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一顆種子(深度好文)

在生活中, 我們經常比喻孩子是一張白紙

的確, 因為兒童在童年期處於一種創造性特別容易受到暗示的狀態, 成人的人格能夠在這個時期悄悄地潛入兒童之中, 用自己的意志激發兒童的意志, 並使其發生變化, 所以父母的思想和榜樣尤為重要。

但這種比喻又是不完整的, 因為它更多地只強調了外在環境的作用, 卻忽略了孩子內在的主動性。

那麼, 孩子究竟是什麼呢?

在《孩子來自天堂》([美]約翰.格雷著)中有這樣的比喻——孩子更是一顆種子, 來自天堂的獨一無二的種子, 帶著自己獨特的命運, 來到這個世界。

Advertisiment

在種子內部, 已經儲存了其生長和發展所需的養料, 一顆蘋果種子自然會長成一顆蘋果樹, 而不會長成梨樹或橘子樹。

作為父母, 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是認清、尊重他們的天性和規律, 支持他們自然而獨特地成長, 成為最好的自己, 而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我們心目中的理想模樣, 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阻礙。

而且,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命運, 也都有其獨特的問題。 而這些問題和挑戰, 也教會孩子一些重要的生活技能。

比如, 孩子經歷挫折, 才會堅強;經歷排斥, 才會合作;經歷饑餓, 才會珍惜。

我們家長的責任, 不是保護他們免受生活的挑戰, 替他們解決問題, 讓孩子成長過於順利;或者漠不關心, 不提供合適的支持,

Advertisiment
讓孩子成長過於艱難, 而是幫助孩子面對並成功地處理這些問題, 激發內在的力量和才華。

所以, 人的成長, 只有由內而外地成長, 才能實現內外合一, 而懂得愛才為根本。

愛是什麼?

愛分有條件的愛和無條件的愛。

有條件的愛, 是以我為主, 不顧他的感受, 這不叫愛, 叫私。 有條件的愛只關心事, 而不關心人的內心, 以自己頭腦中的標準去要求對方, 滿足自我, 傷害孩子;無條件的愛, 是以他為主體, 並能感受到, 這才叫愛。

無條件的愛讓孩子獲得安全感, 不把孩子當一張白紙, 任由他人來繪畫, 而是當一顆種子, 由自己來成長, 父母只是學會愛, 會提供保護和協助, 會提供成長的土壤就行了。

所以愛不是以父母付出多少為標準,

Advertisiment
而是以孩子接受到多少為尺度, 愛的品質是接納、允許、等待、跟隨。

但長久以來, 孩子和成人之間的關係, 一直是處在一種相互對立的衝突狀態。

如果父母們想要徹底從其中解放出來, 首先成人就要展開一場變革, 放棄自身的固有觀點, 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 放棄驕傲和自滿, 不再把孩子看作是心靈空無一物、脆弱、沒有自理能力、缺乏精神指導, 只需成人盡力填塞, 不斷給予指導的某種東西而已, 而是走進孩子內心世界,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

其實, 這些觀點同樣可以用到配偶、親人、同事、朋友身上。 我也開始明白, 良好的親子關係其實就是良好的人際關係, 良好的人際關係其實就是良好的自我覺察和成長能力!

Advertisiment

前幾天, 孩子換鞋上學時, 求一隻腳穿藍色的運動鞋, 一隻腳穿紅色的板鞋。

我平靜地說:“你覺得這樣挺好玩, 是吧?你自己的事情, 你自己決定, 只是我擔心幼稚園的小朋友和老師們會很奇怪你的穿法。 ”

孩子想了想, 還是要求那種穿法, 而我也做好不干預的準備, 因為我相信孩子是一顆種子, 內心自有成長的力量, 生命的每一次大大小小的事情, 只要是不涉及安全的, 都只有在孩子自己體驗後, 才會轉化為他自己的思想, 逐步走向成熟, 而別人的干涉和包辦只能是隔靴搔癢, 甚至導致他的叛逆。

於是我只是提醒他:“你可以現在帶上完整的運動鞋或板鞋, 到了幼稚園, 如果你覺得不舒服, 可以馬上換的。 ”他想了想, 帶上另一隻藍色的運動鞋,

Advertisiment
就一隻腳穿藍色的運動鞋, 一隻腳穿紅色的板鞋出門了。

可到了車上, 他就主動提出把那只紅色的板鞋也換成藍色的運動鞋了, 這樣, 他還是“回歸正常”地穿了一雙藍色的運動鞋。

然後他說:“爸爸, 我今天多調皮搗亂哈。 ”

我說:“你沒有搗亂呀, 你只是有些創意。 其實市場上有這種不同顏色的一雙鞋賣的, 但細看的話, 它們在花紋、圖案上還是有相同的地方, 這樣才在不同中顯得協調。 ”孩子很吃驚的樣子。

我又說:“如果以後我看見這種鞋了, 你又能穿, 我就給你買一雙。 ”孩子挺高興。

其實, 家裡發生好幾件類似的事情了。

比如大熱天, 孩子卻要求穿一件加絨的運動衣, 扮成蝙蝠俠;出門時, 要求腳穿一雙鞋, 手上也要穿一雙鞋, 然後象猴子一樣在地上走路,還學原始人慢慢站起來走……

當時,我和孩子他媽都採用了類似的處理方式,在信任和引導的氛圍中,孩子嘗試了新奇,玩得開心之後,很快地主動回歸正常,而我們也看見了他的想像和創造能力,更堅信一點,孩子就是一顆有自我成長力量的種子,讓孩子明白道理,而不是強迫他去做,無論任何教育行為,如果它要行之有效的話,就只能是幫助生命充分發展。

在卡里爾紀伯倫所著的《先知》第四章《論孩子》(冰心譯)中曾這樣說道: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蔽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象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間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遙遠的射了出來。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了那靜止的弓。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是否應該跟著他的後面,而不是跑到他的前面去。

我們是否應該抑制“我知道”、“我懂”、“我經驗過”、“我知道什麼對你最好”的思想念頭,安靜地跟在小孩子的後面呢?

然後當你觀察到他實在需要你的説明,或者他十分需要你説明時,再走過去,幫他一把......

還有,請記得,在心靈層面,我們和我們的小孩齊等,我們應該和孩子一起成長。

然後象猴子一樣在地上走路,還學原始人慢慢站起來走……

當時,我和孩子他媽都採用了類似的處理方式,在信任和引導的氛圍中,孩子嘗試了新奇,玩得開心之後,很快地主動回歸正常,而我們也看見了他的想像和創造能力,更堅信一點,孩子就是一顆有自我成長力量的種子,讓孩子明白道理,而不是強迫他去做,無論任何教育行為,如果它要行之有效的話,就只能是幫助生命充分發展。

在卡里爾紀伯倫所著的《先知》第四章《論孩子》(冰心譯)中曾這樣說道: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蔽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象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間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遙遠的射了出來。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了那靜止的弓。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是否應該跟著他的後面,而不是跑到他的前面去。

我們是否應該抑制“我知道”、“我懂”、“我經驗過”、“我知道什麼對你最好”的思想念頭,安靜地跟在小孩子的後面呢?

然後當你觀察到他實在需要你的説明,或者他十分需要你説明時,再走過去,幫他一把......

還有,請記得,在心靈層面,我們和我們的小孩齊等,我們應該和孩子一起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