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如何緩解入園焦慮症

養生之道網導讀:

九月份臨近, 寶寶們馬上就要步入幼稚園了, 第一次離開自己熟悉的家人, 第一次融入到一個新的大家庭, 孩子們難免會有些鬧情緒。 緩解入園焦慮的妙招有很多, 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些緩解入園焦慮的妙招!

焦慮症出現在很多成年人身上, 因為工作壓力, 社會競爭, 家庭責任, 心中焦慮難解, 而你聽說過幼兒入園分離焦慮症嗎?看似天真活潑的孩子, 怎麼會在進入幼稚園的時候開始焦慮了呢?您不要不相信, 我們的身邊真的有很多焦慮的兒童, 一到了該去幼兒的日子, 就會情緒異常,

Advertisiment
面對幼兒入園分離焦慮的尷尬現象, 我們教您如何緩解。

所謂“分離焦慮”是指兒童與他所依附的人或最初照顧他的人分離時, 表現出來的焦慮情緒。 是個體因不能達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而使自尊心受損時所形成的-種緊張不安而又帶有恐懼的負性複合情緒。 分離焦慮每個孩子都有, 但入園前的家庭教養方式不同, 幼兒的分離焦慮表現的程度也不同。

您想要讓寶寶告別這種焦慮的情緒, 首先要找到產生分離焦慮的原因。 寶寶到了正常年齡進入幼稚園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為什麼會產生焦慮呢?存在于大多數孩子身上的原因就是孩子心理的轉變。 孩子從一個原本熟悉的環境來到月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

Advertisiment
離開自己所依戀的親人, 不能滿足自己的欲望, 這在他心理上很自然的就會產生一種陌生的懼怕的情感。 幼兒失去原來的舒適與滿意, 表現出苦惱的情緒和不安定的行為, 也就是“分離焦慮”。 這種現象在新入園幼兒身上表現尤為突出, 而當幼兒後來所面臨的環境、事件越來越熟悉, 分離的焦慮就越弱, 所以在中班後期和大班幼兒身上這種分離焦慮現象較少見。

還有一些寶寶並非自身的害怕與恐懼, 而是受到了家長情緒的影響。 現在寶寶大多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 孩子走路時擔心摔跤, 吃飯時擔心沒吃飽, 當孩子獨自面對陌生環境時, 父母預期孩子會緊張, 首先自己就表現出緊張。 當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時,

Advertisiment
他們感到忐忑不安, 忍不住回頭尋找孩子, 看看他是否安全或者愉快。 孩子在模仿父母行為的過程中習得了這種對事物高度的警惕性, 在與父母分離時產生許多不必要的擔心。

這種發生在很多孩子身上的焦慮症狀, 是否對孩子產生很大傷害呢?答案是肯定的。 不要小看這樣的焦慮, 一些心態好的孩子可能很快就會恢復, 而有些孩子則在飲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都會受到影響。 有分離焦慮的幼兒, 常常做噩夢、睡不好、講夢話, 平時煩躁不安、食欲不振, 更有甚者頭昏乏力、心悸多汗, 有的幼兒在最初的幼稚園生活中還常常感冒、腹瀉, 這並不僅僅是生理問題, 也有心理方面的問題。 分離焦慮影響著幼兒創造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Advertisiment
比較嚴重的幼兒還會因此降低智力水準, 家長千萬不要再忽視了。

我們瞭解了孩子為什麼會在進入幼稚園的一刻產生那麼大的焦慮, 也知道了焦慮症對孩子帶來的傷害, 那麼如何幫助寶寶緩解這份焦慮呢?正如上述所說,

Advertisiment
您的寶寶會受到您的影響, 大部分幼兒可以基本上渡過焦慮期, 但有些幼兒仍有很強的焦慮情緒, 這與有些家長過分呵護、嬌慣幼兒是緊密相關的。 他們使得幼兒依賴性增強, 獨立性差, 一旦走出家門, 離開親人, 便不知怎樣應對各類事情。

我們建議您, 想要幫寶寶緩解幼兒入園分離焦慮, 讓寶寶的身體心靈都遠離創傷, 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及早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 家長在生活中要學會正確教育孩子, 不溺愛孩子, 多讓孩子自己動手完成自己的事, 多帶孩子接觸新鮮的人事物, 讓孩子擁有勇氣, 面對未來的挑戰。

科學地講, 幼兒第一次走出家門全天候生活在陌生的幼稚園都要歷經“分離焦慮”這個階段, 專家把新生入園這段時期稱做“分離焦慮期”。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順利度過分離焦慮的時間長短也不一樣,那麼家長怎樣讓孩子能較快度過分離焦慮期呢?

第一招:家長的態度要明智

同在一個班級裡,有的孩子很快就能適應環境,是因為他的父母態度堅決。明智的父母會對孩子說:“我們去單位上班,孩子也要到幼稚園上班,下班了我們才能見面。”而且送孩子入園時家長首先自己不能流露出難捨難分的情緒。

每天孩子離園後,父母都要用積極的情緒影響孩子,“孩子今天有沒有新的朋友,和朋友一起玩什麼了?今天最高興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麼?”而不是要消極地問:“有沒有人欺負你?”或者是用物質刺激來哄孩子入園:“明天不哭我給你買個新玩具。”這些都是不可取的方法。

在第一個月一定要堅持天天送孩子入園,這樣能讓孩子在思想上認定上幼稚園是必須的事情,不能有僥倖心理。這樣幼兒在近期能較快充分熟悉幼稚園的環境,結交新的同伴和接納老師生活上的關懷和情感上的愛。由此,孩子會對幼稚園產生情感,這種情感會漸漸從自己深深依戀的家庭情感中遷移出來形成歸宿感,那麼孩子就不再會對幼稚園感到恐懼和陌生。

第二招:熟悉環境是首要

孩子對幼稚園不適應的主要原因是對新的環境感到陌生,所以父母要犧牲上班時間帶孩子到幼稚園參加親子活動,熟悉幼稚園的老師、活動室、寢室,還要及時在孩子玩得最快樂的時候說:“今後你就在這張小床上睡,這個小床真舒服呀。”“媽媽爸爸去上班,你就跟小朋友在這裡畫畫唱歌上課,記著要專心學,回家表演給我們看!”孩子熟悉了環境,又有父母的叮囑,今後生活在幼稚園後就會更加安心。他們會想這張小床媽媽摸過,這張桌子我和爸爸一起在這裡玩過玩具。

第三招:親子活動,減少陌生

讓家長與幼兒一起參與幼稚園活動,體驗幼稚園生活。在親子活動裡,幼兒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幼稚園,在老師引導下積極參加各種室內外活動,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如,老師為幼兒安排了寶寶點名時間,幼兒自我介紹後,“找朋友”的音樂響起,家長和孩子拉起小手,去找自己的朋友,逐步體驗到了交往的快樂。隨後的親子遊戲則增進了親子情感,也讓家長知道了與幼兒遊戲的方式方法,此外,寶寶聰明時間、寶寶音樂時間、寶寶生活時間、愉快的戶外活動、美味加餐、自由活動時間等都有助於幼兒逐漸熟悉幼稚園的環境,逐漸適應幼稚園的一日生活規律,培養了幼兒的獨立性,激發了幼兒的入園願望,有效地減少了幼兒的分離焦慮,使他們愉快地開始了幼稚園生活,走出了自己邁向社會的第一步。

第四招:建立歸屬感是關鍵

能讓孩子在幼稚園建立歸屬感的方法就是,給孩子帶上全家福的照片,讓孩子在遊戲或吃飯的時候,能在牆上隨時看到自己的家人,他們就會很快樂地微笑。同時老師要告訴孩子哪個是孩子自己的小床、毛巾、水杯、繪畫作品、全家福照片,誰是你的同桌,老師的稱呼等,需要老師幫忙的時候,孩子會得到老師的幫助和支持等。有了歸屬感的孩子會覺得有某些東西是歸屬自己的,覺得自己是這裡的小主人。

第五招:多種方法,穩定情緒

老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在開學初的一周內採取更多樣的方法,如用色彩鮮豔、新奇的玩具轉移幼兒的注意力,組織豐富有趣的活動,幫助幼兒交朋友,採用正面鼓勵和側面引導的方法等,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體驗快樂,滿足幼兒社會性☆禁☆交往的需要,給幼兒創建安全、溫暖的氛圍,這些都有助於緩解和減少幼兒的分離焦慮。

除了家長做好“功課”以外,幼稚園的老師們也要相應做好工作,家園配合,才能令寶寶更快適應幼稚園生活。

第六招:做好入園前家訪

第一次家訪時,老師們衣著得體,語氣和藹,態度親切,認真傾聽家長對自己孩子生活習慣和脾氣稟性的介紹,然後善意地提醒家長為幼兒做一些入園準備,如準備一些替換的衣服、準備一樣心愛的玩具等等,家長感到了老師工作是非常細緻周到的,從而對教師產生一定的信任度,進而緩解心中的焦慮。

第七招:家園配合,同步一致

新生入園,老師對孩子的情況不瞭解,那麼父母可以用孩子簡介方式,把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興趣、弱點、強項、身體有什麼過敏的地方,都寫在一張紙上交給老師,讓老師充分瞭解孩子,會對孩子在幼稚園的生活情況有所説明。和老師口頭交談時能及時把握孩子一天的情緒行為表現。但是一定不能長時間和老師聊天,因為入園離園的時候,老師跟家長說話時還要照顧其他孩子的安全。

家長要認識到,孩子出現剛入園期間的不適應、哭鬧等都屬於正常現象,要理智地對待,急不得,更打不得。對孩子每一天進步都要表揚肯定,面對孩子提出“在家歇著不上幼稚園”之類的想法,家長一定不要妥協,要堅持去幼稚園。

讓家長瞭解了幼稚園,配合幼稚園開展一些工作,如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態度、用實例和淺顯的故事給孩子講道理、傾聽幼兒說話以便瞭解幼兒在園活動情況和感受等,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幼兒的分離焦慮,使他們更快地適應幼稚園的生活。孩子進入幼稚園,就要由家庭個體生活轉而去適應幼稚園集體生活,家長應主動配合幼稚園,改變幼兒家庭生活的隨意性,制定與幼稚園相仿的作息時間制度,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提高幼兒的人際交往技能等,縮小家園生活的差異,使幼兒更適應幼稚園生活,緩解幼兒的分離焦慮。

專家把新生入園這段時期稱做“分離焦慮期”。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順利度過分離焦慮的時間長短也不一樣,那麼家長怎樣讓孩子能較快度過分離焦慮期呢?

第一招:家長的態度要明智

同在一個班級裡,有的孩子很快就能適應環境,是因為他的父母態度堅決。明智的父母會對孩子說:“我們去單位上班,孩子也要到幼稚園上班,下班了我們才能見面。”而且送孩子入園時家長首先自己不能流露出難捨難分的情緒。

每天孩子離園後,父母都要用積極的情緒影響孩子,“孩子今天有沒有新的朋友,和朋友一起玩什麼了?今天最高興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麼?”而不是要消極地問:“有沒有人欺負你?”或者是用物質刺激來哄孩子入園:“明天不哭我給你買個新玩具。”這些都是不可取的方法。

在第一個月一定要堅持天天送孩子入園,這樣能讓孩子在思想上認定上幼稚園是必須的事情,不能有僥倖心理。這樣幼兒在近期能較快充分熟悉幼稚園的環境,結交新的同伴和接納老師生活上的關懷和情感上的愛。由此,孩子會對幼稚園產生情感,這種情感會漸漸從自己深深依戀的家庭情感中遷移出來形成歸宿感,那麼孩子就不再會對幼稚園感到恐懼和陌生。

第二招:熟悉環境是首要

孩子對幼稚園不適應的主要原因是對新的環境感到陌生,所以父母要犧牲上班時間帶孩子到幼稚園參加親子活動,熟悉幼稚園的老師、活動室、寢室,還要及時在孩子玩得最快樂的時候說:“今後你就在這張小床上睡,這個小床真舒服呀。”“媽媽爸爸去上班,你就跟小朋友在這裡畫畫唱歌上課,記著要專心學,回家表演給我們看!”孩子熟悉了環境,又有父母的叮囑,今後生活在幼稚園後就會更加安心。他們會想這張小床媽媽摸過,這張桌子我和爸爸一起在這裡玩過玩具。

第三招:親子活動,減少陌生

讓家長與幼兒一起參與幼稚園活動,體驗幼稚園生活。在親子活動裡,幼兒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幼稚園,在老師引導下積極參加各種室內外活動,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如,老師為幼兒安排了寶寶點名時間,幼兒自我介紹後,“找朋友”的音樂響起,家長和孩子拉起小手,去找自己的朋友,逐步體驗到了交往的快樂。隨後的親子遊戲則增進了親子情感,也讓家長知道了與幼兒遊戲的方式方法,此外,寶寶聰明時間、寶寶音樂時間、寶寶生活時間、愉快的戶外活動、美味加餐、自由活動時間等都有助於幼兒逐漸熟悉幼稚園的環境,逐漸適應幼稚園的一日生活規律,培養了幼兒的獨立性,激發了幼兒的入園願望,有效地減少了幼兒的分離焦慮,使他們愉快地開始了幼稚園生活,走出了自己邁向社會的第一步。

第四招:建立歸屬感是關鍵

能讓孩子在幼稚園建立歸屬感的方法就是,給孩子帶上全家福的照片,讓孩子在遊戲或吃飯的時候,能在牆上隨時看到自己的家人,他們就會很快樂地微笑。同時老師要告訴孩子哪個是孩子自己的小床、毛巾、水杯、繪畫作品、全家福照片,誰是你的同桌,老師的稱呼等,需要老師幫忙的時候,孩子會得到老師的幫助和支持等。有了歸屬感的孩子會覺得有某些東西是歸屬自己的,覺得自己是這裡的小主人。

第五招:多種方法,穩定情緒

老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在開學初的一周內採取更多樣的方法,如用色彩鮮豔、新奇的玩具轉移幼兒的注意力,組織豐富有趣的活動,幫助幼兒交朋友,採用正面鼓勵和側面引導的方法等,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體驗快樂,滿足幼兒社會性☆禁☆交往的需要,給幼兒創建安全、溫暖的氛圍,這些都有助於緩解和減少幼兒的分離焦慮。

除了家長做好“功課”以外,幼稚園的老師們也要相應做好工作,家園配合,才能令寶寶更快適應幼稚園生活。

第六招:做好入園前家訪

第一次家訪時,老師們衣著得體,語氣和藹,態度親切,認真傾聽家長對自己孩子生活習慣和脾氣稟性的介紹,然後善意地提醒家長為幼兒做一些入園準備,如準備一些替換的衣服、準備一樣心愛的玩具等等,家長感到了老師工作是非常細緻周到的,從而對教師產生一定的信任度,進而緩解心中的焦慮。

第七招:家園配合,同步一致

新生入園,老師對孩子的情況不瞭解,那麼父母可以用孩子簡介方式,把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興趣、弱點、強項、身體有什麼過敏的地方,都寫在一張紙上交給老師,讓老師充分瞭解孩子,會對孩子在幼稚園的生活情況有所説明。和老師口頭交談時能及時把握孩子一天的情緒行為表現。但是一定不能長時間和老師聊天,因為入園離園的時候,老師跟家長說話時還要照顧其他孩子的安全。

家長要認識到,孩子出現剛入園期間的不適應、哭鬧等都屬於正常現象,要理智地對待,急不得,更打不得。對孩子每一天進步都要表揚肯定,面對孩子提出“在家歇著不上幼稚園”之類的想法,家長一定不要妥協,要堅持去幼稚園。

讓家長瞭解了幼稚園,配合幼稚園開展一些工作,如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態度、用實例和淺顯的故事給孩子講道理、傾聽幼兒說話以便瞭解幼兒在園活動情況和感受等,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幼兒的分離焦慮,使他們更快地適應幼稚園的生活。孩子進入幼稚園,就要由家庭個體生活轉而去適應幼稚園集體生活,家長應主動配合幼稚園,改變幼兒家庭生活的隨意性,制定與幼稚園相仿的作息時間制度,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提高幼兒的人際交往技能等,縮小家園生活的差異,使幼兒更適應幼稚園生活,緩解幼兒的分離焦慮。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