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戀物”?父母發自內心的愛才是“特效藥”!

生活中, 不少寶寶總是特別迷戀某件物品, 比方說一塊小手帕, 或者是一件玩具, 有的寶寶甚至到了寸步不離的程度, 下面就是小編身邊發生的真實案例:

西西媽媽兩歲的西西最近喜歡一件東西都到了癡迷的程度——一個綠色的小漁網。 在家時, 小漁網不是被西西抓在手上, 也必須在她的視線範圍之內。 出門時, 小漁網是必帶物品。

最令媽媽感到不解的是, 有時候睡到半夜, 西西會突然坐起來找漁網, 只要將漁網遞到她的手上, 她倒頭又睡著了。 由於長時間的抓握, 漁網的鐵手柄變成了黑色, 媽媽擔心有損健康,

Advertisiment
偷偷將小漁網扔掉, 西西哭鬧了很長時間。

妞妞媽媽

妞妞已經上幼稚園中班了, 可是她仍然不能放下她的維尼小熊玩具, 每天上學都要帶著它, 即便是寫字、做手工的時候, 她也要將小熊放在桌子上。 如果有其他的小朋友碰了她的玩具, 妞妞就會對人家怒目相向。 有一次, 一個調皮的小朋友將小熊藏了起來, 妞妞大哭不止, 直到幾個老師合力將其找到, 妞妞才停止哭泣。

面對孩子的這些行為, 很多家長腦中自然會冒出一個詞——“戀物癖”。 事實上, 孩子的這些行為都屬於“戀物行為”, 這與“戀物癖”有很大的區別:戀物行為是指孩子對某種特定物品的依戀, 一旦離開它, 容易哭鬧、焦躁不安;“戀物癖”則是變態心理學中的一個專業術語,
Advertisiment
患者通過撫弄、嗅、咬或玩弄某物來獲取性快感。 正常的“戀物”不是病, 家長無須過分擔心。

在兒童的世界裡, 為什麼會有戀物行為呢?

環境的突然變化

不少父母很早就開始訓練寶寶在兒童房單獨入睡, 以此來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另外, 家長越來越重視早期教育, 在孩子兩歲時就將孩子送到各種各樣的興趣班進行學習, 卻忽略了與孩子之間的親子互動。 初入新的環境會使孩子出現各種偏異行為, 戀物就是其中一種, 孩子會設法通過各種感官來安撫自身的情緒需要。

缺失安全感

父母忙於工作, 現在家庭中的孩子多是由全職保姆或者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大, 傳統觀念的老人往往只關注孩子的生理發展,

Advertisiment
而不懂得如何滿足孩子的心理發展需要。 經常與父母分離、由動畫片陪伴的孩子往往會缺乏安全感, 把原本對親人的依戀轉移到對物品的依戀上。 有專家認為:當孩子在需要媽媽而得不到滿足時, 把某些物品作為媽媽的象徵, 從中獲得情感的安慰。

身體接觸需要

親子依戀是嬰幼兒時期很重要的心理需求。 它的表現之一, 就是對皮膚和身體接觸的需要。 所謂“皮膚饑渴”, 就是說, 人存在著身體接觸的需要, 尤其是在嬰幼兒階段更為強烈, 在舒適的身體接觸中, 孩子會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放鬆。 所以, 孩子會“戀”上被子、枕頭、小熊布偶這些物品。

“戀物”本身不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消極影響, 而“戀物”的源頭——安全感的缺失才是家長必須時刻關注的。

Advertisiment
寶寶出現“戀物”情結, 小編推薦三大妙招, 希望能給困惑中的父母提供一些幫助。

1無條件地擁抱你的孩子

平時多擁抱孩子, 多拍撫孩子的背部和頭頂, 以解其“皮膚饑餓”。 爸爸媽媽要注意了, 擁抱和拍撫不是獎賞, 不要等孩子畫了一幅好畫或彈出一首鋼琴曲時再去擁抱他。 擁抱應該是日常的、無條件的, 就算孩子做錯了事感到不安, 也要擁抱他。 經常性地擁抱會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我在你身邊;我愛你;別怕, 有我呢;失敗了不要緊;你很安全……經常與父母擁抱的孩子, 絕不會將小包被或玩具熊當做他的“精神保險帶”。

2鼓勵比懲罰更有效

父母需要耐心地處理孩子的“堅持”。 有些父母會採取一些過激的方式:如將孩子依戀的玩具扔掉,

Advertisiment
或是逼迫孩子必須做出改變。 這些方式會給予孩子太大的壓力, 反而會令其養成其它的壞習慣。 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 他們的心理和行為極易受到同齡人的影響, 所以, 父母要多給孩子創造與同齡夥伴接觸、玩耍和交流的機會。 當他發現夥伴沒有戀物行為時, 他會自然地改正自己的行為。 父母還可協助孩子發展多方面的興趣, 鼓勵他勇於探索, 尋找更美好、更有趣的事物, 這對戒除戀物行為也很有幫助。

3養成睡前良好習慣

就算讓孩子單獨睡兒童房, 家長也要進行睡前安撫工作。 孩子都會在本能上畏懼噩夢和黑暗, 所以硬性將孩子與父母分開, 對於孩子來講是一件很難接受的事。 很多孩子就是在入睡前的害怕不安中染上“戀物行為”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獨睡前陪伴孩子,唱一首催眠曲或讀一兩個美妙的童話故事,開亮一盞小燈,等孩子睡著再離開,就比較容易使其對包被、玩具之類的物體“脫癮”。

愛要大聲說出來

父母切記不要吝嗇對孩子的鼓勵和讚美,“你做得真好”、“無論怎麼樣我們都愛你”,這些話語傳遞的是:我在乎你,你是最重要的,因此可以讓孩子的內心產生對自我價值的認同和無比堅實的安全感。

父母發自內心對孩子的愛,才是根治孩子“戀物行為”的特效藥。

很多孩子就是在入睡前的害怕不安中染上“戀物行為”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獨睡前陪伴孩子,唱一首催眠曲或讀一兩個美妙的童話故事,開亮一盞小燈,等孩子睡著再離開,就比較容易使其對包被、玩具之類的物體“脫癮”。

愛要大聲說出來

父母切記不要吝嗇對孩子的鼓勵和讚美,“你做得真好”、“無論怎麼樣我們都愛你”,這些話語傳遞的是:我在乎你,你是最重要的,因此可以讓孩子的內心產生對自我價值的認同和無比堅實的安全感。

父母發自內心對孩子的愛,才是根治孩子“戀物行為”的特效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