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情緒背後的心理需求,家長應該怎麼去滿足?

孩子是情緒化的, 喜怒哀樂之間的轉換有時並無多少道理。

尤其在公眾場合大哭大鬧, 無論如何哄勸都難以消停的“熊孩子”, 會讓家長既氣惱又尷尬。 那麼該如何應對孩子的不良情緒呢?

美國的瑪麗·哈策爾與丹尼爾·西格爾合著了一本書叫做《由內而外的教養》, 書中所提倡的觀點是——面對困於情緒之中的孩子, 要先讀懂情緒, 準確知道情緒背後真正的需求, 才能由內而外的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

什麼是“由內而外”? 父母角度

我們常常想要知道一些具體的育兒技巧, 所以最多問的就是:“遇到問題該怎麼解決?”

Advertisiment

其實, 這些實實在在的具體操作技巧只是外在的。

那麼內在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這些操作技巧背後的原理, 做法背後的指導原則, 父母對育兒問題的內在認識。

所謂“由內而外”的意思就是要先認識原理、原則, 改變看法, 然後再進行具體的外在操作, 解決問題。

因為, 具體的操作方法是不固定的, 時常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景改變, 只有知道總體的原則, 才能根據情景改變策略。

孩子角度

“由內而外”從孩子的角度來說, 外在指的是他的行為表現和一些很明顯的情緒表達, 那麼內在指的就是他行為背後的動機、需求和一些不容易被察覺到、沒有表達出來的情緒。

我們往往很關注孩子的外在表現, 想要糾正不好的表現,

Advertisiment
強化好的表現。 但是這些都是浮於表面的, 很可能這一次的問題解決了, 下一次又會出現同樣的問題。

“由內而外”的意思就是要通過滿足孩子的內在需求來改變孩子外在的行為問題。 這樣才能一勞永逸。

那麼面對一個困於情緒之中的孩子, 家長要如何做呢?以下四個情緒應對與解決步驟, 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建議。

01管理自己的情緒

首先是自我情緒管理:想想自己為什麼要生氣?

“真是難以置信, 我的父母曾經犯過的那些讓我小時候深惡痛絕的錯誤, 我居然原封不動地轉嫁給我的孩子?註定要重蹈覆轍嗎?”

——《由內而外的教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書中所描述的這樣的經歷——你小時候父母對待你的方式, 會在如今你對待孩子時重現。

Advertisiment

其實這並不是我們在學習父母的管教方式, 而是父母的管教方式塑造了與他們相似的我們。

可怕的是, 不僅僅是童年的經歷, 近期發生的事情也會影響。

例如, 工作上受氣了, 回家之後, 孩子稍微有些吵鬧, 你可能就會非常生氣的去吼他。

我們仔細去思考, 到底是因為什麼生氣?真的是因為孩子吵鬧麼?並不是。 心情好的時候孩子再怎麼吵也沒關係, 實際的原因是工作上受氣了。

然而, 我們很難提前去意識到這樣的問題。 因為這種影響是內隱的、情緒性的。 該如何解決呢?

當孩子惹到我們時, 首先要認清我們的負面情緒來自哪裡——

到底是孩子的問題, 還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是什麼導致我們認為孩子做的不好?

Advertisiment

是孩子的問題真的很嚴重, 還是自己過往的經歷或是當時糟糕的心境?

——《由內而外的教養》

內隱的影響不易通過思考發現, 更重要的是全身心的去感受, 最好能夠擺脫自身立場, 跳出來看一下事情的本質。

02接納孩子的情緒

在平靜自身的情緒之後, 我們就要正視與解決孩子目前的情緒困境了。

我們在回應孩子的時候, 一定要先認識到孩子內心真實的感受。

但是有的時候, 孩子的情緒我們不一定能夠很準確的把握到, 特別是對於新手父母來講。 例如, 孩子大哭, 我們不一定能分辨出他是傷心還是憤怒。 如果貿然進行回應, 很可能適得其反。 那該怎麼辦呢?

書中提到了一個概念叫“初級情緒”, 我們常說的傷心、憤怒、開心都屬於歸類情緒。

Advertisiment
然而, 很多時候我們也說不出我們到底是哪種情緒, 更何況去判斷孩子的了。

但是, 我們常常很容易感受到自己是“感覺良好”還是“感覺不好”, 這兩種粗略的情緒區分就是“初級情緒”了。

所以, 當孩子需要我們快速的回應和安撫時, 我們先去與孩子的初級情緒聯接, 保持與孩子情緒的同頻。

例如:“你似乎感覺不太好, 什麼事情讓你覺得這麼糟糕?”然後, 慢慢與孩子交流, 幫助孩子去探索自己的情緒究竟是什麼。 回應初級情緒我相信大家都能做到。

03引導孩子分享情緒

我們常說要讓孩子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 這樣才能進行進一步的溝通與解決問題。 但是如果孩子根本不會表達怎麼辦?

書中有一個很不錯的方式, 就是“講故事”。

孩子們平時也都會纏著父母講故事。通常我們跟孩子講的都是童話故事、冒險故事,孩子們聽的津津有味,有時候還能學到知識,非常好。然而,書中講到的能幫助孩子感知現實的故事是“生活故事”。

講生活故事可以幫助孩子調節情緒。有的時候孩子因為某些事情出現情緒了,但他理不清思路。如果我們通過講故事、角色扮演等有趣、易理解的方式重現事件,孩子就能比較簡單的理解到事情的經過和自己的情緒來源,能更好的調節情緒,這可比講道理來得有效。

書中作者給我們分享了講故事的技巧——左右腦結合,善用右腦。左腦是理性邏輯的,右腦是感性情緒的,使用右腦更為關鍵。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語音語調,善於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特別是要有情緒的起伏。

在故事的內容上,也要注意多說情緒,例如:“當時媽媽可害怕了!”等等。這樣的故事,更能吸引到孩子,因為孩子左腦的語言邏輯能力並沒有發展完全,但是右腦的情緒感染能力,對肢體的理解發展的比較早。

同樣,在孩子跟我們講故事的時候,我們也要引導孩子多講出自己的情緒來。生活中不僅自己要善於分享故事,也要培養孩子善於分享故事。可以設置每天的故事分享時間,應該會收穫很多樂趣,也能培養孩子良好的表達能力。

04用溝通解決問題

在以上幾個步驟之後,孩子的情緒已經初步穩定,但是還需要進一步的溝通來解決實際問題。

我們常說的溝通,一般就是語言上的交流,也就是“聽”和“說”。然而,與孩子的溝通絕對不限於此。你坐下來和他們談話的時候,他們常常一言不發。

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們不要跟你溝通,而是他們跟你溝通的方式很特別。

一般他們都是通過“做”一些行為,或者表達一些情緒來與你溝通。例如,不給買東西就哭,其實哭就是在告訴你“我一定要買!”。

所以,家長千萬別忽略這些,認為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問題都是不好的,其實這是孩子打開的一扇與你溝通的窗戶。

與孩子溝通,除了“聽”和“說”之外,更多的是“看”和“感受”。

那麼,在溝通的時候特別需要做到的有兩點:

尊重自己

這一點非常重要,有的時候父母往往會隱藏內心的情緒,例如自己不高興,但是為了不讓孩子擔心,就會強顏歡笑,說“媽媽沒事”。其實,你只是在用自己的左腦騙孩子的左腦,但是你的右腦依然把你不高興的情緒傳遞給了孩子的右腦。你的表情、語氣、肢體語言這些由右腦控制的東西都會出賣你。這時孩子就會很迷茫,也無法與你好好溝通。

探究需求

先說一個聽到的例子。

有一個二胎家庭。有一天,天氣挺涼的,早上姐姐要去上幼稚園的時候,一定要穿一件印有小猴子的T恤。大哭大鬧,怎麼也說服不了。

那位媽媽做的非常的好,她意識到孩子的哭泣肯定是在對她傳達資訊,資訊的背後一定有她的需求,於是在接納情緒後細細詢問原因。

幾輪過後,寶寶說出了真正的原因:原來是她怕自己不穿就會讓給弟弟。

“怕自己不穿就會讓給弟弟”,這是多麼寶貴的資訊!這就是這一次孩子跟你溝通之後的結果。

其實更重要的是其中傳遞的更多資訊——姐姐是很害怕弟弟與她搶奪物質和愛。那麼,在之後的生活中,父母該多多關注這一方面,一定會避免很多類似的問題。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單純的接納很好,但是你會錯過一次孩子與你的溝通,你會錯過更深層次的東西,你會錯過解決更多問題的方法,你會錯過孩子的內心。

所以,不要為孩子的情緒多變而感到頭痛了,也不要再回避孩子的情緒問題了。換個角度看,其中有通往溝通之門的鑰匙。

使用正確的情緒管理方式,瞭解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親子關係會更近一層,你會更接近孩子的世界。

就是“講故事”。

孩子們平時也都會纏著父母講故事。通常我們跟孩子講的都是童話故事、冒險故事,孩子們聽的津津有味,有時候還能學到知識,非常好。然而,書中講到的能幫助孩子感知現實的故事是“生活故事”。

講生活故事可以幫助孩子調節情緒。有的時候孩子因為某些事情出現情緒了,但他理不清思路。如果我們通過講故事、角色扮演等有趣、易理解的方式重現事件,孩子就能比較簡單的理解到事情的經過和自己的情緒來源,能更好的調節情緒,這可比講道理來得有效。

書中作者給我們分享了講故事的技巧——左右腦結合,善用右腦。左腦是理性邏輯的,右腦是感性情緒的,使用右腦更為關鍵。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語音語調,善於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特別是要有情緒的起伏。

在故事的內容上,也要注意多說情緒,例如:“當時媽媽可害怕了!”等等。這樣的故事,更能吸引到孩子,因為孩子左腦的語言邏輯能力並沒有發展完全,但是右腦的情緒感染能力,對肢體的理解發展的比較早。

同樣,在孩子跟我們講故事的時候,我們也要引導孩子多講出自己的情緒來。生活中不僅自己要善於分享故事,也要培養孩子善於分享故事。可以設置每天的故事分享時間,應該會收穫很多樂趣,也能培養孩子良好的表達能力。

04用溝通解決問題

在以上幾個步驟之後,孩子的情緒已經初步穩定,但是還需要進一步的溝通來解決實際問題。

我們常說的溝通,一般就是語言上的交流,也就是“聽”和“說”。然而,與孩子的溝通絕對不限於此。你坐下來和他們談話的時候,他們常常一言不發。

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們不要跟你溝通,而是他們跟你溝通的方式很特別。

一般他們都是通過“做”一些行為,或者表達一些情緒來與你溝通。例如,不給買東西就哭,其實哭就是在告訴你“我一定要買!”。

所以,家長千萬別忽略這些,認為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問題都是不好的,其實這是孩子打開的一扇與你溝通的窗戶。

與孩子溝通,除了“聽”和“說”之外,更多的是“看”和“感受”。

那麼,在溝通的時候特別需要做到的有兩點:

尊重自己

這一點非常重要,有的時候父母往往會隱藏內心的情緒,例如自己不高興,但是為了不讓孩子擔心,就會強顏歡笑,說“媽媽沒事”。其實,你只是在用自己的左腦騙孩子的左腦,但是你的右腦依然把你不高興的情緒傳遞給了孩子的右腦。你的表情、語氣、肢體語言這些由右腦控制的東西都會出賣你。這時孩子就會很迷茫,也無法與你好好溝通。

探究需求

先說一個聽到的例子。

有一個二胎家庭。有一天,天氣挺涼的,早上姐姐要去上幼稚園的時候,一定要穿一件印有小猴子的T恤。大哭大鬧,怎麼也說服不了。

那位媽媽做的非常的好,她意識到孩子的哭泣肯定是在對她傳達資訊,資訊的背後一定有她的需求,於是在接納情緒後細細詢問原因。

幾輪過後,寶寶說出了真正的原因:原來是她怕自己不穿就會讓給弟弟。

“怕自己不穿就會讓給弟弟”,這是多麼寶貴的資訊!這就是這一次孩子跟你溝通之後的結果。

其實更重要的是其中傳遞的更多資訊——姐姐是很害怕弟弟與她搶奪物質和愛。那麼,在之後的生活中,父母該多多關注這一方面,一定會避免很多類似的問題。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單純的接納很好,但是你會錯過一次孩子與你的溝通,你會錯過更深層次的東西,你會錯過解決更多問題的方法,你會錯過孩子的內心。

所以,不要為孩子的情緒多變而感到頭痛了,也不要再回避孩子的情緒問題了。換個角度看,其中有通往溝通之門的鑰匙。

使用正確的情緒管理方式,瞭解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親子關係會更近一層,你會更接近孩子的世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