階段應以尋求幫助為主;

旁邊沒有大人可喊時,把胳膊伸出來,保護自己,阻擋對方的攻擊。

2歲左右,孩子可以清晰表達了,用語言理論;

如“不准打人,不准搶東西,我不給你,這是我的”;

我們有些學員的寶寶在1歲8個月時就可以講很好的句子了,這樣的方法寶寶也可以駕馭了。

再大一點:

用手伸出來控制對方;

如果對方仍在攻擊,孩子無法控制局面,還是要尋求幫助,此時大人應該介入;

在這個階段,鼓勵孩子自己處理,父母應減少協助。

孩子5歲時能否順利進入下一階段完全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處理衝突,如吵架、打架等,取決於孩子對身體的控制能力、情緒的控制能力、能否遵循社交規則;

比如孩子情緒激動時肢體會失控,那家長可能還是要給予一定的協助,以免狀況失控;

但如果孩子在處理衝突後仍能愉快的融入到團隊遊戲集體生活中去,這時候就可以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處理這些衝突。

特殊情況:

孩子和兄弟姐妹之間、孩子跟發小或閨蜜出現衝突時,建議:

把身體傷害控制在一定範圍內,讓他們自己去處理和解決。

特別強調:

尋求幫助與告狀的不同

尋求幫助的主體仍然是孩子,只是孩子的力量不夠;

比如孩子的表達能力不夠,需要媽媽給他力量和協助。

而告狀是我告訴媽媽這個事情,然後你幫我解決去,還要按照我的期望去解決;

告狀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性,這也不是我們大家都接受的社交規則。

好的,一個小時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我們今天講了“孩子是不是真的打人,什麼是被打,發生衝突時如何處理孩子心理上的傷害,如何幫助孩子提高處理衝突的能力”;

其實還有很多好的方法和案例由於時間所限本次未能全部分享給大家。

有孩子事後真的就自閉了!做為父母,你能承受如此沉重的後果嗎?我特別認同我的好朋友陳冰博士的一句話:

做父母一定要情商智商都要高;

你沖過去把對方打一頓並不是給孩子真正的保護。

最後我想和大家談談我們如何幫助孩子在處理這些衝突時成長?

有媽媽說:

總不能孩子被打時,我說你沒有被打,或是把孩子帶走,這樣會不會把孩子養成懦夫?

王榮輝:

幫助孩子成長,一定是要基於孩子現在的成長水準;

例如,一歲的孩子,你總不能教他說:

直接打回去,第一次就把對方收拾的服服貼貼的,把對方打到怕吧;

因為你家孩子根本做不到,做不到就會再增加他的挫敗感,這可能導致我們的孩子更加畏懼;

但是十歲的孩子,可以這麼做嗎?可以的。

群裡的爸爸媽媽們,是否清楚孩子在不同年齡段,解決社交衝突的能力在什麼水準上?他們可以使用怎樣的方法來解決?下一個提升的目標在哪裡?

1歲以內就不要想了,他們完全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連參與的能力都沒有;

以看護人為主導來解決問題。

1歲多的孩子,教會他在被打的時候,用跑躲避攻擊;

或是尋求幫助,跑過來喊媽媽或看護人;

因為這麼大的孩子不能判斷對方是否比自己強大等,所以這個階段應以尋求幫助為主;

旁邊沒有大人可喊時,把胳膊伸出來,保護自己,阻擋對方的攻擊。

2歲左右,孩子可以清晰表達了,用語言理論;

如“不准打人,不准搶東西,我不給你,這是我的”;

我們有些學員的寶寶在1歲8個月時就可以講很好的句子了,這樣的方法寶寶也可以駕馭了。

再大一點:

用手伸出來控制對方;

如果對方仍在攻擊,孩子無法控制局面,還是要尋求幫助,此時大人應該介入;

在這個階段,鼓勵孩子自己處理,父母應減少協助。

孩子5歲時能否順利進入下一階段完全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處理衝突,如吵架、打架等,取決於孩子對身體的控制能力、情緒的控制能力、能否遵循社交規則;

比如孩子情緒激動時肢體會失控,那家長可能還是要給予一定的協助,以免狀況失控;

但如果孩子在處理衝突後仍能愉快的融入到團隊遊戲集體生活中去,這時候就可以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處理這些衝突。

特殊情況:

孩子和兄弟姐妹之間、孩子跟發小或閨蜜出現衝突時,建議:

把身體傷害控制在一定範圍內,讓他們自己去處理和解決。

特別強調:

尋求幫助與告狀的不同

尋求幫助的主體仍然是孩子,只是孩子的力量不夠;

比如孩子的表達能力不夠,需要媽媽給他力量和協助。

而告狀是我告訴媽媽這個事情,然後你幫我解決去,還要按照我的期望去解決;

告狀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性,這也不是我們大家都接受的社交規則。

好的,一個小時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我們今天講了“孩子是不是真的打人,什麼是被打,發生衝突時如何處理孩子心理上的傷害,如何幫助孩子提高處理衝突的能力”;

其實還有很多好的方法和案例由於時間所限本次未能全部分享給大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