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不是你的玩具,想逗就逗著玩兒

對於0〜3歲的孩子來說, 父母是天, 是地, 是安全感的來源, 也是與這個世界建立關聯的可靠橋樑。 孩子全然地信賴成人(尤其是父母), 沒有絲毫的保留。 唯其如此, 一旦成人(尤其是父母)食言, 對孩子來說, 可不僅僅是失信這麼簡單……

無心之過, 讓孩子很受傷

朋友家有個不到3歲的小男孩。 某次, 正巧趕上小男孩感冒。 媽媽在家照顧了孩子兩天。 第三天, 孩子的狀況有所好轉, 加上單位有急事, 媽媽便將孩子交給外公外婆照看, 自己上班去了。

午休時, 媽媽不放心, 打電話回家詢問情況。 聽到孩子依然發燒, 媽媽很著急,

Advertisiment
當即答應馬上回家。 奶奶嘴快, 立刻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孩子。 孩子自然很開心, 滿懷希望地期待媽媽回來。 沒想到外公很淡定, 隨後給媽媽打了個電話, 告訴她孩子的狀況尚好, 如果單位有事忙, 就不用那麼著急回家了。

湊巧的是, 那天單位還真是事情比較多也比較緊急, 於是, 媽媽決定先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再回家。 我的這位朋友算是很懂孩子了, 自然不會忘記叮囑家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然而, 即便如此, 依然發生了令她後悔不迭的事。

那天回到家, 孩子看到媽媽, 一邊喊著“找媽媽”, 一邊以驚恐的眼神看著媽媽, 並躲避媽媽。 當媽媽走向孩子, 試圖抱他時, 孩子驚慌失措地跑開了。 媽媽看孩子不要自己, 想先換好家居服再去安撫孩子。

Advertisiment
誰知, 看到媽媽離開, 孩子更恐慌了, 一邊喊著“要媽媽”, 一邊惶惶然追了過去。 媽媽試圖抱孩子, 孩子又驚恐地逃離。 如此反復多次, 孩子才放下心中隔閡, 接受了媽媽, 趴在媽媽懷裡放聲大哭。

這位朋友已經考慮到孩子可能經受的考驗, 並嘗試做了一些工作, 即便如此, 媽媽的無心之過依然讓孩子很受傷。 若這位朋友不懂孩子, 她可能根本就不會去考慮孩子的感受, 更不會叮囑家人做思想工作, 讓孩子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那麼, 孩子經受的打擊就更為嚴重了。

不是你想逗, 就可以逗孩子

上述事件的發生純屬偶然, 或許不具有普遍意義。 而有意無意逗孩子, 則是常有的事。

成人逗孩子, 通常有兩種類型。 一是嚇唬孩子,

Advertisiment
以觀察孩子的反應取樂。 如:

“快叫阿姨, 不叫阿姨, 這玩具就不給你了。 ”

“不好好吃飯, 媽媽就不回家了。 ”

“表現不好, 明天就把你放幼稚園, 不接回家了。 ”

“快把好吃的給我吃點, 要不我可要全部搶走了。 ”

成人逗孩子的另一種方式是哄騙, 最常見的是為了阻止孩子的某個行為, 胡亂向他許諾, 事後卻不兌現。 如:

“你要好好吃飯, 一會兒我給你買巧克力。 ”

“你不哭了, 我就給你買玩具。 ”

孩子缺乏判斷力, 不辨真假, 常常把成人的話當真。 孩子當真, 或在事後發現被騙, 都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當然, 孩子們之間往往存在比較大的個體差異, 並非每個孩子都如我朋友家的這個小男孩如此敏感。 那些天性粗線條一些的孩子興許很快就忘了這件事,

Advertisiment
不會有如此大的反應。 儘管如此, 無論對哪種類型的孩子, 傷害都是存在的, 有大有小而已。

孩子很生氣, 後果很嚴重

第一種逗弄的方式會讓孩子很生氣, 並對外界產生明顯的不信任感, 進而懼怕與逗弄他的人交往, 甚至孩子會對與其他人交往也失去興趣。 這種不愉悅的體驗會嚴重損害孩子的安全感。 部分孩子在經歷一兩次這樣的事後會懼怕外出, 拒絕與人交往, 甚至見人就躲。 若這種逗弄來自父母等至親的家人, 帶給孩子的傷害便更為嚴重。 你想, 連父母及至親的家人都不可以信賴, 孩子還敢信賴誰呢?

第二種逗弄方式雖然可以暫時安撫孩子, 或者儘快平息衝突, 但當孩子意識到自己被騙之後,

Advertisiment
他一樣會很生氣, 或者不再信任騙他的人, 連帶周圍所有人都不再信任。 當然, 在我們試圖向孩子傳遞規則時, 他一樣會以懷疑的眼光看待, 總想嘗試突破底線也就是他很自然的一種反應了。 除此之外, 孩子還會模仿, 養成撒謊的習慣。

而且, 一個因經常被騙而安全感缺失的孩子往往少了孩子氣, 對孩子本該關注的事物缺乏興趣, 學習興趣淡薄, 關注的重心往往在成人身上。 就算你一再保證承諾的真實性, 他也需要不斷確認, 糾纏其是否可靠。 當孩子糾纏于這些時, 他的發展自然因此受到阻礙。

請珍惜孩子對你的信任

比較而言, 孩子最信任的首先是父母(或其他起主導作用的撫養人)。 因此, 外人哄騙一下孩子, 雖然對他會產生影響,但終歸與父母無可匹敵。對孩子來說,父母可信世界便可信。因此,父母一諾千金,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以及樹立父母的威信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其他人我們無法掌控,但至少,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言行,給孩子一片誠信的天地。哪怕我們的誠信有時候會讓孩子難以接受,也比哄騙他帶來的負面影響要小得多。比如,很多家長在去上班時,若逢孩子哭鬧糾纏,就會哄騙孩子去關注其它事情,在他不經意間溜走。但是,與其因此辜負孩子的信任,不如如實告知孩子真相,讓他明白,爸爸媽媽上班、下班是很自然的一個過程。孩子理解了,自然不哭鬧不糾纏了。他也因此明白,父母說話算話,心裡反而多一份踏實感。

很多朋友可能會說,我們可以控制自己,但是控制不了別人,若有人善意地哄騙逗弄孩子,又該如何面對呢?此時,我們無需擔心逗孩子的朋友是否難堪,而是該與孩子站在同一戰線,與對方鬥智鬥勇,將其轉換成一個遊戲即可。如此,對方不會覺得難堪,自己不會覺得難堪,而孩子也在我們陪他一同面對的過程中學會更多社交的技巧,何樂而不為呢?

守信是我們必須做到的,但這並不表明,我們從此就連那些富有想像力的敘述都要一棍子打死。當我們試圖告知孩子某些真相時,用一個富有想像力的解釋往往可以避免衝突,減少孩子的焦慮情緒,這樣的方式順應了孩子的天性,時不時天馬行空一番又有何妨?

雖然對他會產生影響,但終歸與父母無可匹敵。對孩子來說,父母可信世界便可信。因此,父母一諾千金,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以及樹立父母的威信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其他人我們無法掌控,但至少,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言行,給孩子一片誠信的天地。哪怕我們的誠信有時候會讓孩子難以接受,也比哄騙他帶來的負面影響要小得多。比如,很多家長在去上班時,若逢孩子哭鬧糾纏,就會哄騙孩子去關注其它事情,在他不經意間溜走。但是,與其因此辜負孩子的信任,不如如實告知孩子真相,讓他明白,爸爸媽媽上班、下班是很自然的一個過程。孩子理解了,自然不哭鬧不糾纏了。他也因此明白,父母說話算話,心裡反而多一份踏實感。

很多朋友可能會說,我們可以控制自己,但是控制不了別人,若有人善意地哄騙逗弄孩子,又該如何面對呢?此時,我們無需擔心逗孩子的朋友是否難堪,而是該與孩子站在同一戰線,與對方鬥智鬥勇,將其轉換成一個遊戲即可。如此,對方不會覺得難堪,自己不會覺得難堪,而孩子也在我們陪他一同面對的過程中學會更多社交的技巧,何樂而不為呢?

守信是我們必須做到的,但這並不表明,我們從此就連那些富有想像力的敘述都要一棍子打死。當我們試圖告知孩子某些真相時,用一個富有想像力的解釋往往可以避免衝突,減少孩子的焦慮情緒,這樣的方式順應了孩子的天性,時不時天馬行空一番又有何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