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如廁訓練,請這樣做

如廁訓練”是每位家長育兒過程中都會遇到的一件“大事兒”。 對孩子來說, 學會自己如廁, 在成長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但是, 因為不懂, 多少父母為了孩子大小便這些屎尿屁的事兒煩惱不堪……多少孩子因此導致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今天, 我們就具體來聊一聊孩子“如廁訓練”這個事兒。

下面是最近我在微信後臺收到的一些留言:

NO.1 我兒子現在一周八個月了, 現在想給他進行如廁訓練, 也準備了他自己的坐便椅。 他知道這個椅子是拉臭臭用的, 可是坐進去就是不拉, 等快有臭臭的時候他就起來拉在外面了。

Advertisiment
有時候家人強制他坐進去, 他現在看到那個馬桶都怕了。 婆婆主張體罰教育, 我是覺得講道理比較好, 問題是這兩種我兒子都不聽, 現在不知道怎麼辦好了。

NO.2 羅老師, 我女兒已經2歲9個月了, 最近總是不主動大便, 等到不得不拉的時候, 大便幹, 拉不出來。 上星期有一次拉不出, 給她用了幹塞露, 她反應比較大。 我們給她道理、怎麼哄都沒用。 從那以後就不再主動拉大便了。 我感覺應該和心理因素有關, 現在不知道該怎麼辦。 請羅博士賜教, 不勝感激。

NO.3 我家寶寶兩歲半了, 到現在大便都需要大人給把, 不把就大不出來。 眼看著要上幼稚園了, 這可怎麼辦呢?尿尿也是個問題, 他是個男孩, 可是不會站著尿尿。 只能蹲著才能尿出來。

Advertisiment
羅老師, 我該怎麼辦?

先不著急為這幾個案例找答案。 關於“如廁訓練”, 我們需要從頭開始聊起。

認清楚:“如廁訓練”是什麼意思?

不是刻意培訓, 而是給孩子提供觀察模仿和學習的機會

許多父母提到孩子如廁訓練, 就覺得是個很艱巨的任務。 甚至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學會如廁, 以至於孩子不到1歲就開始訓練了。 也有父母, 因為覺得如廁這個事兒很棘手, 乾脆就想著:往後推一推再說吧。

事實上, 所謂“訓練”, 並非真的要通過專門的培訓去學會上廁所, 而是自然而然地, 幫孩子通過模仿去學習如廁。 所以, 如果早期父母不做好示範, 比如家裡是男孩, 但父親缺乏示範, 家裡都是女性撫養人在陪伴孩子, 那麼男孩子最容易學會的就是女性如廁的方式——我們前面提及的第三個案例,

Advertisiment
就是這種情形。 正如此, 家裡有哥哥姐姐做榜樣, 孩子的如廁訓練就相對會容易很多。

當然, 男孩子剛開始的如廁訓練, 的確要和女寶一樣, 都要先學會坐、蹲。 但是很快, 就要進一步幫男孩子區分大小便的不同如廁方式。 若孩子已經養成了不太恰當的如廁方式, 那麼大人就需要從頭做示範, 逐漸讓孩子明白正確的方式, 並及時對孩子的點滴進步給予及時鼓勵。 否則孩子進入幼稚園, 就容易被其他孩子嘲笑, 從而影響孩子的自尊。

如廁訓練前, 請確保孩子有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準備

孩子如廁的學習, 就像當初學走路、學說話一樣, 他們需要具備一定的生理基礎。 如果孩子還不會蹲下這個動作,

Advertisiment
還不能在兒童坐便器上坐穩, 甚至還聽不懂大人的引導語具體什麼意思, 那麼自然無法順利地進行如廁的學習。

有資料顯示:越早開始如廁訓練的寶寶, 其訓練期也較長。 絕大部分寶寶是在2歲4個月左右完成的白天訓練, 到3歲左右完成夜間訓練, 並且男孩所花費的訓練時間要超過女孩, 正如女孩子在很多方面都會比男孩看起來早熟。

所以, 如廁訓練前, 請確保孩子有一定的準備, 包括生理和心理。

生理方面的信號, 一般如下:孩子一天中, 尿布可以保持2個小時以上的乾爽, 說明他們對自己膀胱有一定控制能力了;孩子動作協調, 可以自己脫褲子, 能夠坐上馬桶等。

心理方面的信號, 則有如下方面:孩子要尿尿,

Advertisiment
會有特別的停頓、動作或者語言表示了, 說明他對自己的尿尿有意識;平日想要自己做些事情, 有獨立意願;能夠聽從大人的引導, 並且對大人上廁所表示出注意和興趣等——這同時也要求, 與孩子同性的大人, 應該要多帶孩子一起如廁, 並且大方地向孩子展示正確的如廁方式。

如果時機還不成熟就給寶寶進行如廁訓練, 寶寶會有不適感。 所以, 如廁訓練時, 遇到孩子抵觸或者負面情緒, 甚至是不配合、或者出現反復尿褲子等問題, 大人都不能苛責, 應該放緩節奏, 避免給孩子帶去不好的如廁體驗。

我們前面的第一個案例, 就是大人對孩子的如廁訓練過於嚴厲了。 孩子顯然還沒有做好準備, 大人的嚴厲更加重了孩子的挫敗感。 時間久了,就會讓孩子心理上產生恐懼或是厭惡,讓如廁訓練變得越來越困難和嚴重。所以,我給第一個案例的建議是:暫停一段時間進行如廁訓練,停止批評,等孩子情緒平復後,再進行積極引導,這類引導包括講故事,讀繪本,還可以帶孩子去購買馬桶坐墊、給孩子買內褲等方式,暗示孩子長大了,鼓勵孩子去嘗試正確的如廁方式。每次孩子如廁出錯,只是給予平靜的言語上的引導,簡潔明瞭地告訴孩子該如何做就好。

孩子故意忍著不去廁所?可能肛欲期來了

不要隨意用藥,需要給予理解和有效引導

不少媽媽都問:

孩子明明是有便意了,可是就是忍著,小臉都紅了,還是不上廁所,為什麼呢?

當孩子出現故意忍住不尿、不拉粑粑,可能表明孩子進入“肛欲期”了。對“肛欲期”的孩子來說,肛門和尿道括約肌的收縮和放鬆會給孩子帶去不一樣的體驗。孩子可能體會到對自己身體的控制感,也可能與性萌芽有關。這是孩子心理發育的正常現象。一般弱化處之,這種現象就會逐漸消失的。

本文開頭的第二個案例,講的就是這種情況。如果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經常給孩子用藥或總是督促孩子解便,過於關注這個事情,就會讓孩子有壓力,甚至是羞恥感,反而會增加孩子排便的難度。

引導如廁的過程中,請避免態度和方式太過強硬

關於孩子如廁,父母都應該有一個觀念:如廁訓練是一場“持久戰”,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個過程少則一兩個月,多則十幾個月。中間可能經歷反復。所以,我們需要擺正心態,細心觀察、耐心引導。多採用積極鼓勵的方法,而不是消極強硬的方式。

有的父母過於心急,不顧及孩子的意願,只是簡單粗暴地強迫孩子固定時間坐馬桶;有的父母過於嚴厲,孩子拉不出來或拉在外面就打屁股;還有的父母說一些諷刺、威脅的話,想讓孩子從心理上產生內疚感從而重視這件事。這些不恰當的態度和方式都可能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壓力。

有的孩子沒有處理這種壓力的能力,就會逃避,就忍著憋一個星期都不上廁所。有些孩子比較脆弱,這個問題或許會長遠地影響到孩子的自我評價、自信心建立等等。前面我們提到的案例一,就屬於大人過於嚴厲造成的。

掌握孩子如廁訓練的7個技巧

1.正確的時機

一般而言,孩子2歲前後嘗試如廁訓練都可以,但也有的寶寶也許到4歲可能心理上才準備好。所以,要觀察寶寶是否具備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條件,是否願意模仿大人上廁所的習慣。不要在他準備好之前給他施加壓力。

2.健康的飲食

給孩子的飲食結構一定要健康。蔬菜、水果和水的攝入要多注意,防止孩子消化不良和便秘的發生,可以適當給孩子做一些撫觸,幫助胃腸消化。

3.規律的作息

孩子的作息時間要儘量規律,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玩。作息規律了排便一般也會比較規律。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因為貪玩就將上廁所的時間無限推延。

4.積極的態度

當孩子偶然做到了哪怕很小的一步,比如主動告訴家長要撒尿,或主動坐便盆的時候,要誇張地給予鼓勵表揚,讓孩子有動力繼續。如果孩子暫時還做不到,沒關係,放輕鬆,慢慢來,下次再試。不要批評打罵,不要負面威脅,更不要挖苦諷刺,將這件事看做最自然的事情來對待。

5.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

開始給孩子如廁了,一般可以嘗試這樣一個流程:

首先購買適合孩子的漂亮的便盆或兒童馬桶圈,確認孩子的雙腳可以踩地坐穩。然後讓孩子先不脫褲子坐在便盆上,可以每天一次,讓他習慣這種感覺。如果孩子不願意,也不要強迫,一周或一個月後再試試看。

接下來,大人如廁的時候,帶孩子一起。讓孩子不帶尿布坐在馬桶上,並且跟他解釋,脫褲子蹲在馬桶上廁所是一種大人的行為。同時,讓孩子自己沖水,自己穿褲子、洗手,體驗這個過程。在孩子玩的時候,便盆可以放在旁邊,告訴他如果需要可以用。

如廁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用最平和的態度來跟孩子一起經歷就好。如果中間出現反復,比如明明已經學會自己尿尿或拉粑粑在便盆裡了,可是經過一段時間又拉尿在褲子裡了。這是很正常的。不用表現得太驚訝生氣,或者開始大講道理。孩子的邏輯很簡單,並不需要太多道理,他們也並不能從父母生氣的情緒裡讀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6.白天的如廁訓練搞定後,進入夜間訓練

當孩子能夠白天不尿褲子,且懂得上廁所了,就可以嘗試訓練孩子夜裡睡覺不穿紙尿褲、不用尿布。睡前提前告訴孩子,夜裡要尿了就告訴媽媽,媽媽陪他去如廁。中間可以用一個隔尿墊作為過渡。

如果試了幾個晚上,發現孩子還不能憋住尿,就再給他帶上尿布,但別對此有指責。只要告訴孩子,等他稍微再大點就好了,到時候咱們再試試。如果在你的嘗試時間段裡,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孩子都能憋住尿,那就說明孩子很快就能戒掉尿褲了,只需要再堅持下。

記得睡前少喝水。

當然,孩子7歲之前夜裡尿床都屬於正常的。請不要因此給孩子壓力,更不要逢人訴說。請給孩子留夠時間長大,同時呵護好孩子的自尊心。

7.其他可以採用的小技巧:

1)“我是大姐姐”:讓孩子扮演大姐姐,照顧玩偶扮演的“小妹妹”。可以跟孩子說“你現在長大了,要照顧自己和比自己小的小朋友。小妹妹要尿到褲子裡可不舒服了。你帶他去小便盆尿尿吧。然後引導孩子幫玩偶脫褲子、坐便盆、提褲子等等。通過這種角色遊戲的方式,孩子不僅熟悉了自己如廁的過程,也會體驗到成就感。這種積極的感受有利於她自主如廁。

2)“鼓勵的貼紙”:孩子都喜歡收集“光榮”的小貼紙。如果孩子某一次尿尿跟爸爸媽媽說了,就獎勵孩子貼一張小貼紙。如果某一次上廁所知道自己坐便盆了,再貼一張。這樣可以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

3) 講故事:媽媽可以給孩子一起閱讀繪本故事《我要拉粑粑》、《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等等,用輕鬆幽默的方式,説明孩子對如廁產生積極的關注。

時間久了,就會讓孩子心理上產生恐懼或是厭惡,讓如廁訓練變得越來越困難和嚴重。所以,我給第一個案例的建議是:暫停一段時間進行如廁訓練,停止批評,等孩子情緒平復後,再進行積極引導,這類引導包括講故事,讀繪本,還可以帶孩子去購買馬桶坐墊、給孩子買內褲等方式,暗示孩子長大了,鼓勵孩子去嘗試正確的如廁方式。每次孩子如廁出錯,只是給予平靜的言語上的引導,簡潔明瞭地告訴孩子該如何做就好。

孩子故意忍著不去廁所?可能肛欲期來了

不要隨意用藥,需要給予理解和有效引導

不少媽媽都問:

孩子明明是有便意了,可是就是忍著,小臉都紅了,還是不上廁所,為什麼呢?

當孩子出現故意忍住不尿、不拉粑粑,可能表明孩子進入“肛欲期”了。對“肛欲期”的孩子來說,肛門和尿道括約肌的收縮和放鬆會給孩子帶去不一樣的體驗。孩子可能體會到對自己身體的控制感,也可能與性萌芽有關。這是孩子心理發育的正常現象。一般弱化處之,這種現象就會逐漸消失的。

本文開頭的第二個案例,講的就是這種情況。如果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經常給孩子用藥或總是督促孩子解便,過於關注這個事情,就會讓孩子有壓力,甚至是羞恥感,反而會增加孩子排便的難度。

引導如廁的過程中,請避免態度和方式太過強硬

關於孩子如廁,父母都應該有一個觀念:如廁訓練是一場“持久戰”,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個過程少則一兩個月,多則十幾個月。中間可能經歷反復。所以,我們需要擺正心態,細心觀察、耐心引導。多採用積極鼓勵的方法,而不是消極強硬的方式。

有的父母過於心急,不顧及孩子的意願,只是簡單粗暴地強迫孩子固定時間坐馬桶;有的父母過於嚴厲,孩子拉不出來或拉在外面就打屁股;還有的父母說一些諷刺、威脅的話,想讓孩子從心理上產生內疚感從而重視這件事。這些不恰當的態度和方式都可能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壓力。

有的孩子沒有處理這種壓力的能力,就會逃避,就忍著憋一個星期都不上廁所。有些孩子比較脆弱,這個問題或許會長遠地影響到孩子的自我評價、自信心建立等等。前面我們提到的案例一,就屬於大人過於嚴厲造成的。

掌握孩子如廁訓練的7個技巧

1.正確的時機

一般而言,孩子2歲前後嘗試如廁訓練都可以,但也有的寶寶也許到4歲可能心理上才準備好。所以,要觀察寶寶是否具備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條件,是否願意模仿大人上廁所的習慣。不要在他準備好之前給他施加壓力。

2.健康的飲食

給孩子的飲食結構一定要健康。蔬菜、水果和水的攝入要多注意,防止孩子消化不良和便秘的發生,可以適當給孩子做一些撫觸,幫助胃腸消化。

3.規律的作息

孩子的作息時間要儘量規律,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玩。作息規律了排便一般也會比較規律。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因為貪玩就將上廁所的時間無限推延。

4.積極的態度

當孩子偶然做到了哪怕很小的一步,比如主動告訴家長要撒尿,或主動坐便盆的時候,要誇張地給予鼓勵表揚,讓孩子有動力繼續。如果孩子暫時還做不到,沒關係,放輕鬆,慢慢來,下次再試。不要批評打罵,不要負面威脅,更不要挖苦諷刺,將這件事看做最自然的事情來對待。

5.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

開始給孩子如廁了,一般可以嘗試這樣一個流程:

首先購買適合孩子的漂亮的便盆或兒童馬桶圈,確認孩子的雙腳可以踩地坐穩。然後讓孩子先不脫褲子坐在便盆上,可以每天一次,讓他習慣這種感覺。如果孩子不願意,也不要強迫,一周或一個月後再試試看。

接下來,大人如廁的時候,帶孩子一起。讓孩子不帶尿布坐在馬桶上,並且跟他解釋,脫褲子蹲在馬桶上廁所是一種大人的行為。同時,讓孩子自己沖水,自己穿褲子、洗手,體驗這個過程。在孩子玩的時候,便盆可以放在旁邊,告訴他如果需要可以用。

如廁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用最平和的態度來跟孩子一起經歷就好。如果中間出現反復,比如明明已經學會自己尿尿或拉粑粑在便盆裡了,可是經過一段時間又拉尿在褲子裡了。這是很正常的。不用表現得太驚訝生氣,或者開始大講道理。孩子的邏輯很簡單,並不需要太多道理,他們也並不能從父母生氣的情緒裡讀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6.白天的如廁訓練搞定後,進入夜間訓練

當孩子能夠白天不尿褲子,且懂得上廁所了,就可以嘗試訓練孩子夜裡睡覺不穿紙尿褲、不用尿布。睡前提前告訴孩子,夜裡要尿了就告訴媽媽,媽媽陪他去如廁。中間可以用一個隔尿墊作為過渡。

如果試了幾個晚上,發現孩子還不能憋住尿,就再給他帶上尿布,但別對此有指責。只要告訴孩子,等他稍微再大點就好了,到時候咱們再試試。如果在你的嘗試時間段裡,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孩子都能憋住尿,那就說明孩子很快就能戒掉尿褲了,只需要再堅持下。

記得睡前少喝水。

當然,孩子7歲之前夜裡尿床都屬於正常的。請不要因此給孩子壓力,更不要逢人訴說。請給孩子留夠時間長大,同時呵護好孩子的自尊心。

7.其他可以採用的小技巧:

1)“我是大姐姐”:讓孩子扮演大姐姐,照顧玩偶扮演的“小妹妹”。可以跟孩子說“你現在長大了,要照顧自己和比自己小的小朋友。小妹妹要尿到褲子裡可不舒服了。你帶他去小便盆尿尿吧。然後引導孩子幫玩偶脫褲子、坐便盆、提褲子等等。通過這種角色遊戲的方式,孩子不僅熟悉了自己如廁的過程,也會體驗到成就感。這種積極的感受有利於她自主如廁。

2)“鼓勵的貼紙”:孩子都喜歡收集“光榮”的小貼紙。如果孩子某一次尿尿跟爸爸媽媽說了,就獎勵孩子貼一張小貼紙。如果某一次上廁所知道自己坐便盆了,再貼一張。這樣可以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

3) 講故事:媽媽可以給孩子一起閱讀繪本故事《我要拉粑粑》、《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等等,用輕鬆幽默的方式,説明孩子對如廁產生積極的關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