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孕期產後N種常見感染

不論是孕期或產後, 感染的問題都是不容被輕忽, 因此, 瞭解常見的感染種類, 好發時間, 以提高警覺, 保障自己與胎兒的健康。 懷孕期間, 由於解剖結構、生理系統及免疫系統的變化, 故易造成孕婦感染及胎兒一併潛在感染之風險。
本文就孕期和產後階段, 比較容易出現的感染問題、感染原因及其治療方式, 還有對胎兒影響的各方面資訊, 提出簡要的說明。
Part I孕期中常見的感染
1、黴菌感染
好發時間:臨床上發生疾病或是帶原者的風險, 最高峰是發生在懷孕後期。
感染來源:白色念珠菌所引致的女☆禁☆陰及陰☆禁☆道發炎,
Advertisiment
在門診中排名第三位常見疾病, 次於非特異陰☆禁☆道發炎。 在懷孕期間, 算是一個挺麻煩的症狀與疾病。 主要是因為懷孕期間, 身體內的女性素濃度會升高, 進而加速陰☆禁☆道壁肝醣堆積, 容易造成白色念珠菌的滋生。
臨床表徵:嚴重的會陰部搔癢。
治療方式:陰☆禁☆道塞劑Mycostatin(Nystatin), 每天使用1~2次, 連續7~14天, 約80%的患者可成功治療。 對胎兒的影響:子宮內感染黴菌的臨床報告非常少見, 通常都來自於陰☆禁☆道上升性的感染。 預防措施建議是如果出現臨床症狀, 應該盡速就醫檢查及治療。
2、寄生蟲感染
好發時間:在各個懷孕期的感染發生機率分別如下:初期為14%, 中期為29%, 後期最高為59%。 感染來源:包含陰☆禁☆道鞭毛蟲、毒漿蟲等感染,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Advertisiment
毒漿蟲感染。 毒漿蟲是一種溫血動物身上所帶的原蟲, 貓是確定的宿主。
臨床表徵:一般而言, 人類感染毒漿蟲通常是沒有症狀。 而先天性的毒漿蟲感染在美國的預估發生率是0.1%。 如果臨床上出現以下四個症狀, 就應該要懷疑是否感染毒漿蟲:1.脈絡膜視網膜發炎;2.水腦症或是小腦症;3.心智發育遲緩;4.大腦內出現鈣化。 當然這些現象也可能出現在其它病毒感染的患者身上, 所以也必須詳細做鑒別診斷, 如:巨細胞病毒感染。 至於在懷孕期間的毒漿蟲感染, 其中80~90%是沒有症狀出現的。 其餘的10?20%患者通常會出現輕微的淋巴結腫大, 大部分是在後頸部的淋巴結附近。
治療方式:在寄生蟲感染的治療方面, 切忌投與全身性的化學藥物治療。
Advertisiment
建議使用操作簡單、局部非吸收的藥物治療為主。
對胎兒的影響:雖然說在懷孕後期的感染率是最高的, 但是感染的89%是無症狀, 而其它的11%通常是輕微症狀。 相反的, 在懷孕初期的感染機率是最低, 可是其發生之併發症卻是最嚴重的, 感染患者中的四分之三會出現如死胎、周產期死亡等嚴重後果。
3、泌尿道感染
好發時間:在懷孕期間的菌尿症發生率約為4?6%。 如果菌尿症未接受完整治療, 其中的25?35%會發生急性腎盂腎炎的症狀, 尤其是特別容易出現在懷孕後期。 如果可以早期診斷, 早期治療, 可以避免這一個嚴重問題的出現。
感染來源:以膀胱炎為例, 殘尿的滯留、產程中導尿時引入的細菌, 加上生產時膀胱受創傷,
Advertisiment
都是形成膀胱炎的原因。 臨床表徵:疼痛、頻尿、尿急、排尿困難、膀胱壓痛、小便有膿和血。
治療方式:發生疑似症狀時, 一旦確立為膀胱炎, 應鼓勵多攝取液體, 以幫助沖洗泌尿道, 同時鼓勵產婦多下床活動, 以排除懷孕時殘留於體內多餘的液體量。 在抗生素治療方面, 醫師會選擇對哺喂母乳比較沒有影響的藥物, 所以通常是可以繼續哺喂母乳。
4、肺炎
好發時間:可以發生在懷孕期間的任何一個階段。
感染來源:造成感染的細菌通常是肺炎雙球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 在非產科因素造成的孕婦死亡部分, 心臟疾病占第一位, 而肺炎占第二位。
臨床表徵:常會有鼻塞、流鼻水、打噴嚏、咳嗽等症狀。
治療方式:有效地抗生素治療可以減少流產的機會。
Advertisiment

對胎兒的影響:懷孕期間出現的肺炎, 會嚴重影響孕婦及胎兒臨床狀況, 尤其是胎兒須注意腦部發育。
5、羊膜腔發炎
好發時間:可以發生在懷孕期間的任何一個階段, 主要還是要觀察孕婦是否出現高燒不退的現象為主要依據。
感染來源:通常是黴菌屬, 或是披衣菌等。 病理上, 感染性的浸潤發生率約為11~16%, 但是臨床上可以發現出現羊膜發炎現象的機會, 卻遠小於這一個機率。 這部分可解釋的是, 因為真正可在羊水細菌培養中發現的細菌的感染個案數, 遠多過臨床上認定為真正是羊膜腔發炎現象的個案數。
治療方式:採取抗生素治療為主, 治療過程中, 要特別注意到對盤尼西林有抗藥性的細菌, 如果臨床上治療效果不彰時, 要多方考慮抗生素的使用藥物方向。
對胎兒的影響:都來自於感染症狀,這時必須要依據小兒科的專業來決定檢查及治療方向。
Part II產後常見的感染
1、子宮內膜炎
好發時間:主要發生在產後的2星期左右。
感染來源:剖腹生產、過長的產程及破水時間、生產過程中的傷害、產婦貧血和較低的社會經濟階層產婦,為五個主要發生因素。子宮內膜炎是產褥期最常見的發燒原因。其發生率約為3.8%。可以是因為先前的羊膜腔發炎所引致的結果,而後續可引發子宮肌肉層炎症、輸卵管炎症、骨盆腔膿瘍等。
治療方式:仍是以抗生素治療為主,治療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到對盤尼西林有抗藥性的細菌,如臨床治療效果不彰時,則需要多方考慮抗生素的使用藥物方向。
2、剖腹生產後的傷口發炎
好發時間:主要發生在剖腹生產手術後的1~2星期間。
感染來源:由於剖腹產的傷口比自然產大,出血量也隨之增加;一般而言,平均增加100~1,000c.c.出血量,有時還會更多。只要開刀時間愈久,出血量愈多,傷口感染的機會就會增加,這是自然生產較少發生的併發症。剖腹產手術後,傷口癒合時間比自然生產更久,此外子宮上留下一道傷口疤痕,這一傷口,在下次的妊娠過程中,有可能造成傷口裂痕或子宮破裂,而且一旦發生,產婦及胎兒之死亡率很高。為避免這種悲劇,除了需要一段時間讓傷口恢復,對於傷口的消毒、使用的縫線,及手術技術的講究,都是防止子宮破裂的方法。
治療方式:視傷口狀況,如果傷口發炎處較小,可以考慮使用口服抗生素治療。如果傷口發炎處較大,則必須考慮口服抗生素外,要施行傷口擴創手術,勤換藥,及後續的傷口重新縫合手術治療。
3、乳腺炎
好發時間:通常是產後第10~14天。
感染來源:乳腺炎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致病菌通常來自嬰兒的口、鼻,然後駐居在母親的乳☆禁☆頭及乳暈處。當乳☆禁☆頭有病變或裂隙時,致病菌就會上行至泌乳系統,造成乳汁的滯留,形成細菌生長的媒介物。真正的乳腺炎,與乳管阻塞而致的乳☆禁☆房局部發炎是不同的;前者是由細菌造成的感染,需加治療以控制病情,後者是良性症狀,只要施予乳☆禁☆房按摩,及勤加餵食即可改善。病理上,乳腺炎尤以初產婦多見,主要發病原理是產後身體抵抗力下降,易使病菌侵入、生長、繁殖。
臨床表徵:患者多以乳☆禁☆房脹痛開始,接著在乳☆禁☆房的外上四分之一處出現有明顯壓痛的腫塊。乳☆禁☆房顯著腫脹、疼痛、皮膚漸紅、局部皮膚溫度升高。若治療不及,可出現高熱、寒顫、脈博加快、同側淋巴結腫大、白血球增高等症狀。
治療方式:一般給予治療包括臥床休息、熱敷、水分攝取及抗生素治療。通常乳☆禁☆房的奶水被吸出來後,輸乳管阻塞或乳腺炎會在一天內改善。如果症狀非常嚴重,已有明顯的發燒,疲憊症狀,或是乳☆禁☆頭也有破皮龜裂的狀況,或在奶水被吸出後24小時內仍未改善時,需要請醫師看診。 一旦使用藥物,即使症狀改善了,仍一定要吃完一個療程,如果提早停藥,可能會再復發。這些藥物對寶寶並不會有影響,仍可繼續餵奶。如果持續服用藥物5天后,仍有疼痛的腫塊存在時,要考慮是否化膿,以空針抽吸腫塊的內含物是最簡單而正確的判斷方式,如果是化膿,可以局部麻醉做切開引流,並不需住院。外科醫師在切傷口時,會儘量遠離乳暈,以免影響哺乳。處理的那一側仍可哺乳,即使醫師不建議哺喂,或是媽媽也不想哺喂該側,對側的乳☆禁☆房仍可持續哺乳。
對寶寶的影響:一般護理原則為乳汁排除,可繼續哺喂及休息。母親于感染期間應可繼續哺喂,以避免乳汁鬱滯及乳☆禁☆房腫脹,此二者是造成感染和膿瘍的因素。文獻報告,感染期間哺喂母奶,對母親或嬰兒皆無傷害或不良影響,但有些醫院仍認為嚴重感染期之母親應暫停哺喂,排除乳汁,防止乳☆禁☆房充血腫脹。
(實習編輯:晏紫妮) 要多方考慮抗生素的使用藥物方向。
對胎兒的影響:都來自於感染症狀,這時必須要依據小兒科的專業來決定檢查及治療方向。
Part II產後常見的感染
1、子宮內膜炎
好發時間:主要發生在產後的2星期左右。
感染來源:剖腹生產、過長的產程及破水時間、生產過程中的傷害、產婦貧血和較低的社會經濟階層產婦,為五個主要發生因素。子宮內膜炎是產褥期最常見的發燒原因。其發生率約為3.8%。可以是因為先前的羊膜腔發炎所引致的結果,而後續可引發子宮肌肉層炎症、輸卵管炎症、骨盆腔膿瘍等。
治療方式:仍是以抗生素治療為主,治療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到對盤尼西林有抗藥性的細菌,如臨床治療效果不彰時,則需要多方考慮抗生素的使用藥物方向。
2、剖腹生產後的傷口發炎
好發時間:主要發生在剖腹生產手術後的1~2星期間。
感染來源:由於剖腹產的傷口比自然產大,出血量也隨之增加;一般而言,平均增加100~1,000c.c.出血量,有時還會更多。只要開刀時間愈久,出血量愈多,傷口感染的機會就會增加,這是自然生產較少發生的併發症。剖腹產手術後,傷口癒合時間比自然生產更久,此外子宮上留下一道傷口疤痕,這一傷口,在下次的妊娠過程中,有可能造成傷口裂痕或子宮破裂,而且一旦發生,產婦及胎兒之死亡率很高。為避免這種悲劇,除了需要一段時間讓傷口恢復,對於傷口的消毒、使用的縫線,及手術技術的講究,都是防止子宮破裂的方法。
治療方式:視傷口狀況,如果傷口發炎處較小,可以考慮使用口服抗生素治療。如果傷口發炎處較大,則必須考慮口服抗生素外,要施行傷口擴創手術,勤換藥,及後續的傷口重新縫合手術治療。
3、乳腺炎
好發時間:通常是產後第10~14天。
感染來源:乳腺炎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致病菌通常來自嬰兒的口、鼻,然後駐居在母親的乳☆禁☆頭及乳暈處。當乳☆禁☆頭有病變或裂隙時,致病菌就會上行至泌乳系統,造成乳汁的滯留,形成細菌生長的媒介物。真正的乳腺炎,與乳管阻塞而致的乳☆禁☆房局部發炎是不同的;前者是由細菌造成的感染,需加治療以控制病情,後者是良性症狀,只要施予乳☆禁☆房按摩,及勤加餵食即可改善。病理上,乳腺炎尤以初產婦多見,主要發病原理是產後身體抵抗力下降,易使病菌侵入、生長、繁殖。
臨床表徵:患者多以乳☆禁☆房脹痛開始,接著在乳☆禁☆房的外上四分之一處出現有明顯壓痛的腫塊。乳☆禁☆房顯著腫脹、疼痛、皮膚漸紅、局部皮膚溫度升高。若治療不及,可出現高熱、寒顫、脈博加快、同側淋巴結腫大、白血球增高等症狀。
治療方式:一般給予治療包括臥床休息、熱敷、水分攝取及抗生素治療。通常乳☆禁☆房的奶水被吸出來後,輸乳管阻塞或乳腺炎會在一天內改善。如果症狀非常嚴重,已有明顯的發燒,疲憊症狀,或是乳☆禁☆頭也有破皮龜裂的狀況,或在奶水被吸出後24小時內仍未改善時,需要請醫師看診。 一旦使用藥物,即使症狀改善了,仍一定要吃完一個療程,如果提早停藥,可能會再復發。這些藥物對寶寶並不會有影響,仍可繼續餵奶。如果持續服用藥物5天后,仍有疼痛的腫塊存在時,要考慮是否化膿,以空針抽吸腫塊的內含物是最簡單而正確的判斷方式,如果是化膿,可以局部麻醉做切開引流,並不需住院。外科醫師在切傷口時,會儘量遠離乳暈,以免影響哺乳。處理的那一側仍可哺乳,即使醫師不建議哺喂,或是媽媽也不想哺喂該側,對側的乳☆禁☆房仍可持續哺乳。
對寶寶的影響:一般護理原則為乳汁排除,可繼續哺喂及休息。母親于感染期間應可繼續哺喂,以避免乳汁鬱滯及乳☆禁☆房腫脹,此二者是造成感染和膿瘍的因素。文獻報告,感染期間哺喂母奶,對母親或嬰兒皆無傷害或不良影響,但有些醫院仍認為嚴重感染期之母親應暫停哺喂,排除乳汁,防止乳☆禁☆房充血腫脹。
(實習編輯:晏紫妮)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