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任何不可愛的行為,其實都是在呼喚愛

在孩子鬧彆扭、做錯事的時候, 很多父母往往給出的第一反應是生氣、指責甚至是打罵;其實, 這個時候,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愛和關懷。 昨天去接涵涵放學, 有個小孩在那裡玩不倒翁, 另一個過去一把搶了過來。 被搶的那個孩子, 也許是因為玩的正起勁, 卻事發突然, 一下子大哭起來。 而搶東西的那個孩子也有點不知所措, 能看得出他眼神裡的慌亂與恐懼。

被搶的小孩家長就在旁邊, 事發後, 他過去一邊替孩子擦眼淚, 一邊說:“沒關係, 別哭了, 他是跟你玩兒呢!”

搶東西的小孩家長也跑過來, 抓住自己的孩子,

Advertisiment
惡狠狠地吼著說:“你怎麼就這麼喜歡搶別人玩具?說過多少遍不能搶, 你咋就不聽?”

這個家長無疑犯了兩個錯誤:①給孩子貼標籤;②急著推卸責任, 娃這樣不是我沒教, 而是教不會。

從這個孩子搶完東西後, 慌亂的眼神裡說明, 他並不是一個富有攻擊性的孩子, 只是不知道該怎樣去跟別人溝通, 去拿到自己想要玩的玩具。 或者是物權所有意識不明確, 他覺得所有的東西, 只要他想要就可以隨便拿來玩。

我們做父母的, 這個時候應該引導孩子如何去正確地與人溝通, 而不是一味地斥責, 這樣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如果那個母親遇到這件事, 第一反應不是給孩子貼愛搶東西的標籤, 而是理解並接納自己的孩子,

Advertisiment
然後替孩子給對方道歉, 抱著他, 傳達一個:孩子, 不要怕, 即使你做的不對, 媽媽也不會不要你, 不愛你的資訊, 接著告訴孩子咱應該如何如何去拿到自己想要的玩具, 並且也要有能夠接受別人拒絕的承受力, 因為被拒絕本來就是最常見的事。

而另一個被搶孩子的家長, 也應該抱著孩子說:“寶寶東西突然被搶所以哭是吧?那位哥哥他只是想玩卻不知道怎麼跟你說, 他不是故意的哦, 你看咱要不要原諒他?”

孩子哭, 是因為受了委屈, 她渴望被理解, 被共情, 被關注, 被愛。 所以我們要對孩子說的不是沒關係, 因為對她來說很有關係。 我們要共情, 讓她知道“我理解你為什麼哭?”同時告訴他究竟發生了什麼, 然後啟發他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一想,

Advertisiment
有時候你的委屈其實沒那麼大。

通過這樣的方式, 讓孩子發洩出自己的不良情緒, 而不是讓娃積壓在心裡, 也同時引導孩子受得起委屈。

早上, 我正在寫文章, 聽見涵涵爸又跟涵同學在那邊爭辯。 眼看就要遲到了, 我趕緊過去看看發生了什麼。 原來爸爸拿了一條粉色小熊的褲子, 涵涵說不漂亮, 不要穿。

爸爸說:“漂亮, 很漂亮, 那你這樣的話, 我以後不給你買石榴了, 你吃石頭去!”

我走過去說:“涵涵不是最喜歡粉色嗎?為啥不穿這個褲子呢?”

涵涵說:“我不喜歡那個小熊!”

我說:“哦, 是嗎, 看你的毛衣上也有好多小熊啊, 聽說集齊100個小熊就會很有力量, 說不定就有魔法了呢!”

涵涵最近看《芝麻街》喜歡上了會變魔法的艾比,

Advertisiment
整天戴著我給她買的蝴蝶翅膀, 拿著仙女魔法棒要變魔法, 奈何自己功力不夠。 一聽我這麼說, 立馬高高興興地把褲子穿上了。

其實很多時候, 孩子跟我們反著來, 不是因為她真的不喜歡, 而是要爭那份自主權。 所以就算涵涵爸說一天的“漂亮”, 涵涵仍然會堅持說“不漂亮”。 因為她見不得這麼小的事, 都要受制於人。 她需要的只是一個穿那條褲子的理由而已。

不要覺得有魔法呀什麼的是哄騙孩子, 不是的, 就像聖誕老人一樣, 孩子大了自然會明白這些是不存在的, 這跟歪曲真理, 灌輸錯誤的知識, 不一樣。

週六的早上, 我要去上課, 做完工作後剩下的時間已不多, 可涵涵抱著我死活不讓走。

奶奶跑過來又開始給涵涵講大道理,

Advertisiment
越講涵涵哭的越厲害。 我蹲下來, 抱著她說:“寶貝, 媽媽只是和你分開一下下, 等五點的時候, 我就回來啦, 而且告訴你個好消息, 這周日媽媽不上課哦, 咱可以一起出去玩呢, 你想想咱去哪裡好呢?”

涵涵把我放開說:“媽媽, 那你抱我一下再走好嗎?”

我說:“當然可以呀, 媽媽還想親你一下呢!”

親完抱完後, 我倆愉快地分開了。

所以, 孩子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不通情達理, 胡攪蠻纏, 她只是怕跟媽媽分開, 好不容易熬到週六了, 媽媽還要去上課, 她心裡不舒服而已。

她需要我們去用愛來撫慰一下, 而不是發一頓火, 講一通大道理, 這樣既浪費時間, 又解決不了問題, 還給彼此帶來一大堆不良情緒。

任何不可愛的行為, 都是在呼喚愛。 就像咱有時候用無理取鬧,來呼喚老公的理解和哄一哄一樣。孩子在最不可愛的時候,他希望我能夠給他們愛,而不是告訴他們:你錯了。

孩子做錯事情,本身就是緊張而害怕的,為什麼一定要逼他們立刻學會正確的處理方法呢? 孩子在缺愛與無助的時候,本來就內心慌亂而恐懼,為什麼一定要把他推的更遠呢?

其實,只要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接納、允許和愛,孩子自然會調整所謂的偏差行為。孩子來到我們的身邊,不是讓我們給他灌輸大道理的,那些道理需要我們引導他自己去體會。

你變了,孩子就會跟著改變,孩子所有的不良行為,根源都在父母那裡。不要推卸責任,不要在孩子最需要愛的時候,把他推的很遠,那樣他會更不可愛!

就像咱有時候用無理取鬧,來呼喚老公的理解和哄一哄一樣。孩子在最不可愛的時候,他希望我能夠給他們愛,而不是告訴他們:你錯了。

孩子做錯事情,本身就是緊張而害怕的,為什麼一定要逼他們立刻學會正確的處理方法呢? 孩子在缺愛與無助的時候,本來就內心慌亂而恐懼,為什麼一定要把他推的更遠呢?

其實,只要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接納、允許和愛,孩子自然會調整所謂的偏差行為。孩子來到我們的身邊,不是讓我們給他灌輸大道理的,那些道理需要我們引導他自己去體會。

你變了,孩子就會跟著改變,孩子所有的不良行為,根源都在父母那裡。不要推卸責任,不要在孩子最需要愛的時候,把他推的很遠,那樣他會更不可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