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孩子屢教不改的破壞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經常發現, 孩子經常有意無意地去破壞手中的玩具, 特別是那些大人按照他們的方式專門為孩子的成長年齡而準備的玩具, 總是被孩子們破壞得更嚴重。 布娃娃被咬爛了鼻子, 小帆船的帆與船身分了家, 塑膠小鹿的角剩了一隻……真是不勝枚舉。

幼兒的這種破壞性行為, 可分為“無意破壞”和“有意破壞”兩類。 無意破壞的行為主要出現在年齡小的孩子身上。 如遞給孩子一件新玩具, 他剛接過去, 就把手一松, “啪”的一聲掉在地上摔壞了。 這個時期的幼兒由於反應協調機能還很弱,

Advertisiment
注意力不易集中, 所以他們的“破壞行為”主要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 對於幼兒的無意破壞, 主要通過一些生理和心理訓練來解決。
如用不易摔壞的木制玩具教幼兒分別做單手、雙手抓握動作, 訓練上肢肌肉的力量;用玩具琴讓幼兒彈撥, 用鉛筆、蠟筆等讓幼兒劃、畫、塗、寫, 訓練手指動作的靈活性和準確性;用塑膠杯、碗盛水, 讓幼兒捧著慢慢行走, 要求水不灑出來, 以訓練注意力和動作的協調能力。 實驗證明,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 幼兒的無意破壞行為會大大減少。

孩子想破壞玩具只是因為他想知道這些漂亮好玩的東西到底是怎麼做成的。 換句話說, 他其實就是想瞭解玩具裡面到底有什麼?玩具本身對他已經沒有吸引力了,

Advertisiment
所以有時候他就像面對一個討厭的人一樣使勁砸碎玩具, 然後再研究隱藏在裡面的讓他感到神秘的東西。 孩子的這種破壞行為, 正是其智力一步步發展的結果。

對於孩子破壞玩具的行為, 父母應理解。 關心, 並支持孩子的這種好奇心, 鼓勵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給孩子買一些能夠拆裝的玩具, 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關於玩具原理的問題。 對大一點的孩子, 可給他準備一把小鉗子、小螺刀等工具, 讓他們自己拆裝。 如果對孩子破壞玩具的行為批評、怒斥, 會冷卻孩子的好奇心, 撲滅孩子的求知欲, 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能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