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早教>正文

孩子交往能力訓練的六大誤區

大家都知道, 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很重要, 但是不合適的方式和方法, 給孩子造成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 在培養孩子社會交往能力時應當注意的六大誤區。

誤區一、家長代替孩子交往

一些家長在孩子交往問題上表現得比較好面子, 有時會擔心孩子不會交往不好, 就索性代替孩子交往。

例如, 有個媽媽虛榮心很重, 每當她帶著孩子見到熟人, 孩子還沒有說話, 媽媽就先開了口:“我們家孩子膽子比較小, 內向, 羞怯。 ”其實, 媽媽就是擔心孩子說話笨嘴笨舌, 說得不得體而讓她沒面子。

Advertisiment
這樣一來, 孩子本來想要說的話也不敢講出口了。

當家長代替孩子交往的時候, 實際上是在保全自己所謂的“尊嚴”和“面子”。 這樣做, 家長雖然保全了“面子”, 孩子卻損失了可貴的交往機會。

誤區二、朋友越多越好

讓孩子擁有至少一個固定交往的朋友很重要。 孩子一個朋友也沒有, 這固然是不正常的交往狀態, 但如果孩子有很多朋友, 但友誼卻不能持久, 您也要反省孩子是不是在交往上出了問題。 能夠維繫較長時間的友誼, 即使您的孩子只有一個朋友, 您也不必太擔心。

誤區三、孩子大聲說話, 能給人開朗的感覺, 這就是“會交際”

大聲嚷嚷並不比用溫和的口吻說話更有說服力。 孩子和新夥伴的交往也需要一定的基礎,

Advertisiment
例如彼此真誠對待、能和朋友分享、能愉快地玩在一起等。 在孩子的交往中, 能不能維繫友誼才是問題的關鍵。

誤區四、孩子應該和“聰明”的孩子交往

有時候會聽到一些父母這樣訓斥孩子:“不要和笨小孩一起玩!”他們希望孩子結交“聰明”的小朋友, 這些家長認為“聰明”就是學習好, 例如識字多或英語說得好。

其實, 這些家長在無意中也給孩子灌輸了這樣的思想, “聰明”就是學習好, 不值得和那些在學習上比自己弱的人交往, 也不值得對別人付出同情心。

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項和強項。 即使孩子的小夥伴在某個方面不如您的孩子, 但別人的長處仍是值得去學習的。 除了學習上“聰明”, 對人有禮貌、能替別人著想等好的品質也應該學習。

Advertisiment
上面的測試題中還提到, 孩子應該對處於弱勢的人(如乞丐、流浪漢)表示應有的尊重, 一個從小就懂得尊重, 懂得對弱者付出愛心的孩子, 更容易被別人接受。

誤區五、孩子還小, 禮貌不周全沒關係

孩子待人接物的態度在很大的程度上會影響他的人際關係。 講禮貌的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從小培養起來的。 您的孩子越早擁有禮貌的態度, 他就越容易被別人接受。

誤區六、認識新朋友才是“交際”

孩子的“交際”不是成人的“公關”, 認識新朋友固然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但和家人的和諧相處也可以看出孩子的交往能力。 孩子大部分的時間是和家人在一起的, 讓孩子學會和家人和諧相處是他人際交往的基礎。

Advertisiment

以上六大誤區都是不正確的是影響孩子正常的社會會交易的正常心理,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爭取把這些不利的誤區從我們自身做起, 從自身解決影響孩子社會交際的操作誤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