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7個行為的背後潛藏著什麼心理

孩子會表現出一些奇怪的行為習慣, 讀懂這些行為習慣背後的心理活動, 有助於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那麼, 孩子7個行為的背後潛藏著什麼心理呢?

行為一 摸生☆禁☆殖☆禁☆器

2歲多時, 豪豪開始時不時地玩弄自己的生☆禁☆殖☆禁☆器, 從小帶大他的爺爺奶奶認為, 男孩子嘛, 都是這樣, 長大自然就好了。 有時爺爺甚至還以此當眾逗樂。 3歲多上幼稚園後, 老師漸漸地發現了他的問題, 這才引起父母的重視, 但似乎已經來不及了, 耐心說服、批評教育、甚至巴掌“伺侯”, 軟的硬的都用過了, 豪豪卻只不過將原來的公開行為轉為地下。

Advertisiment
白天躲在沒人的地方玩, 晚上入睡前或早晨醒來後躲在被窩裡玩。 更糟糕的是爺爺此時仍不以為然, 有時父母教育豪豪, 爺爺還充當其保護傘。

兒童心理分析:

孩子成長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外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過程, 所以, 孩子對性的探索是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一部分。 理論上講, 七八個月時, 豪豪的小手就應該偶爾摸到過自己的生☆禁☆殖☆禁☆器, 不過這時, 如同摸到眼睛、耳朵一樣, 他完全是無意識的探索。 慢慢的這種探索開始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增多, 但仍然不受性☆禁☆欲和性幻想的驅使;他們只產生感官上的愉悅反應, 而不會引起各種複雜的情感反應。

不過, 探索精神再值得嘉獎, 我們還是有責任引導孩子選擇恰當的方式。

Advertisiment
尤其是如果孩子玩生☆禁☆殖☆禁☆器已經影響到日常活動, 就不再是小事一樁了, 家長有必要採取恰當的方式儘早糾正。

行為二 執拗

在現實生活中, 家長們大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可愛順從的小寶寶逐漸變得執拗起來, 不太聽話了;有時你讓他向東, 他偏向西, 帶有一種故意性。 基於此, 家長們採取了打、罰、哄、物質引誘等方法, 但效果也只體現在一時一事,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出現了副作用。 那麼運用哪種行為規範、採取何種溝通方式, 才能處理好此類問題呢?對此需要認識以下幾點:

兒童心理分析:

我們知道意識是由物質決定的, 人的意識就是人腦對特定物質生活環境的反映。 孩子從嬰兒到幼兒, 大腦開始有一個大的運動過程,

Advertisiment
換言之, 孩子開始用自己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去看待世界,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童心、童趣。 成人認為孩子執拗, 相反, 在孩子眼中家長倒有可能是執拗的, 這關鍵是個理解、溝通、引導的問題。 家長和孩子需以平等的地位相處, 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 循序漸進地使其明是非、知曲直。

舉例來說, 讓一個4歲的孩子寫字一定要非常漂亮, 他一定擔心寫不好, 因為他不具備這種能力, 因此會拒絕, 繼而遭到家長的打罵, 甚至懲罰, 他就會以他的執拗來表示反抗。 通過這個例子, 應該瞭解, 孩子的熱拗、違抗, 只是一種表面現象, 在它的後面藏著擔心、害羞、缺乏自信、害怕挫折等等。 因此, 當孩子執拗不聽話時, 你應認清原因,

Advertisiment
注意溝通, 正確引導。 要克制自己的情緒, 不能隨便發火、懲罰孩子, 更不要打罵孩子, 因為這種沒耐心的專制的做法只會令孩子更加反感, 成人的束縛、壓制, 會使孩子覺得難為情, 受到威脅, 他們就會更執拗。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 當成人與子女間以民主方式進行交往, 可以互提意見時, 對孩子的獨立性的培養大有好處, 在管束壓抑的氣氛中, 是很難培養出創造性人才的。

行為三 發脾氣

孩子由此感到, 只要我發脾氣, 在人前大鬧, 父母就會滿足我的願望。 於是, 每當孩子有新的願望, 父母不答應, 孩子就大發脾氣, 最後家長不得不屈從。 久而久之, 孩子越來越得寸進尺, 脾氣也越來越大, 人也變得越未越任性、粗暴。

另一方面,

Advertisiment
到了會走路的時候, 孩子的“什麼都想自己來做”的意欲便開始萌發出來了。 例如, 吃飯時想自己吃, 可因為還不會用調羹, 撒掉的比吃進去的還多, 結果會變成用手抓著吃了。 不過, 為了培養孩子的自發性, 即便是這樣也不要去阻止他。

開始表現出自發性的孩子, 常常想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而且一旦做不好的話就大發脾氣, 不是哇哇叫喚, 就是倒在地上打滾, 或者是亂扔東西。

對於媽媽來說, 這是一個很傷腦筋的時期, 於是, 當孩子想自己一個人做什麼時, 媽媽很可能就不由分說地訓斥道:“不行。 ”

但是, 孩子的這種自己來做的願望正是意欲在成長的表現。 因此, 媽媽要瞭解1歲左右的孩子就是這個樣子, 在孩子想自己做的時候就讓他試著做一做。 並且,當孩子因達不到自己的想像而又吵又鬧時,大人要若無其事地應付過去。

愛發脾氣是孩子在1歲前後出現的現象,一旦不如意,便大聲哭鬧、跺腳、打滾。這種“動肝火”不一定是對著別人,有時候還會沖著自己。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應不聲不響地把他抱起來,或者是平靜地注視著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靜下來。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這種脾氣暴躁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媽媽爸爸們需要瞭解這一點。不要覺得孩子這是“變壞了”,去責怪、訓斥他。

行為四 偷竊

不少孩子都有過順手牽羊,偷拿東西的行為。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採取的措施常常是非打既罵,而收效卻甚微。其實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反應過度和“姑息養奸”都是不可取的。那麼到底該如何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壞毛病呢?

兒童心理分析:

由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偷東西的原因各有不同,所以教導方法也要因人而異。

幼稚園的孩子拿東西很可能是因為他不知道,也沒有意識到這些東西要花錢來買,不懂得不付錢,不打招呼就隨便拿東西是錯誤的。他們還沒有分清楚 “自己的”與“非自己的”的概念,道德的概念還沒有完全形成,只是原始意義的“戀物”而已,所以當家長發現他偷拿東西的時候,不要給予過多的責怪。此時的拿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偷”。但是大人應該通過這件事設法讓他意識到偷竊是錯誤的。告訴他:“如果你沒有經過同意或沒有付錢就把東西拿走,就會給別人造成損害,別人會很傷心。”

如果孩子從超市悄悄帶出了糖果,父母要帶著孩子把糖果還回去。如果他已經把糖果吃了,一定要把孩子帶到超市,讓他向店主道歉,並替他還錢。再次帶他去超市時,就要多注意他的行為,看看他是否又將喜愛的東西放進了自己的口袋。在付款時,對他說:“每一件東西都有價錢,媽媽只有把錢給收款的阿姨,才能拿走,這些東西才能屬於我們。”讓寶寶注意到你付款的細節。也可以讓寶寶拿一件小東西,在銷售點前,讓寶寶自己付款,加深寶寶買東西要付款的印象。小孩子對於父母囑咐的事情常常一轉臉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下次他們可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這時,家長的吼叫、責駡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家長必須反復和寶寶講道理,讓他明白這種事情的危害性,他才會逐漸改進。如果寶寶的表現良好,家長則可以在房間裡為他貼上一枚小星星以示表揚和鼓勵。

行為五 恐懼

很多父母難以忘記孩子恐懼的表情,他們經常害怕的說:“那聲音太響了”“夢裡的怪獸”“危險到處都有”“分離”“沒嘗試過,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兒童心理分析:

也許嬰兒經歷的第一次恐懼是由巨大的雜訊和強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這種恐懼通常出現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因為孩子在出生後失去了母體帶來的安全感。第一年裡,他們剛開始認識外界環境。因此,任何他們不熟悉的刺激、光線、聲音都會使之產生恐懼感。顯然,嬰兒是逐步適應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歲之間,孩子會害怕動物。父母適當地控制局面能為孩子提供幫助。要讓他們瞭解,有些動物很危險,而有些動物卻很有善。幫助孩子熟悉動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給他們看圖片,為他們買動物造型的玩具,給他們講關於小動物的故事,和他們一起查閱展現動物生活形態的資料。父母永遠不能強迫孩子接近他們害怕的動物,這樣只會使他們身心不快,並使他們的恐懼心理變成恐怖心理。

孩子常常會對暴雨、閃電和響雷感到恐懼。在自然環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險。應該告訴孩子如何保護自己。但是,要注意不能讓孩子的恐懼感變成一種持久的不快。此外,兒童對黑暗的恐懼也很常見。不要忘記,孩子到6歲時往往還不能區分虛幻和現實。如果孩子夜間醒來,應該關著燈哄他入睡。不要讓他們感到恐懼總是伴隨著黑暗。推薦:讓恐懼遠離寶寶的世界

行為六 害羞

讓媽媽頭疼的是每次家裡有生人來,女兒點點總是顯現出六神無主的樣子;那麼小的人兒,顯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好靜不好動,每次到朋友家裡串門,她會一路吵著“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釘在地上一樣就是不進人家的家門。

兒童心理分析:

由於孩子的天生氣質決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屬於內向型的孩子,比較不愛動,膽小害羞,而且適應性差,對於新事物或陌生人,經常採取拒絕的方式,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比較容易顯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於家庭的教養方式有問題。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對孩子缺乏耐心;對孩子要求過高、管教過嚴;對孩子指責、約束過多等。有的家庭是爺爺奶奶帶孩子,他們總是陪伴孩子玩,為了安全起見,不讓孩子與外界接觸,使得孩子缺乏與他人交往的機會,變得膽小、害羞、依賴性強。還有的父母經常採用懲罰、體罰、恐嚇等方法教育孩子,對於一些敏感、情緒不穩定的孩子來說,會使孩子的神經長期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變得膽小、孤僻。

作為家長平時要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瞭解他們的氣質,並運用正確的教養方法引導孩子,孩子就會變得活潑大方、開朗樂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獨生的兒童由於環境的特殊性,容易產生纏人、磨人的壞習慣。比如:吵著要你幫他找玩具,幫他找出來了,玩了不一會兒,他又丟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絨線當球踢;你寫東西他也要寫,給了紙、筆還不幹,又要搶你手中的筆等等,很容易讓家長惱火。

兒童心理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現。我們可以從嬰兒的行為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嬰兒啼哭,不光光是因為肚子餓的原故,有時看到大人從他身邊走過來卻不抱他,也會哇哇哭起來,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趕快抱他。這是一種感情需要。兒童纏人也出於同樣的道理,問你要東西、跟你搗亂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這種心理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當有人陪、有事幹的時候是不會磨人的,當他東張西望不只做什麼的時候,就會來找你的麻煩了。

2.是一種心理依賴。有個性、活動能力強、會玩的孩子較少磨人。相反,過於嬌生慣養,樣樣都由父母安排停當,會使孩子養成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的習慣。這種依賴性反映在情緒上,就是圍著父母胡攪蠻纏,甚至被父母罵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穩了。這種情況正是兒童行為不獨立、內心情緒不安定而採取的一種發洩。挨駡挨打反而轉移了焦慮,被動地穩定了情緒。這就是許多家長常說的"孩子是賤骨頭,好說歹說不行,罵一頓到舒服了。同時越是自卑的兒童越容易纏磨大人。

3.家庭成員的態度不一。請注意孩子專找寵愛他的人纏,也專找態度曖昧、容易妥協的人纏,因為經驗證明,他們總是在責駡之後滿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況分別對待。

要從根本上糾正還取決於對兒童個性的培養。纏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緒不定,改變這種個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過分保護孩子,而應培養孩子自立能力,多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選擇。這樣孩子反而對自己的行為會作出負責的選擇,再不會整天磨著你幫他幹這幹那,也不會不知深淺地提出無理要求。

並且,當孩子因達不到自己的想像而又吵又鬧時,大人要若無其事地應付過去。

愛發脾氣是孩子在1歲前後出現的現象,一旦不如意,便大聲哭鬧、跺腳、打滾。這種“動肝火”不一定是對著別人,有時候還會沖著自己。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應不聲不響地把他抱起來,或者是平靜地注視著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靜下來。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這種脾氣暴躁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媽媽爸爸們需要瞭解這一點。不要覺得孩子這是“變壞了”,去責怪、訓斥他。

行為四 偷竊

不少孩子都有過順手牽羊,偷拿東西的行為。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採取的措施常常是非打既罵,而收效卻甚微。其實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反應過度和“姑息養奸”都是不可取的。那麼到底該如何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壞毛病呢?

兒童心理分析:

由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偷東西的原因各有不同,所以教導方法也要因人而異。

幼稚園的孩子拿東西很可能是因為他不知道,也沒有意識到這些東西要花錢來買,不懂得不付錢,不打招呼就隨便拿東西是錯誤的。他們還沒有分清楚 “自己的”與“非自己的”的概念,道德的概念還沒有完全形成,只是原始意義的“戀物”而已,所以當家長發現他偷拿東西的時候,不要給予過多的責怪。此時的拿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偷”。但是大人應該通過這件事設法讓他意識到偷竊是錯誤的。告訴他:“如果你沒有經過同意或沒有付錢就把東西拿走,就會給別人造成損害,別人會很傷心。”

如果孩子從超市悄悄帶出了糖果,父母要帶著孩子把糖果還回去。如果他已經把糖果吃了,一定要把孩子帶到超市,讓他向店主道歉,並替他還錢。再次帶他去超市時,就要多注意他的行為,看看他是否又將喜愛的東西放進了自己的口袋。在付款時,對他說:“每一件東西都有價錢,媽媽只有把錢給收款的阿姨,才能拿走,這些東西才能屬於我們。”讓寶寶注意到你付款的細節。也可以讓寶寶拿一件小東西,在銷售點前,讓寶寶自己付款,加深寶寶買東西要付款的印象。小孩子對於父母囑咐的事情常常一轉臉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下次他們可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這時,家長的吼叫、責駡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家長必須反復和寶寶講道理,讓他明白這種事情的危害性,他才會逐漸改進。如果寶寶的表現良好,家長則可以在房間裡為他貼上一枚小星星以示表揚和鼓勵。

行為五 恐懼

很多父母難以忘記孩子恐懼的表情,他們經常害怕的說:“那聲音太響了”“夢裡的怪獸”“危險到處都有”“分離”“沒嘗試過,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兒童心理分析:

也許嬰兒經歷的第一次恐懼是由巨大的雜訊和強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這種恐懼通常出現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因為孩子在出生後失去了母體帶來的安全感。第一年裡,他們剛開始認識外界環境。因此,任何他們不熟悉的刺激、光線、聲音都會使之產生恐懼感。顯然,嬰兒是逐步適應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歲之間,孩子會害怕動物。父母適當地控制局面能為孩子提供幫助。要讓他們瞭解,有些動物很危險,而有些動物卻很有善。幫助孩子熟悉動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給他們看圖片,為他們買動物造型的玩具,給他們講關於小動物的故事,和他們一起查閱展現動物生活形態的資料。父母永遠不能強迫孩子接近他們害怕的動物,這樣只會使他們身心不快,並使他們的恐懼心理變成恐怖心理。

孩子常常會對暴雨、閃電和響雷感到恐懼。在自然環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險。應該告訴孩子如何保護自己。但是,要注意不能讓孩子的恐懼感變成一種持久的不快。此外,兒童對黑暗的恐懼也很常見。不要忘記,孩子到6歲時往往還不能區分虛幻和現實。如果孩子夜間醒來,應該關著燈哄他入睡。不要讓他們感到恐懼總是伴隨著黑暗。推薦:讓恐懼遠離寶寶的世界

行為六 害羞

讓媽媽頭疼的是每次家裡有生人來,女兒點點總是顯現出六神無主的樣子;那麼小的人兒,顯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好靜不好動,每次到朋友家裡串門,她會一路吵著“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釘在地上一樣就是不進人家的家門。

兒童心理分析:

由於孩子的天生氣質決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屬於內向型的孩子,比較不愛動,膽小害羞,而且適應性差,對於新事物或陌生人,經常採取拒絕的方式,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比較容易顯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於家庭的教養方式有問題。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對孩子缺乏耐心;對孩子要求過高、管教過嚴;對孩子指責、約束過多等。有的家庭是爺爺奶奶帶孩子,他們總是陪伴孩子玩,為了安全起見,不讓孩子與外界接觸,使得孩子缺乏與他人交往的機會,變得膽小、害羞、依賴性強。還有的父母經常採用懲罰、體罰、恐嚇等方法教育孩子,對於一些敏感、情緒不穩定的孩子來說,會使孩子的神經長期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變得膽小、孤僻。

作為家長平時要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瞭解他們的氣質,並運用正確的教養方法引導孩子,孩子就會變得活潑大方、開朗樂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獨生的兒童由於環境的特殊性,容易產生纏人、磨人的壞習慣。比如:吵著要你幫他找玩具,幫他找出來了,玩了不一會兒,他又丟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絨線當球踢;你寫東西他也要寫,給了紙、筆還不幹,又要搶你手中的筆等等,很容易讓家長惱火。

兒童心理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現。我們可以從嬰兒的行為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嬰兒啼哭,不光光是因為肚子餓的原故,有時看到大人從他身邊走過來卻不抱他,也會哇哇哭起來,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趕快抱他。這是一種感情需要。兒童纏人也出於同樣的道理,問你要東西、跟你搗亂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這種心理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當有人陪、有事幹的時候是不會磨人的,當他東張西望不只做什麼的時候,就會來找你的麻煩了。

2.是一種心理依賴。有個性、活動能力強、會玩的孩子較少磨人。相反,過於嬌生慣養,樣樣都由父母安排停當,會使孩子養成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的習慣。這種依賴性反映在情緒上,就是圍著父母胡攪蠻纏,甚至被父母罵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穩了。這種情況正是兒童行為不獨立、內心情緒不安定而採取的一種發洩。挨駡挨打反而轉移了焦慮,被動地穩定了情緒。這就是許多家長常說的"孩子是賤骨頭,好說歹說不行,罵一頓到舒服了。同時越是自卑的兒童越容易纏磨大人。

3.家庭成員的態度不一。請注意孩子專找寵愛他的人纏,也專找態度曖昧、容易妥協的人纏,因為經驗證明,他們總是在責駡之後滿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況分別對待。

要從根本上糾正還取決於對兒童個性的培養。纏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緒不定,改變這種個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過分保護孩子,而應培養孩子自立能力,多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選擇。這樣孩子反而對自己的行為會作出負責的選擇,再不會整天磨著你幫他幹這幹那,也不會不知深淺地提出無理要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