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幼兒胃食道反流,它可能是你寶寶夜醒多的原因

寶寶每一天躺下, 過一會兒就痛苦地皺著臉, 閉著眼睛哭, 求豎抱, 抱起來也不乖, 反弓著身子推我……從出生到她9個月, 我沒有好好吃過一頓晚飯, 妞一到晚上就像一顆定時炸彈, 噢不, 不定時炸彈, 隨時都會引爆……

在嘗試過許多方法後, 我開始確信她不是我“養壞”了, 也不是故意折磨我。 她是真的不舒服!哪裡不舒服呢?從她的各種表現, 加上我時常聞到她的口氣有點酸, 不像小月齡時那樣總是很香甜(前三個月我可是對好睡眠信心滿滿!), 我懷疑她是“隱性”胃食道反流。

幾個朋友轉發給我看了一個在國外的媽媽帶她的寶寶治療隱性胃食道反流的文章,

Advertisiment
文中說經過醫生檢測並服藥, 寶寶在8、9個月時終於好了。 我決定也要帶我寶寶去看醫生。

醫生是我教授, 我跟他訴苦過很多次了, 每天晚上睡不了覺啊。 他說他有三個孩子, 其中兩個還是雙胞胎, 睡不好了覺的痛苦他懂。 有一個孩子3個月就睡整覺了, 而有一個18個月才睡整覺。 對於我的睡眠, 他表示深切同情。

我:我覺得寶寶是胃食道反流所以睡不好。

教授:我知道你很擔心, 但是我一點都不擔心, 你知道為什麼嗎?

我:因為她發育很好?

教授:是的, 她發育得非常好。 我要是把你的寶寶推薦去看我的小兒胃腸病專科朋友, 一定會被他嘲笑的。 I FEEL SORRY FOR YOU BUT I CAN'T CURE HER.

然後列印出一篇關於胃食道反流的綜述來給我看,

Advertisiment
看了你就懂了。

嬰兒胃食道反流

極少有向嬰兒胃食道反流一樣患病率高, 卻又沒有很好的方法診斷和治療的疾病。 不過, 我更傾向於認為它不是一種疾病, 而是一種症狀, 由於嬰兒發育不完善引起的症狀, 是許多人類嬰兒發育過程中經歷的一個階段, 會隨著時間而好轉。

大約60%的嬰兒都有胃食道反流的症狀, 但胃食道反流是否引起疾病很難闡明。 因為可能引起嬰兒易怒, 哭鬧, 睡不好, 很多父母會非常擔心, 醫生也會給寶寶開抑酸的藥物, 但是, 研究很明確地顯示, 抑酸的藥物並不能改善反流症狀, 提示這些症狀不是由於反流導致的, 或者藥物是無效的。

胃食道反流和胃食道反流疾病的定義

北美小兒胃腸病、肝臟病和營養學會,

Advertisiment
歐洲小兒胃腸病、肝臟病和營養學會(NASPGHAN)對胃食道反流的定義是, 胃裡的東西進入食道的過程, 是一種生理過程。 而胃食道反流疾病是指, 從胃容物的反流造成了讓人難受症狀或併發症。

對於不會將會講話的嬰兒來說, 什麼是讓人難受的症狀, 很難判斷。 加上生理性的胃食道反流在嬰兒中非常普遍, 夜間頻醒也非常普遍, 大哭也非常普遍, 所以往往很難判斷嬰兒的胃食道反流算不算到了疾病的程度。 由此, 在嬰兒界, 胃食道反流和胃食道反流疾病的定義是非常模糊的。

胃食道反流的自然發展過程

在變好之前可能變得更糟

胃食道反流是很常見的生理過程。 發生率最高期間, 多達60%的嬰兒可能會每天都吐奶,

Advertisiment
25%的嬰兒每天吐奶超過4次(因為它實際上並不算一種病, 而是一個生理過程。 只有當胃食道反流變得非常難受, 影響生活或者寶寶發育的時候, 我們才考慮它是一種“疾病”。 所以我用了“發生率”, 而不是“發病率”)。

儘管任何年齡都可能出現胃食道反流, 但是最容易發生在4-6個月的嬰兒身上, 可能持續到12-15個月, 隨後發生的頻率就會變得很少, 並且很穩定直到兒童期結束。 有些小嬰兒每天吐奶的次數甚至比大便次數還要多, 但是, 胃食道反流的發生率是可以預見到會下降的——在不做任何干預的情況下, 也會隨著成長而降低的。

如果需要治療, 那麼我們需要考慮一個問題, 究竟是藥物起到了作用, 還是寶寶的胃食道反流隨著時間自己好了?

Advertisiment

另外一個新手父母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你的寶寶才1、2個月, 偶爾或者經常吐奶, 那麼到了4個月左右, 可能會變得更嚴重, 可能要到8、9個月才回開始好轉, 直到12-15個月後胃食道反流才會明顯減少到幾乎不再引起你的注意的程度。

為什麼會出現胃食道反流

不是因為食物, 不是因為消化功能, 也不是因為胃酸過多

引起嬰幼兒胃食道反流的主要機制是, 下食管括約肌一過性鬆弛, 這是正常的現象, 一天中會多次發生。 當下食管括約肌一過性鬆弛時, 胃裡的東西就會被放出來, 湧入食管。 超過80%的嬰兒胃食道反流都發生在下食管括約肌一過性鬆弛的時候。 並且發生了胃食道反流的嬰兒和沒有胃食道反流的嬰兒裡, 出現下食管括約肌一過性鬆弛 的頻率是一樣的,只是一些嬰兒在下食管括約肌鬆弛時食物湧上來了,一些沒有。另外,當在吞咽或者嘔吐時,下食管括約肌也會一過性鬆弛,如果此時遇到額外的壓力,大於了下食管括約肌的力量,食物就容易湧出了。任何可能增加這種壓力的事,比如咳嗽,爬,坐,都可能加重反流。

不用過於焦慮,在寶寶發育到一些重要的階段,坐、爬時,胃食道反流就可能加重。這是一個必經的成長過程。

還有一些因素也被認為可能加重胃食道反流,包括胃排空,食物的影響,藥物,產生胃酸多少的差異等。有不少研究期望瞭解胃排空對反流的影響,但這些研究都發現下食管括約肌一過性鬆弛對反流的影響遠遠大於胃排空的影響,並且下食管括約肌一過性鬆弛的頻率在正常寶寶,反流的寶寶中沒有差異,也不受到食物 (母乳或者配方奶),或者甲基黃嘌呤治療的影響。所以,如果是胃食道反流,大家也不用去找消化方面的原因了。

另外一個流傳較廣的關於胃食道反流的錯誤認識就是,胃食道反流是由於嬰兒產生了有過多的胃酸,所以抑酸的藥物可以緩解胃食道反流。多個研究的結論都反駁了這個觀點,嬰兒的胃酸,在調整了體重差異後,相對于成人來說也只有少,沒有多。因此,胃食道反流不是由於過多的胃酸造成的。

最後,儘管胃食道反流的主要原因是下食管括約肌一過性鬆弛,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假性”胃食道反流的症狀,但有著完全不同發病機制。當孩子出現嚴重的胃食道反流症狀,比如嚴重的嘔吐導致發育遲緩;出現吐膽汁,吐血,非嬰兒期的胃食道反流,或者神經病學上的徵兆,或者有食物過敏,需要由有經驗的醫生作出診斷,嘔吐的機制也就不同於單純的胃食道反流了。

胃食道反流的的檢測和診斷

大多數嬰兒有胃食道反流的嬰兒都不需要通過檢查來作出診斷。反流的症狀可能包括,溢奶,嘔吐,餵食困難(哭鬧拒絕喝奶),反拱著身體,聲音沙啞,咳嗽。不幸的是,正常的、健康的嬰兒也會出現這些症狀。你可千萬別對號入座,輕易就認為寶寶是胃食道反流或者有胃食道反流疾病。要判斷寶寶的這些症狀是不是由胃食道反流引起的非常困難。

正如我的教授對我說,要明確診斷胃食道反流非常困難,不過既然她發育很好,這個診斷也就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她不需要治療,只有時間能讓她變好。

最溫和的非侵入性的檢測方式就是,上消化道造影或者鋇餐。但不幸的是,比起PH值監測,這種方法的敏感度非常低,一個在嬰兒中做的鋇餐檢測發現,它的敏感度只有29%,特異度50%,會嚴重低估胃食道反流的發生率。不過鋇餐可以發現假性的胃食道反流。對於嘔吐非常嚴重的孩子,或者同時又週期性哮喘,支氣管炎或者咳痰等,可以通過上消化道造影或者改良的鋇餐來檢測是否有解剖學上的異常。

在過去十年裡,反流的檢測都是用於有症狀的病理性反酸。用上消化道內窺鏡檢查被用於檢查炎症,PH探針檢測瞭解總的酸負擔和反酸引起的食道相關症狀。通常這兩種檢測都會同時進行,因為有是食道炎症的病人,食道的PH值會有很大比例的時間都低於4。後續的治療研究也發現,對大多數病人而言,當酸負擔降低,炎症也會好轉。儘管這兩項檢測和後續治療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但你是否思考過這個問題,炎症是否能夠解釋病人的所有症狀?對於嬰兒的研究發現,反流症狀和內窺鏡診斷出來的食管炎的關聯很小,所以,上消化道內窺鏡檢查還不足以診斷胃食道反流疾病。

理論上,PH探針檢測更適合診斷反流。通過24小時的測試,可以發現反流的頻率(PH值低於4),同時也有症狀在反流時出現。然而,這只是理論,嬰兒的PH資料發現,儘管資料偶爾會和寶寶出現反流症狀溫和,但大多數時候,有症狀的寶寶(大哭,呼吸暫停,心動過緩,呼吸道症狀和反胃等)和對照組的寶寶的酸負擔情況沒有任何不同。所以,有兩個解釋,要麼是檢測結果不可信,要麼是這些症狀根本不是反流引起的。

20世界90年代後,有了多通道阻抗聯合24小時食管pH 監測技術,通過這項技術,發現PH探針檢測的結果的確是不可靠。多通道阻抗聯合24小時食管pH 監測可以發現食物被反流到食道的情況,通過檢測發現,嬰兒的反流很多時候是非酸性的,PH值大於4,因為PH探針檢測的敏感度只有40%,大多反流的時候都檢測不出來,嬰兒胃食道反流時,89%的情況下PH值都大於4,很多時候都大於5。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嬰兒不比成人,進食頻繁,每隔3-4小時又要喝奶,很多時候喝得更加頻繁。大多數餐後的反流都是非酸性的。並且,在每2-3小時就要喂一次的嬰兒中,反流的內容物都包含非酸性的母乳或者配方奶。一旦我們能夠測量到酸性和非酸性的反流,我們才終於有可能將反流和症狀關聯起來了。

遺憾的是,診斷常常需要和治療用藥相關聯,涉及到用藥,我們瞭解越多,越發對嬰兒的胃食道反流感到難以理解,非酸性反流和症狀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一些在嬰兒中做的研究試圖把症狀和多通道阻抗聯合24小時食管pH 監測結果關聯起來。然而,即使是有了這項監測技術,許多關於窒息,嚴重的危及生命的症狀和反流關聯研究都沒能夠發現穩定的三者之間的聯繫,而關於其他胃食道反流症狀和反流之間聯繫的研究都做得很不好,要麼樣本太少,要麼樣本的異質性很強,很難判斷是偶然的關聯還是真實的關聯。並且,即使在這項技術的幫助下,我們仍然面臨很多問題,監測到反流和症狀出現之間的時間間隔多久算作是二者有因果聯繫?多少和反流相關的症狀出現被認為是臨床上重要的?如何區分是胃食道症狀和呼吸道症狀?暫時陽性關係是否可以作為手術或者用藥的指標?目前所知甚少,研究還需要繼續。

總而言之,很!難!診!斷!

如果看了以上的診斷方法都沒有讓你死了帶寶寶去檢測的心 (並沒有嚴重反流,甚至是所謂隱性胃食道反流的寶寶),那麼看完下面一部分內容,你就會徹底放棄這些診斷方法,因為……

即使診斷出來,也!沒!得!治!

如何處理胃食道反流

由於診斷非常困難,用藥就只能是在沒有明確診斷的情況下用了。於是,胃食道反流的治療又兼具了診斷功能——如果症狀減輕,那麼就可以推測是由胃食道反流引起的症狀;如果症狀沒有減輕,那麼……真是抱歉,給寶寶吃錯藥了……

胃食道反流的治療方法分為三類:

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

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的方法很多,大都沒有效果,不過也沒有副作用,試試無妨。

非藥物治療主要包括,改變姿勢(比如改變睡姿,或者睡覺時抬高頭部),增稠食物,換配方奶,調整餵養頻率。

改變姿勢

改變姿勢應該是最常見的干預方法了。在一些以PH探針檢測法來判斷反流的研究中,改變姿勢對反流的幫助並不明確,不同研究得到不同的結果(這類研究判斷反流的方法也有問題)。有研究發現豎著坐在車載安全座椅裡對酸性反流沒有幫助,也有研究發現趴著睡能夠減少反流的頻率,其次是朝左側睡,超右側睡,躺著睡。後來也研究有多通道阻抗聯合24小時食管pH 監測發現,趴著睡,和左側睡的確對反流有一定幫助。研究還進一步地發現,儘管左側睡胃排空慢,但是對下食管括約肌一過性鬆弛和胃食道反流仍然有幫助。不過!反流並不是威脅生命的,新生兒猝死綜合症卻是,為了預防新生兒猝死綜合症,仍然建議要躺著睡。最後,目前還沒有關於嬰兒的研究,但是成人抬高頭部睡,可以降低胃食道反流。但是,美國疾控中心有報導過由於睡眠姿勢調整枕頭導致的窒息死亡,不推薦這類產品。

小舒建議你可以在床墊下面墊高一側,床上不讓任何東西,這樣就不會有窒息隱患了。不過這樣做的效果對我家寶寶還是幾乎沒有的……

目前而言,這類調整睡姿的研究結果都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全都因為別的更大的風險而不能在嬰兒身上執行。

增稠配方奶

早期的PH研究對增稠配方奶的效果得到有不同的結論。後來有一些設計得很好的多通道阻抗聯合24小時食管pH監測研究,隨機地喂寶寶增稠的配方奶和普通配方奶,研究發現,儘管增稠配方奶不能減少食道反流的頻次或者症狀,但是,父母會認為有幫助,可以減少嘔吐出來的次數,改善寶寶睡眠,可能還能促進有胃食道反流寶寶的生長發育。

少量多餐

多通道阻抗聯合24小時食管pH監測研究發現,餵養頻率會影響反流的類型(酸性或者非酸性反流),但是對總的反流次數不會有太大影響。一個僅僅針對嬰兒的研究發現,餵養的能量密度和餵養的量不會改變早產兒的胃食道反流狀況,但是喂得太急、太快會加重胃食道反流。不過這個研究設計缺陷很明顯,樣本量也太小,只能作為一個開端啦,還需要更多的設計合理的相關研究來做進一步的驗證。

換配方奶或者食物

NASPGHAN的指南中,建議沒有母乳餵養的,試用2周的低敏配方奶餵養來處理胃食道反流。因為牛奶蛋白不耐受的症狀和胃食道反流症狀很像,也包括煩躁,反酸,反拱身體和腸絞痛。儘管並沒有證據表明低敏的配方奶對反流有任何幫助,但是有證據表明,試用深度水解配方奶能夠改善腸絞痛,而腸絞痛由於和胃食道反流的表現很像,所以常常被當做是胃食道反流。也就是說,如果試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症狀有改善,那麼寶寶可能不是胃食道反流引起的之前的症狀,而是牛奶蛋白不耐受或者腸絞痛。另外,也有資料建議由牛奶蛋白過敏史的孩子如果接觸到了牛奶蛋白,會更容易出現胃食道反流。因此,對於牛奶蛋白不耐受的這類特殊的嬰兒人群,換低敏配方奶也會對胃食道反流有幫助。當然,前提是寶寶不喝母乳,如果有母乳,母乳好多任何低敏配方奶。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主要是用抑酸的藥物。兒童的首選用藥是組胺H2受體拮抗藥和質子泵抑制藥,這兩種藥物都能減少胃酸和治療兒童食道炎。但是,大多數用藥的孩子都是醫生以經驗用藥的,並沒有真正診斷出食道炎。針對嬰兒的設計合理的相關研究非常少。在一個很小的雙盲實驗中,H2受體阻抗劑和安慰劑對於嬰兒的胃食道反流症狀效果一致。另一個在103個嬰兒中做的隨機試驗發現,行為干預,安慰劑和服用西沙必利加上鹽酸雷尼替丁的三組嬰兒在哭泣方面根本沒有任何差別。為了明確瞭解藥物治療的效果,一些研究中又用了更強的質子泵抑制劑。三個設計得很好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分別對比了給嬰兒用安慰劑和南索拉唑,泮托拉唑鈉,奧美拉唑鎂的效果,唉,結果仍然是,這些藥物對於那些典型的胃食道反流症狀,比如哭泣,反酸,拒食,反拱身體,咳嗽,喘,都毫無改善。不但如此!這些藥物還可能增加嬰兒胃食道和肺部感染!

絕望了沒有?!

因此,NASPGHAN建議,不要給總體來說健康的、嘔吐的嬰兒用抑酸的藥物。他們建議嘗試喝一段時間低敏配方奶(來診斷是否是由過敏引起的),如果嘔吐實在嚴重,並且已經無計可施的話,最多,可以短期用一下抑酸的藥物。

由於資料顯示抑酸的藥物可能增加非酸性反流,並且可能增加感染,所以其他的藥物治療方法又被提出來治療胃食道反流,比如幫助胃排空的消化促進劑。不幸的是,所有有著充分地研究的增加胃動力藥物都被禁用了,因為副作用太大了,就算留在藥房裡,也會有一個警告提醒你,風險可能大於幫助。西沙必利,一種胃腸道動力藥,可加強並協調胃腸運動,防止食物滯留與反流,因為會導致胎兒心律失常而禁用了;胃複安(一種止吐藥),可能降低下食管括約肌緊張性,所以需要警告可能出現不可逆轉的神經性副作用,並且所有成人和兒科腸胃病機構都認為,不推薦這類藥物,因為可能的危害很大,但是療效卻很一般。

寫到這裡,也想提醒一下,嫌孩子吃得少就尋求各種促消化方法的父母,胃口是由大腦決定的,不是胃決定的,增加胃動力代價可能比收益大。

目前,琥乙紅黴素,一種可能增加胃竇收縮性的藥物,被提出可以替代增強胃動力療法,但是相關研究甚少,效果不明,尤其是對嬰兒。有一個在成人中做的研究發現阿奇黴素可以降低酸性反流,但是不能夠降低非酸性反流,在嬰兒中也沒有類似的研究。在早產兒中,有服用不同劑量的紅黴素的研究,口服低劑量的紅黴素不能改變PH探針檢測的結果,而高劑量的紅黴素可能對體重大一些的寶寶或飽餐一頓奶時有一點幫助,但是對於32周後出生的寶寶,理想的劑量以及藥物對酸性、非酸性反流的影響都不清楚。儘管也有研究人員報導過給有幽門狹窄的新生兒服用大環內酯類藥物,尤其是在出生後幾周內,但是,對於孩子大一些後是否會有健康風險的評估還非常欠缺。所以,如果考慮用藥,一定要考慮孩子的胃食道反流疾病的嚴重程度和藥物治療的風險和收益比。

手術治療

有兩種主要的手術選擇,胃底折疊術和經幽門餵養。大多數胃底折疊術的資料都是20-30年前的。在早期的研究裡,70-87%的病人都得到症狀緩解,比如身體瘦弱,嘔吐,呼吸問題。但是當時的胃食道反流診斷是有問題的,並且這些研究的設計也有問題,沒有對照組來比較疾病自身的發展、好轉,樣本的異質性強,對於改善的定義也比較主觀。在近期的文獻裡,一些重要的胃底折疊術的研究將胃食道反流相關的住院率作為手術成功與否的指標。一個包含了1142例兒童病例的胃底折疊術研究發現,年齡小的孩子做手術的效果好于年齡大孩子。但是一個包含了342個平均年齡為1歲的病人的研究發現,和胃食道反流相關的住院,比如肺炎,呼吸窘迫,發育不良等,在胃底折疊術後並沒有明顯下降。

關於嚴重的胃食道反流和有嚴重危機生命情況的孩子,胃底折疊術的效果較為理想,但是效果很好的結論是來自設計得並不合理的研究。在包含了81個被診斷為胃食道反流的嬰兒的胃底折疊術研究中,只有3.7%的孩子在術後再次發生了嚴重的危機生命的事故,不過,研究有非常明顯的缺陷,也沒有非手術的對照組,是否是疾病本身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地改善並不清楚。在一個包含了469個出現過危及生命的嚴重事故的嬰兒的研究裡,只有40%在入院時被診斷為胃食道反流,只有1.5%做了胃底折疊術。這469個病人裡,有2例死亡,死亡原因是癲癇,不是胃食道反流。 所以,在出現或可能出現嚴重的危及生命的事故的孩子裡,也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做胃底折疊術。由於手術的效果也是不明確的(有兩方面的證據),胃底折疊術不應該推薦給每一個被診斷為有嚴重危及生命的事件和胃食道反流檢測陽性的孩子。

最後,作為胃底折疊術的替代手術,需要腸內管飼孩子經幽門餵養可能降低反流。大一些的孩子經幽門餵養可以降低胃食道反流率,而且經幽門餵養可以作為實驗性的方法,看胃食道反流疾病症狀是否會減輕。在嬰兒包括早產兒的研究裡,有發現經幽門餵養可以對窒息和心動過緩有幫助。經幽門餵養或許可以作為實驗性的方法來決定是否有必要做胃底折疊術。

小舒的建議

如果孩子的症狀嚴重,影響到正常的生長發育,甚至有嚴重的危及生命的可能,建議儘早看醫生,仔細評估風險和收益,考慮是否用藥或手術。

但如果只是影響睡眠,或者輕微地影響到發育。小舒建議你:

給寶寶少量多餐;

如果吐得比較厲害,吐後寶寶願意再喝,就再喂一點奶;

可以考慮在嬰兒床床墊下用三角形的物體墊高寶寶頭睡的一側,但不建議用枕頭之類的東西墊高因為有窒息和新生兒猝死綜合症的風險;

配方奶餵養的寶寶可以考慮用增稠配方的配方奶。

已經添加輔食的寶寶,夜間的那一頓考慮吃容易消化的輔食,減少喝奶(增加食物稠度)。

這些方法可能都不能對寶寶的整整有明顯的改善,但我們能做的也就只有這些了。

最後的結局是,我的寶寶,曾今的夜醒王,沒有用任何藥,在8個半月時,睡眠突然好起來了……你們猜是為什麼?

是的,她長大了,就這麼簡單。

在寶寶12個月前,一半以上的媽媽都抱怨睡不好,

12個月後就只要百分之一二了。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提問:小舒,孩子夜醒頻繁,會不會影響生長發育或者大腦發育啊?

小舒:對孩子生長發育最重要的因素還是飲食,奶喝足足的,吃好輔食,睡眠我們盡力而為。你看我的寶寶,夜醒王,她的身高體重一直都非常好(她並沒有肥胖過)。至於大腦發育,重點還是看基因和教育啦。用我教授的話來安慰你吧:我的那個18個月才睡整覺的孩子,現在也是大學教授啦!我相信你的寶寶是很聰明的。

Sleep Training睡眠訓練

在澳洲做的研究發現,睡眠訓練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壓力水準、親子關係等沒有影響。澳洲的醫生護士也普遍支持睡眠訓練,大多數訓練的方法是:

建立規律的作息,瞭解困倦的信號,入睡時觀察和試圖瞭解孩子的需求,讓吃飽穿暖的孩子哭一會兒,給她機會自己睡;

不睡再拍一拍,用各種方法安撫一下,但儘量不抱起,不餵奶到睡著。就這麼反反復複,不斷嘗試,不斷給寶寶機會學習和練習入睡。

不論用什麼方式,睡眠管理的目的是讓你和孩子都得到一定休息。

不過,有的問題,似乎只有時間才能解決。

做我們能做的,剩下的教給成長。

出現下食管括約肌一過性鬆弛 的頻率是一樣的,只是一些嬰兒在下食管括約肌鬆弛時食物湧上來了,一些沒有。另外,當在吞咽或者嘔吐時,下食管括約肌也會一過性鬆弛,如果此時遇到額外的壓力,大於了下食管括約肌的力量,食物就容易湧出了。任何可能增加這種壓力的事,比如咳嗽,爬,坐,都可能加重反流。

不用過於焦慮,在寶寶發育到一些重要的階段,坐、爬時,胃食道反流就可能加重。這是一個必經的成長過程。

還有一些因素也被認為可能加重胃食道反流,包括胃排空,食物的影響,藥物,產生胃酸多少的差異等。有不少研究期望瞭解胃排空對反流的影響,但這些研究都發現下食管括約肌一過性鬆弛對反流的影響遠遠大於胃排空的影響,並且下食管括約肌一過性鬆弛的頻率在正常寶寶,反流的寶寶中沒有差異,也不受到食物 (母乳或者配方奶),或者甲基黃嘌呤治療的影響。所以,如果是胃食道反流,大家也不用去找消化方面的原因了。

另外一個流傳較廣的關於胃食道反流的錯誤認識就是,胃食道反流是由於嬰兒產生了有過多的胃酸,所以抑酸的藥物可以緩解胃食道反流。多個研究的結論都反駁了這個觀點,嬰兒的胃酸,在調整了體重差異後,相對于成人來說也只有少,沒有多。因此,胃食道反流不是由於過多的胃酸造成的。

最後,儘管胃食道反流的主要原因是下食管括約肌一過性鬆弛,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假性”胃食道反流的症狀,但有著完全不同發病機制。當孩子出現嚴重的胃食道反流症狀,比如嚴重的嘔吐導致發育遲緩;出現吐膽汁,吐血,非嬰兒期的胃食道反流,或者神經病學上的徵兆,或者有食物過敏,需要由有經驗的醫生作出診斷,嘔吐的機制也就不同於單純的胃食道反流了。

胃食道反流的的檢測和診斷

大多數嬰兒有胃食道反流的嬰兒都不需要通過檢查來作出診斷。反流的症狀可能包括,溢奶,嘔吐,餵食困難(哭鬧拒絕喝奶),反拱著身體,聲音沙啞,咳嗽。不幸的是,正常的、健康的嬰兒也會出現這些症狀。你可千萬別對號入座,輕易就認為寶寶是胃食道反流或者有胃食道反流疾病。要判斷寶寶的這些症狀是不是由胃食道反流引起的非常困難。

正如我的教授對我說,要明確診斷胃食道反流非常困難,不過既然她發育很好,這個診斷也就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她不需要治療,只有時間能讓她變好。

最溫和的非侵入性的檢測方式就是,上消化道造影或者鋇餐。但不幸的是,比起PH值監測,這種方法的敏感度非常低,一個在嬰兒中做的鋇餐檢測發現,它的敏感度只有29%,特異度50%,會嚴重低估胃食道反流的發生率。不過鋇餐可以發現假性的胃食道反流。對於嘔吐非常嚴重的孩子,或者同時又週期性哮喘,支氣管炎或者咳痰等,可以通過上消化道造影或者改良的鋇餐來檢測是否有解剖學上的異常。

在過去十年裡,反流的檢測都是用於有症狀的病理性反酸。用上消化道內窺鏡檢查被用於檢查炎症,PH探針檢測瞭解總的酸負擔和反酸引起的食道相關症狀。通常這兩種檢測都會同時進行,因為有是食道炎症的病人,食道的PH值會有很大比例的時間都低於4。後續的治療研究也發現,對大多數病人而言,當酸負擔降低,炎症也會好轉。儘管這兩項檢測和後續治療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但你是否思考過這個問題,炎症是否能夠解釋病人的所有症狀?對於嬰兒的研究發現,反流症狀和內窺鏡診斷出來的食管炎的關聯很小,所以,上消化道內窺鏡檢查還不足以診斷胃食道反流疾病。

理論上,PH探針檢測更適合診斷反流。通過24小時的測試,可以發現反流的頻率(PH值低於4),同時也有症狀在反流時出現。然而,這只是理論,嬰兒的PH資料發現,儘管資料偶爾會和寶寶出現反流症狀溫和,但大多數時候,有症狀的寶寶(大哭,呼吸暫停,心動過緩,呼吸道症狀和反胃等)和對照組的寶寶的酸負擔情況沒有任何不同。所以,有兩個解釋,要麼是檢測結果不可信,要麼是這些症狀根本不是反流引起的。

20世界90年代後,有了多通道阻抗聯合24小時食管pH 監測技術,通過這項技術,發現PH探針檢測的結果的確是不可靠。多通道阻抗聯合24小時食管pH 監測可以發現食物被反流到食道的情況,通過檢測發現,嬰兒的反流很多時候是非酸性的,PH值大於4,因為PH探針檢測的敏感度只有40%,大多反流的時候都檢測不出來,嬰兒胃食道反流時,89%的情況下PH值都大於4,很多時候都大於5。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嬰兒不比成人,進食頻繁,每隔3-4小時又要喝奶,很多時候喝得更加頻繁。大多數餐後的反流都是非酸性的。並且,在每2-3小時就要喂一次的嬰兒中,反流的內容物都包含非酸性的母乳或者配方奶。一旦我們能夠測量到酸性和非酸性的反流,我們才終於有可能將反流和症狀關聯起來了。

遺憾的是,診斷常常需要和治療用藥相關聯,涉及到用藥,我們瞭解越多,越發對嬰兒的胃食道反流感到難以理解,非酸性反流和症狀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一些在嬰兒中做的研究試圖把症狀和多通道阻抗聯合24小時食管pH 監測結果關聯起來。然而,即使是有了這項監測技術,許多關於窒息,嚴重的危及生命的症狀和反流關聯研究都沒能夠發現穩定的三者之間的聯繫,而關於其他胃食道反流症狀和反流之間聯繫的研究都做得很不好,要麼樣本太少,要麼樣本的異質性很強,很難判斷是偶然的關聯還是真實的關聯。並且,即使在這項技術的幫助下,我們仍然面臨很多問題,監測到反流和症狀出現之間的時間間隔多久算作是二者有因果聯繫?多少和反流相關的症狀出現被認為是臨床上重要的?如何區分是胃食道症狀和呼吸道症狀?暫時陽性關係是否可以作為手術或者用藥的指標?目前所知甚少,研究還需要繼續。

總而言之,很!難!診!斷!

如果看了以上的診斷方法都沒有讓你死了帶寶寶去檢測的心 (並沒有嚴重反流,甚至是所謂隱性胃食道反流的寶寶),那麼看完下面一部分內容,你就會徹底放棄這些診斷方法,因為……

即使診斷出來,也!沒!得!治!

如何處理胃食道反流

由於診斷非常困難,用藥就只能是在沒有明確診斷的情況下用了。於是,胃食道反流的治療又兼具了診斷功能——如果症狀減輕,那麼就可以推測是由胃食道反流引起的症狀;如果症狀沒有減輕,那麼……真是抱歉,給寶寶吃錯藥了……

胃食道反流的治療方法分為三類:

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

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的方法很多,大都沒有效果,不過也沒有副作用,試試無妨。

非藥物治療主要包括,改變姿勢(比如改變睡姿,或者睡覺時抬高頭部),增稠食物,換配方奶,調整餵養頻率。

改變姿勢

改變姿勢應該是最常見的干預方法了。在一些以PH探針檢測法來判斷反流的研究中,改變姿勢對反流的幫助並不明確,不同研究得到不同的結果(這類研究判斷反流的方法也有問題)。有研究發現豎著坐在車載安全座椅裡對酸性反流沒有幫助,也有研究發現趴著睡能夠減少反流的頻率,其次是朝左側睡,超右側睡,躺著睡。後來也研究有多通道阻抗聯合24小時食管pH 監測發現,趴著睡,和左側睡的確對反流有一定幫助。研究還進一步地發現,儘管左側睡胃排空慢,但是對下食管括約肌一過性鬆弛和胃食道反流仍然有幫助。不過!反流並不是威脅生命的,新生兒猝死綜合症卻是,為了預防新生兒猝死綜合症,仍然建議要躺著睡。最後,目前還沒有關於嬰兒的研究,但是成人抬高頭部睡,可以降低胃食道反流。但是,美國疾控中心有報導過由於睡眠姿勢調整枕頭導致的窒息死亡,不推薦這類產品。

小舒建議你可以在床墊下面墊高一側,床上不讓任何東西,這樣就不會有窒息隱患了。不過這樣做的效果對我家寶寶還是幾乎沒有的……

目前而言,這類調整睡姿的研究結果都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全都因為別的更大的風險而不能在嬰兒身上執行。

增稠配方奶

早期的PH研究對增稠配方奶的效果得到有不同的結論。後來有一些設計得很好的多通道阻抗聯合24小時食管pH監測研究,隨機地喂寶寶增稠的配方奶和普通配方奶,研究發現,儘管增稠配方奶不能減少食道反流的頻次或者症狀,但是,父母會認為有幫助,可以減少嘔吐出來的次數,改善寶寶睡眠,可能還能促進有胃食道反流寶寶的生長發育。

少量多餐

多通道阻抗聯合24小時食管pH監測研究發現,餵養頻率會影響反流的類型(酸性或者非酸性反流),但是對總的反流次數不會有太大影響。一個僅僅針對嬰兒的研究發現,餵養的能量密度和餵養的量不會改變早產兒的胃食道反流狀況,但是喂得太急、太快會加重胃食道反流。不過這個研究設計缺陷很明顯,樣本量也太小,只能作為一個開端啦,還需要更多的設計合理的相關研究來做進一步的驗證。

換配方奶或者食物

NASPGHAN的指南中,建議沒有母乳餵養的,試用2周的低敏配方奶餵養來處理胃食道反流。因為牛奶蛋白不耐受的症狀和胃食道反流症狀很像,也包括煩躁,反酸,反拱身體和腸絞痛。儘管並沒有證據表明低敏的配方奶對反流有任何幫助,但是有證據表明,試用深度水解配方奶能夠改善腸絞痛,而腸絞痛由於和胃食道反流的表現很像,所以常常被當做是胃食道反流。也就是說,如果試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症狀有改善,那麼寶寶可能不是胃食道反流引起的之前的症狀,而是牛奶蛋白不耐受或者腸絞痛。另外,也有資料建議由牛奶蛋白過敏史的孩子如果接觸到了牛奶蛋白,會更容易出現胃食道反流。因此,對於牛奶蛋白不耐受的這類特殊的嬰兒人群,換低敏配方奶也會對胃食道反流有幫助。當然,前提是寶寶不喝母乳,如果有母乳,母乳好多任何低敏配方奶。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主要是用抑酸的藥物。兒童的首選用藥是組胺H2受體拮抗藥和質子泵抑制藥,這兩種藥物都能減少胃酸和治療兒童食道炎。但是,大多數用藥的孩子都是醫生以經驗用藥的,並沒有真正診斷出食道炎。針對嬰兒的設計合理的相關研究非常少。在一個很小的雙盲實驗中,H2受體阻抗劑和安慰劑對於嬰兒的胃食道反流症狀效果一致。另一個在103個嬰兒中做的隨機試驗發現,行為干預,安慰劑和服用西沙必利加上鹽酸雷尼替丁的三組嬰兒在哭泣方面根本沒有任何差別。為了明確瞭解藥物治療的效果,一些研究中又用了更強的質子泵抑制劑。三個設計得很好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分別對比了給嬰兒用安慰劑和南索拉唑,泮托拉唑鈉,奧美拉唑鎂的效果,唉,結果仍然是,這些藥物對於那些典型的胃食道反流症狀,比如哭泣,反酸,拒食,反拱身體,咳嗽,喘,都毫無改善。不但如此!這些藥物還可能增加嬰兒胃食道和肺部感染!

絕望了沒有?!

因此,NASPGHAN建議,不要給總體來說健康的、嘔吐的嬰兒用抑酸的藥物。他們建議嘗試喝一段時間低敏配方奶(來診斷是否是由過敏引起的),如果嘔吐實在嚴重,並且已經無計可施的話,最多,可以短期用一下抑酸的藥物。

由於資料顯示抑酸的藥物可能增加非酸性反流,並且可能增加感染,所以其他的藥物治療方法又被提出來治療胃食道反流,比如幫助胃排空的消化促進劑。不幸的是,所有有著充分地研究的增加胃動力藥物都被禁用了,因為副作用太大了,就算留在藥房裡,也會有一個警告提醒你,風險可能大於幫助。西沙必利,一種胃腸道動力藥,可加強並協調胃腸運動,防止食物滯留與反流,因為會導致胎兒心律失常而禁用了;胃複安(一種止吐藥),可能降低下食管括約肌緊張性,所以需要警告可能出現不可逆轉的神經性副作用,並且所有成人和兒科腸胃病機構都認為,不推薦這類藥物,因為可能的危害很大,但是療效卻很一般。

寫到這裡,也想提醒一下,嫌孩子吃得少就尋求各種促消化方法的父母,胃口是由大腦決定的,不是胃決定的,增加胃動力代價可能比收益大。

目前,琥乙紅黴素,一種可能增加胃竇收縮性的藥物,被提出可以替代增強胃動力療法,但是相關研究甚少,效果不明,尤其是對嬰兒。有一個在成人中做的研究發現阿奇黴素可以降低酸性反流,但是不能夠降低非酸性反流,在嬰兒中也沒有類似的研究。在早產兒中,有服用不同劑量的紅黴素的研究,口服低劑量的紅黴素不能改變PH探針檢測的結果,而高劑量的紅黴素可能對體重大一些的寶寶或飽餐一頓奶時有一點幫助,但是對於32周後出生的寶寶,理想的劑量以及藥物對酸性、非酸性反流的影響都不清楚。儘管也有研究人員報導過給有幽門狹窄的新生兒服用大環內酯類藥物,尤其是在出生後幾周內,但是,對於孩子大一些後是否會有健康風險的評估還非常欠缺。所以,如果考慮用藥,一定要考慮孩子的胃食道反流疾病的嚴重程度和藥物治療的風險和收益比。

手術治療

有兩種主要的手術選擇,胃底折疊術和經幽門餵養。大多數胃底折疊術的資料都是20-30年前的。在早期的研究裡,70-87%的病人都得到症狀緩解,比如身體瘦弱,嘔吐,呼吸問題。但是當時的胃食道反流診斷是有問題的,並且這些研究的設計也有問題,沒有對照組來比較疾病自身的發展、好轉,樣本的異質性強,對於改善的定義也比較主觀。在近期的文獻裡,一些重要的胃底折疊術的研究將胃食道反流相關的住院率作為手術成功與否的指標。一個包含了1142例兒童病例的胃底折疊術研究發現,年齡小的孩子做手術的效果好于年齡大孩子。但是一個包含了342個平均年齡為1歲的病人的研究發現,和胃食道反流相關的住院,比如肺炎,呼吸窘迫,發育不良等,在胃底折疊術後並沒有明顯下降。

關於嚴重的胃食道反流和有嚴重危機生命情況的孩子,胃底折疊術的效果較為理想,但是效果很好的結論是來自設計得並不合理的研究。在包含了81個被診斷為胃食道反流的嬰兒的胃底折疊術研究中,只有3.7%的孩子在術後再次發生了嚴重的危機生命的事故,不過,研究有非常明顯的缺陷,也沒有非手術的對照組,是否是疾病本身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地改善並不清楚。在一個包含了469個出現過危及生命的嚴重事故的嬰兒的研究裡,只有40%在入院時被診斷為胃食道反流,只有1.5%做了胃底折疊術。這469個病人裡,有2例死亡,死亡原因是癲癇,不是胃食道反流。 所以,在出現或可能出現嚴重的危及生命的事故的孩子裡,也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做胃底折疊術。由於手術的效果也是不明確的(有兩方面的證據),胃底折疊術不應該推薦給每一個被診斷為有嚴重危及生命的事件和胃食道反流檢測陽性的孩子。

最後,作為胃底折疊術的替代手術,需要腸內管飼孩子經幽門餵養可能降低反流。大一些的孩子經幽門餵養可以降低胃食道反流率,而且經幽門餵養可以作為實驗性的方法,看胃食道反流疾病症狀是否會減輕。在嬰兒包括早產兒的研究裡,有發現經幽門餵養可以對窒息和心動過緩有幫助。經幽門餵養或許可以作為實驗性的方法來決定是否有必要做胃底折疊術。

小舒的建議

如果孩子的症狀嚴重,影響到正常的生長發育,甚至有嚴重的危及生命的可能,建議儘早看醫生,仔細評估風險和收益,考慮是否用藥或手術。

但如果只是影響睡眠,或者輕微地影響到發育。小舒建議你:

給寶寶少量多餐;

如果吐得比較厲害,吐後寶寶願意再喝,就再喂一點奶;

可以考慮在嬰兒床床墊下用三角形的物體墊高寶寶頭睡的一側,但不建議用枕頭之類的東西墊高因為有窒息和新生兒猝死綜合症的風險;

配方奶餵養的寶寶可以考慮用增稠配方的配方奶。

已經添加輔食的寶寶,夜間的那一頓考慮吃容易消化的輔食,減少喝奶(增加食物稠度)。

這些方法可能都不能對寶寶的整整有明顯的改善,但我們能做的也就只有這些了。

最後的結局是,我的寶寶,曾今的夜醒王,沒有用任何藥,在8個半月時,睡眠突然好起來了……你們猜是為什麼?

是的,她長大了,就這麼簡單。

在寶寶12個月前,一半以上的媽媽都抱怨睡不好,

12個月後就只要百分之一二了。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提問:小舒,孩子夜醒頻繁,會不會影響生長發育或者大腦發育啊?

小舒:對孩子生長發育最重要的因素還是飲食,奶喝足足的,吃好輔食,睡眠我們盡力而為。你看我的寶寶,夜醒王,她的身高體重一直都非常好(她並沒有肥胖過)。至於大腦發育,重點還是看基因和教育啦。用我教授的話來安慰你吧:我的那個18個月才睡整覺的孩子,現在也是大學教授啦!我相信你的寶寶是很聰明的。

Sleep Training睡眠訓練

在澳洲做的研究發現,睡眠訓練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壓力水準、親子關係等沒有影響。澳洲的醫生護士也普遍支持睡眠訓練,大多數訓練的方法是:

建立規律的作息,瞭解困倦的信號,入睡時觀察和試圖瞭解孩子的需求,讓吃飽穿暖的孩子哭一會兒,給她機會自己睡;

不睡再拍一拍,用各種方法安撫一下,但儘量不抱起,不餵奶到睡著。就這麼反反復複,不斷嘗試,不斷給寶寶機會學習和練習入睡。

不論用什麼方式,睡眠管理的目的是讓你和孩子都得到一定休息。

不過,有的問題,似乎只有時間才能解決。

做我們能做的,剩下的教給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