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不聽話如何教育:媽媽,請這樣說,孩子才會聽

導語: 很多媽媽經常很苦惱自己的寶寶不聽話, 不乖, 殊不知, 跟寶寶說話的學問可大了呢, 需要的技巧不亞于跟任何智慧的大人們說話哦, 下面來看看星寶寶的寶媽分享的這篇文章吧, 小編覺得肯定會對媽媽們有啟發哦!

孩子不聽話?請這樣說, 孩子才會聽!

星寶寶小編說:寶寶不是大人, 寶寶也有自己的小世界, 他們的世界純淨、美好, 媽媽們在跟寶寶溝通的時候要進入寶寶的世界, 並且把寶寶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 相信寶媽們一定可以和寶寶達成良好的溝通! 

前不久聽到一位媽媽說:都不知道該怎麼跟我家孩子說話了。

Advertisiment
昨兒, 我說該出門找小朋友玩兒了, 不過天冷, 得多穿件衣服。 結果孩子死活不穿。 我最後告訴她, 如果你不穿衣服, 咱們就 出不來門了。 這孩子脾氣倔的, 最後鬧到在地上打滾起來。 我一生氣就沒理她。 等她哭夠了, 天也不早了, 結果門愣是沒出去。

這種孩子鬧脾氣的情況, 幾乎在每個家庭都存在。 可是, 孩子的很多哭鬧, 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 接著上面這個媽媽的問題看, 我們設想兩種對比情形:
第一種情形, 媽媽手捧衣服對孩子說:“我們多穿一件衣服, 外面冷!”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會出現這種情況:“我不要穿衣服!”
第二種情形, 媽媽說:“寶貝, 穿上衣服, 我們就可以出發了!”孩子往往會爽快地回答道:“好!”

Advertisiment

為什麼兩種情形會有這麼大的區分呢?原因在使用了不同的溝通技巧。

1、孩子的思維是不可逆的

最初的時候, 孩子的思維非常單純, 等到大一些, 會有複雜化的發展趨勢, 但是他的思維, 仍然是不可逆的。 所謂不可逆, 比如你問孩子“你的姐姐是誰”, 他能 回答出來。 如果你問“你姐姐的弟弟是誰”, 他就無法倒推回來。 這就是為什麼前面那個例子, 為什麼會有那麼神奇的反差效果。
第一種情景中, 媽媽是在用自己的思維在表達:因為天冷了, 所以要多穿衣服才能出門。 可是, 孩子的思維不會倒推:哦, 要多穿衣服, 是因為外面天冷。 相反, 第二種情景中, 媽媽說, 穿衣服, 我們就出門。 如此, 孩子自動地從前往後這麼梳理, 覺得是這麼回事。

Advertisiment

所以, 父母多用“一……就”的句式, 可以引導孩子明白事件的邏輯順序, 孩子也會更易理解和聽話。 少用複雜的因果推理句式, 避免用“如果, 就”, 因為這些句子要麼孩子聽不懂, 要麼孩子有被威脅的感覺, 都無法起到好的溝通效果。

尤其不要用“你如果不, 我就不”。 譬如不少媽媽愛說的:“你如果不聽話, 我就不帶你出去玩兒之類”、“你如果不把飯吃飯, 我就不給你吃零食了”。 這種句 式, 沒有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 很容易造成親子溝通的不暢, 而且總是負性的說辭, 就像是在威脅孩子, 反而會造成孩子更想去挑戰媽媽設定的規矩。

2、我們的孩子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
孩子小的時候, 判斷一切的標準非黑即白。 這種思維方式一直會持續到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

Advertisiment
我一位朋友家兒子正在讀小學二年級。 他告訴我這麼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他帶兒子看電影, 兒子指著男主角問:這是好人還是壞人?可是電影裡的人物角色, 沒有那麼明顯的好壞區分。 於是我這朋友就告訴兒子, 這個人說不上好, 也算不上壞。 他兒子顯然對這個回答很不滿意。 沒過多一會兒, 兒子又開始問:那現在, 他是好人還是壞人?這父親才回過神來。 於是, 換了個方式, 很乾脆地告訴兒子:他是好人。 他兒子這才長舒一口氣, 滿意了。 對孩子來說, 他們完全無法理解, 這個世界可以有東西既好又壞, 既不好又不壞的。 要麼是好的, 要麼是壞的;要麼是黑的, 要麼是白的, 這就是孩子們的邏輯。
Advertisiment

在孩子的語言能力有了發展以後, 我們還會發現, 孩子喜歡用“總是”、“決不”、“永遠”之類非常極端和決絕的詞, 就是源於他們這個時候慣于單行線的思維模式。 為此, 面對孩子含糊其辭是絕對行不通的。 若你跟孩子說“不好說”、“都挺好”“你可以這樣一點點那樣一些”之類的話, 孩子無法聽懂。 所以, 能夠用黑白的方式去跟孩子說的東西, 就用黑白去說。 不能的, 就不說。 如此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明確的是非觀。

叛逆期的孩子尤其不愛聽廢話
1-3歲, 無論對父母還是孩子都是個坎。 此時, 孩子正處於叛逆期。 叛逆期並不是說孩子就是在胡鬧。 孩子有孩子的堅持。 只有在他們發現自己無法引起父母的注意時, 才會變得比較固執。
1歲以前孩子沒有語言能力, 父母反而可以多說,也可以講道理,語氣溫暖平和,孩子反而能夠聽懂,感覺到父母在傳達著什麼。而面對1-3歲的孩子,父母說話則要注意,必須要簡潔明瞭。
儘量少說:“我們現在出門好不好?”“你把鞋子穿上好不好”之類的話,因為這樣的句子多隻會得到孩子挑釁的、否定的回答。此時 父母說話的原則:少說不,多說可以選擇的東西,不要和孩子廢話。比如,不要反復囉嗦說:“你不能把鞋子放在這裡那裡”,“你別把鞋子放在床上!”合適的說 法是:“你可以把鞋子放在床邊,也可以放在鞋架上。”

其次,要少進行道德說教。成人世界的道德標準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並不適用,此時孩子犯錯誤也並不能上升到道德層面。如果父母拿成人標準去要求孩子,必然會引來親子之間的又一場戰爭。

凡事先關注孩子的情緒因為孩子的所有情緒都是合理的
孩子是靠著皮膚和心靈的微妙的感覺在認識這個世界。他們活在夢裡,也不會按照常理出牌。但是無論如何,這都是孩子成長歷程中跨不過去的一步。此時,孩子 所有的情感和情緒,不管再離譜,再不可思議,都是合理且合法的,都應該得到尊重。父母必須要接受這樣的孩子,而不是嘲笑、冷漠或者粗暴阻攔。
當然,儘管孩子不需要對自己的情感和情緒負責,但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如果孩子做出了破壞性行為,父母就必須介入,通過規則設立以及恰當引導,説明孩子通過其他方式去發洩自己的壞情緒。

研究資料表明,除了少一部分孩子(大概10%)由於天生的氣質類型,會比較難養,脾氣會比較暴躁,40%的孩子其實都屬於易養型,剩餘為中間部分。更多 時候是父母自己脾氣不好,缺乏方法,卻還反過來覺得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期待有差距,不是自己想要的孩子。父母首先沒有接納自己的孩子,乾脆把自己的耳朵對 孩子“關閉”掉,就更加談不上良好溝通。

聽不聽話,先是孩子自己的事兒;立規矩前,先讓孩子知道
孩子3歲之後開始共情,能夠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我的有可能不一樣,這就給了他們理由要去和人溝通。而且,3歲以後,孩子可以聽懂大人的話,也有能力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因此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呵護孩子社會化的最初嘗試。
我們常見這樣一幕:父母帶孩子去商場的時候,孩子就開始要買這個買那個,然後父母就會和孩子上演一幕意志力的抗戰。最後當然是父母贏了,並且對孩子冠之“無理取鬧”。
其實這是可以避免的。父母可以在進商場之前,就和孩子約好:今天你可以買一件東西,咱們說好了,只買一件。如果父母不提前說,孩子可不知道父母的想法只 是:帶我隨便逛下,不打算給我買任何東西。相反,孩子的內心可是充滿了期待呢。最後,父母覺得孩子胡鬧、不乖、不聽話。大人們沒有想到的是,興許孩子還會 覺得父母不好溝通、不好說話。

另外,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們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和機會跟孩子溝通。別看孩子小,一歲以內的孩子就已經有各種情緒了;一歲多的孩子就已經懂得“記仇”;兩三歲的孩子開始“撒謊”,甚至還會有很強的自尊心。所以,要把孩子當成人一樣去看待。溝通的前提,一定是尊重。

父母反而可以多說,也可以講道理,語氣溫暖平和,孩子反而能夠聽懂,感覺到父母在傳達著什麼。而面對1-3歲的孩子,父母說話則要注意,必須要簡潔明瞭。
儘量少說:“我們現在出門好不好?”“你把鞋子穿上好不好”之類的話,因為這樣的句子多隻會得到孩子挑釁的、否定的回答。此時 父母說話的原則:少說不,多說可以選擇的東西,不要和孩子廢話。比如,不要反復囉嗦說:“你不能把鞋子放在這裡那裡”,“你別把鞋子放在床上!”合適的說 法是:“你可以把鞋子放在床邊,也可以放在鞋架上。”

其次,要少進行道德說教。成人世界的道德標準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並不適用,此時孩子犯錯誤也並不能上升到道德層面。如果父母拿成人標準去要求孩子,必然會引來親子之間的又一場戰爭。

凡事先關注孩子的情緒因為孩子的所有情緒都是合理的
孩子是靠著皮膚和心靈的微妙的感覺在認識這個世界。他們活在夢裡,也不會按照常理出牌。但是無論如何,這都是孩子成長歷程中跨不過去的一步。此時,孩子 所有的情感和情緒,不管再離譜,再不可思議,都是合理且合法的,都應該得到尊重。父母必須要接受這樣的孩子,而不是嘲笑、冷漠或者粗暴阻攔。
當然,儘管孩子不需要對自己的情感和情緒負責,但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如果孩子做出了破壞性行為,父母就必須介入,通過規則設立以及恰當引導,説明孩子通過其他方式去發洩自己的壞情緒。

研究資料表明,除了少一部分孩子(大概10%)由於天生的氣質類型,會比較難養,脾氣會比較暴躁,40%的孩子其實都屬於易養型,剩餘為中間部分。更多 時候是父母自己脾氣不好,缺乏方法,卻還反過來覺得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期待有差距,不是自己想要的孩子。父母首先沒有接納自己的孩子,乾脆把自己的耳朵對 孩子“關閉”掉,就更加談不上良好溝通。

聽不聽話,先是孩子自己的事兒;立規矩前,先讓孩子知道
孩子3歲之後開始共情,能夠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我的有可能不一樣,這就給了他們理由要去和人溝通。而且,3歲以後,孩子可以聽懂大人的話,也有能力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因此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呵護孩子社會化的最初嘗試。
我們常見這樣一幕:父母帶孩子去商場的時候,孩子就開始要買這個買那個,然後父母就會和孩子上演一幕意志力的抗戰。最後當然是父母贏了,並且對孩子冠之“無理取鬧”。
其實這是可以避免的。父母可以在進商場之前,就和孩子約好:今天你可以買一件東西,咱們說好了,只買一件。如果父母不提前說,孩子可不知道父母的想法只 是:帶我隨便逛下,不打算給我買任何東西。相反,孩子的內心可是充滿了期待呢。最後,父母覺得孩子胡鬧、不乖、不聽話。大人們沒有想到的是,興許孩子還會 覺得父母不好溝通、不好說話。

另外,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們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和機會跟孩子溝通。別看孩子小,一歲以內的孩子就已經有各種情緒了;一歲多的孩子就已經懂得“記仇”;兩三歲的孩子開始“撒謊”,甚至還會有很強的自尊心。所以,要把孩子當成人一樣去看待。溝通的前提,一定是尊重。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孩子現在上小學,但特別不聽話,家長需如何教育?

    你好,孩子才剛剛上小學,應該是還沒有適應學習的生活,可能會顯得調皮不挺會的,家長需要適當的引導孩子的成長,告訴他學校應該多聽老師的話,多學習,不能調皮搗蛋。多和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想法,然後去應付的... [詳細答案]

  • 1回答

    孩子不聽話如何教育?

    父母可能因為孩子“很難搞”而苦惱,其實孩子也不好過。孩子絕非“故意”作對,要知道,孩子容易發怒,不是挫折容忍度太低。孩子無法完成工作感到挫折,表示他在乎,父母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幫助他完成工作、面對挫折... [詳細答案]

  • 6回答

    孩子很不聽話,該如何教育?

    3-6歲的孩子是有是有一段逆反期的,這是你就應該有更多的耐心,不要孩子做了一些錯事就大聲批評甚至打罵,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很不利的,我們要和他們講道理,並積極的鼓勵他們,發現他們的興趣所在,針對性的... [詳細答案]

  • 1回答

    孩子不聽話怎麼教育?

    我們常常發現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大多是由於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犯下一些不同類 型的錯誤,長期下來,造成了孩子不良的行為。例如,一些父母認為孩子小,任性、胡鬧、不 聽從吩咐是一種自然現象,長大就會變... [詳細答案]

  • 4回答

    孩子不聽話怎麼教育

    孩子不聽話就是要慢慢教育的了,所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沒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是什麼大是大非的時候不要動手。如果動了一定要讓他明白哪錯了,下回他就不敢了的。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