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不需要你的補償之心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表述:“如果我將來有了孩子, 我一定不讓他走我的路”, “孩子千萬不要像我一樣……”於是, 教育孩子不從實際出發, 總是帶著莫名其妙的補償心理, 影響了孩子的發展。

千萬別用補償心理對待孩子

有的成年人小時候受到父母的忽視、拒絕、懲罰後, 焦慮、悲傷、恐懼的情緒會深深印在腦海中。 為人父母後, 一旦發現自己在拒絕孩子, 或孩子的表現類似自己的經歷時就會不寒而慄, 本能地終止正在發生的事情。 這樣, 父母向孩子傳遞的資訊是:孩子不用為錯誤而受到懲罰。 這種矯枉過正的行為讓孩子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後果感到迷惑,

Advertisiment
不利於孩子對社會規則的學習。

類似心理補償的行為還有:因為自己小時候的考試焦慮而放縱孩子翹課、逃避考試, 脫離自己的客觀條件為孩子創造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等等。 這使孩子回避了成長過程中的痛苦, 造成孩子對他人感受不敏感, 社會適應困難。 而且, 孩子認為這一切都是應該的, 他們天然就是一個對父母的“掠奪者”, 而不思回報。

有的父母要求孩子去參加各種興趣班, 報考某所學校或獲得某個學位等等, 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 剝奪了他們決定自己發展方向的權利, 孩子缺乏規劃人生的動力和追求興趣的勇氣。 在滿足了父母的要求以後,

Advertisiment
孩子會由於失去目標而變得迷茫。 一些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後出現厭學, 畢業後“啃老”、不工作都與此有關。

由於通過孩子進行心理補償的過程幾乎是一個自動化過程, 常常不被父母意識到, 有時即使意識到了也被認為是理所應當, 因此更值得為人父母者警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